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25 18:47:42瀏覽509|回應0|推薦3 | |
「戰爭的省思」論壇由國史館主辦,外交部、國防部、教育部、銓敘部、中國近代史學會等協辦,於12/21(週一),在國史館四樓大禮堂舉辦,好像是「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70週年紀念特展」(請參閱http://blog.udn.com/jkt19813/34737716)的後續活動,有兩岸學者參加,濟濟多士,坐滿大禮堂。 當天,除新書發表會的工商服務時間外,有兩場論壇:「戰爭與社會」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退休教授Diana Lary、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連紅等人引言,「戰爭的記憶」則由美國華盛頓大學副教授楊大慶、暨南國際大學教授李盈慧等引言,分別提出對慰安婦、南京大屠殺、戰後日美關係等的研究和看法。他們都是歷史學系的教授,學有專精,言之有物,讓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受。 Diana Lary談「抗戰中的社會動盪」和李盈慧講「戰爭與族群互動:太平洋戰爭中的華僑、臺灣人和東南亞原住民」,則是以往比較少聽到的論點,或許也是比較少人涉及的冷門研究領域,所以,兩位女性的引言令我印象深刻。 Diana Lary大部分用國語發言,偶而需用英語、動用翻譯,她引用許多著作、傳記、小說、電影,提出豐子愷、費孝通、梁思成與林徽因、老舍、陳漣等人的故事,來佐證立論觀點。她認為殘酷的戰爭、轟炸、被佔領,嚴重破壞了中國傳統社會,造成對家庭、社會生活和文化傳承上的極度混亂,抗戰期間離鄉背井、妻離子散,瓦解了大家庭家戶長傳統、仕紳階層、農村社會,同時崩解了社會安定與秩序,代之而起的是惡性通貨膨脹、發戰爭財的奸商財主,以及為生存而暴力相加的行為加劇,這樣的混亂情況同樣出現在日本佔領區、其能有效控制的都市據點以外地區,讓中共有機會乘虛而入,在廣大的農村發展,乘機坐大。所以,1972年毛澤東會向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致謝說,「如果日本沒有發動侵略中國這場戰爭,中國共產黨不會獲得最後勝利」。 李盈慧研究主題是探討日軍佔領東南亞地區後,當地華僑和原住民、台灣人等不同種族、人群的互動。她說,目前在東南亞的文獻非常不足,只能爬疏零散史料、回憶錄、傳記、書籍等資料,研究、整理、歸納,她認為日本打出「大東亞共榮圈」、「亞洲人的亞洲」旗號,實際上是殖民者的日本老大,利用當地原住民來整肅支持抗日的東南亞華僑。日本人一反過去白種殖民者分而治之、相安無事的作法,起用原住民為行政官僚和警察,來對付華僑,挑撥離間,致使雙方關係矛盾、惡化,甚至製造糾紛,引起排華。至於講閩南話的台灣人被徵為軍夫,派往東南亞,則被利用來處理華僑事務,身分是和日本人一體的統治者,有些台灣人基於語言和地域的同源,會同情而善待華僑,也有些人會狐假虎威,欺壓迫害華僑。一場戰爭,讓身不由己的台灣人在東南亞卻扮演著統治者的角色,而不同的個性和心態也表現出不同的應對方式,台灣人是加害者,這恐怕也是超出許多台灣人想像之外吧。 國史館館長呂芳上於「戰爭結束七十年的省思」上說:抗戰時,中、日雙方實力懸殊,中國必敗而勝,靠的是意志和堅持的毅力,戰後位列四強,得來不易。中國慘勝之後,旋即內戰、冷戰接踵而至,美、俄對峙,同盟國反目,敵對國反而演變成美、日結盟,世事難料,以致艱苦抗戰8年(或從918事變起算的14年),反而成為被遺忘的戰爭,雖勝猶敗。戰爭迫使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挫,耽誤至少半世紀,而中國大陸遭受日本無情蹂躪,尤其牽制百萬日軍,使之陷入泥淖,無法自拔,對二次大戰的貢獻卻被忽略。他特別呼籲兩岸「共享史料,共寫史書」,讓歷史事實恰如其分地呈現,才是歷史學者應該共同努力的目標。 誠哉斯言,抗戰勝利都已經70年了,該是時候了,且拭目以待。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