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參觀中研院「翻轉1895─ 乙未之役120年檔案特展」~國史館志工104年秋季移地訓練
2015/11/15 11:48:52瀏覽830|回應0|推薦0

     國史館志工104年秋季半日移地訓練於11/11下午前往中研院,參觀「翻轉1895─ 乙未之役120年檔案特展」(9/15~12/25),特展由該院臺灣史研究所和數位文化中心共同主辦,在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2樓一隅展出,展區不大,但館藏史料頗有可觀。

    特展以「乙未之役」為名,說明了展覽主題是日軍登陸臺灣、接收臺灣的歷史過程,分為「侵略臺灣、依約接收、武力進擊、假議題 民主國曇花一現、真陣仗 散兵游勇大對抗、求生存 新臣民勢逼處此」六大面向,藉檔案史料、多元視角,重新審視日本用武力接收、征服臺灣的爭戰過程,臺灣人民則身不由己地面臨從清龍旗統治,經歷短暫黃虎旗,最終不得不臣服於太陽旗下的歷史巨變,以及身處巨變當下,老百姓為求生存所作出的生命抉擇。而今120周年(1895~2015)、乙未年兩甲子後,臺灣已於1945抗戰勝利、光復迄今70周年時,回顧這段歷史,可有若干「以史為鑑」的省思?

    日本明治維新,戮力「脫亞入歐」,學西方列強的船堅砲利、帝國主義,處心積慮向外擴展勢力,為染指朝鮮、琉球、臺灣,早於18745月,藉口琉球(當時屬清朝藩屬國)船民遭屏東牡丹社族人襲殺而出兵臺灣。18947月,因朝鮮(亦屬清朝藩屬國)問題,日、清爆發甲午戰爭,清廷被打敗,當1895320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下關議和、擬簽馬關條約之時,日本就於323先行出兵攻佔澎湖。當62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與清廷代表李經方於基隆外海「橫濱丸」辦理臺、澎交割事宜時,日軍已於529在澳底登陸了。之後,如盧溝橋事變、珍珠港事變等,史蹟斑斑,日本人的作法始終如一,為擴張勢力,一向先下手為強,扭曲事實,造成利己局面,步步進逼,步步為營,此種包藏禍心、積極圖謀的心態,是與日人打交道時不可不防的。

  

看到這幅清廷代表李經方登上基隆外海「橫濱丸」、辦理臺、澎交割的照片,很容易連想到194592東京灣密蘇里號艦上的日本無條件投降儀式(國史館目前舉辦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特展,有相關的照片、紀錄片展出,請參閱:http://blog.udn.com/jkt19813/34737716)。日本藉二次大戰西歐列強無暇東顧,攻佔我東北、東南半壁江山,席捲東南亞,高唱大東亞共榮圈,氣燄不可一世,但曾幾何時,恃強凌人的結果終究也有淪為階下囚之日,不知道日本人可曾引以為戒?不過,看起來日本右派軍國主義陰魂不散,亞洲各鄰國能夠高枕無憂、放心度日嗎?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李鴻章和李經方父子不幸在歷史上留下割讓臺灣的恥辱紀錄。馬關條約簽訂後,清廷通令駐臺官員內渡,也曾唆使民意自主,成立「臺灣民主國」,圖使列強干涉日本進佔臺灣而不果。清廷正規軍無心戀戰,但各地民兵紛紛奮起抵抗來犯的日軍,在龍潭陂、大湖口、八卦山、佳里等地都曾發生武器不對稱的激烈戰鬥,據日方發表的數字,戰死的義軍、百姓人數高達17千人;

〈胡傳(胡適的父親)1893年任臺東知州,1895年6/25先到臺南,8/15離臺,8/22病逝廈門〉

反而台北城、台南府城的士紳商賈推派代表,引日軍兵不血刃地進城,大難來臨時,有錢人家為保全身家性命,其選擇畢竟不同。置身於歷史轉折之際,絕大部分的臺灣老百姓成為棄民,無從選擇,留守在安身立命的家園,只能逆來順受,成為日本「新臣民」。

   〈當年,外籍人士的第一手記錄〉

〈預留空間,可以攝影留念,可以蓋紀念章戳〉

      不久之前,一群反課綱的小朋友口口聲聲「愛台灣」,卻採用霸佔街頭、羞辱官署的方式,不知道他們能否暫時離開滑手機的眼睛,花點時間到中研院,看看乙未年時臺灣前輩們截然不同的「愛台灣」方式,他們可是「竹篙加菜刀」,浴血對抗日本正規軍,以保衛家園喔;也到國史館看看八年抗戰特展,全國軍民在民生貧困、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是如何艱難困苦地從日本人手上搶回臺灣的。到底,那種方式才是真的「愛台灣」呢?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kt19813&aid=3569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