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4/26 12:59:50瀏覽6314|回應1|推薦0 | |
落腳新店中正路越久,越發現周遭生活圈裡有好些老實、可愛的店家,做生意二、三十年始終如一,老主顧也變成朋友了,其中,有的好像世襲似的,已由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接班,生意也沒受到影響,甚至發揚光大,把店面整理得更光鮮亮麗,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茲就日常生活經常行走範圍所知,介紹一些頗有特色的店家於後: 姑媽早餐─ 姑媽早於民國65年就在現址賣起早餐,現場自製燒餅、油條、豆漿等,店面除了生財工具,一切從簡,連個招牌都沒有,但有口碑,是需要排隊的早餐店。近年來,姑媽淡出,第二代接手,掛起「姑媽早餐」招牌來,店面煥然一新,製作早點的器材一律改置店裡後頭,店面顯得開朗清爽,早點品名選項多了些,價目表一目瞭然,連店員也穿起制服、女性還戴頂白帽子,一副現代企業管理架式,但不變的是來吃早餐仍然得要排隊,桌椅還是擺放在走廊,姑媽也不時在店裡進出,偶而來跟老主顧打招呼、寒暄幾句,老鄰居熟悉、親切、隨和、類似路邊攤的味道仍然維持著。 說到路邊攤就一定會想起中正路上的幾家,先說說在北新路口陸橋下的烤地瓜攤吧,老闆二、三十年來就守著那擺在陸橋底下、兩條路口之間,人行道上的傳統碳烤地瓜攤,每天近中午時分出現,獨沽一味,靜靜地安坐攤位後頭,有時還打個盹兒,不需叫賣,只是靜靜地等待老顧客上門,拿了就走。 地瓜攤旁邊的走廊上,傍晚時候傳統豆花、燒仙草攤就出現了,招牌上羅列著密密麻麻的貨品名目,顧客倒不如口頭直接下單,反正就是紅豆、綠豆或薏仁等等可以混合搭配,攤位旁擺放著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原先由老婦人顧著的攤位,近年來逐漸轉為年輕一代接棒經營了。 沿中正路走廊往裡走約5、60公尺處,有一攤中午時間出現、專賣現做韭菜盒等的攤子,由一位婦人手腳俐落地現做現賣,也賣高麗菜盒、蔥油餅,但以韭菜盒最叫座,客人得有點耐心,看著「壹個飽」慢慢熟成。 這幾個小攤位陪著在地人走過許多歲月,生意也不惡,近年來走廊中間又衍生出大腸麵線、臭豆腐等攤位來,不知道是否那一天會集結成夜市? 名門燒腊─ 已經由第二代年輕帥哥接手的燒臘店,棲身在中正路巷子口,小小、簡陋的店面,連門都沒有,有點像違章建築似的,有簡單的桌椅供內用客人使用,沒什麼裝潢,很不起眼,但從民國71年8月挺立到現在,服務著鄰近地區居民的胃口,至今不衰。 小樂天餃子館創始店─ 第三代老闆說,他爺爺於民國63年在台北西門町武昌街(電影街),開辦小樂天餃子館,姥姥於68年在現址開設分店迄今,後因餃子館裡頭的夥計另立門戶,也多沿用小樂天店號,為有別於此,遂在店名後加上創始店,甚至還另創「杜姥姥」品牌。其實,不管店家或夥計用什麼店名,賣的都是餃子,只有東西好、物美價廉才是硬道理,店家堅持正統道地的北方口味,讓餃子館傳承了三代人,2009年還獲得「台北縣優質餃子館」的表揚喔。 米粉湯‧黑白切─ 有兩家,都沒店名,生意也都不差,大家只管叫它們米粉湯、或黑白切。 兩家之間有段故事,先是鄰近崇光女中旁的房子出租供做米粉湯,生意越做越好,客人川流不息,於是房東收回,由兒子在原地同樣經營起米粉湯,接收了熱騰騰的生意場,原來那家米粉湯只得另起爐灶,搬到附近華中街,地點不如原址方便,但也帶著一批捧場的老主顧,目前兩家競爭的米粉湯似乎已培養出默契,一家休週一,另一家休週二,和平共存著。 真好芝麻湯圓─ 雖是民國61年的老店舖,一度因老闆娘告老,休業很長一段時間,近年來出於兒子所託,重做馮婦,搬出絕活,在原地重新開張,希望帶著子女克紹箕裘,唉,天下父母心哪。我們倒是滿慶幸可以再度品嚐老闆娘親手做出來、道地寧波口味的芝麻湯圓和桂花酸梅湯喔。 全國健康素食─ 號稱是「呷健康ㄟ好厝邊」,一側牆上貼著好幾張大海報,強調新鮮直送、養生自然、天然高纖維、健康飲食,很能抓住健康素食的潮流,自然也培養出一批素食的客群來。 北新饅頭包子專門店─ 開張才兩個多月的新店舖,由三位兄妹一起幹活,用老麵、手工揉製,每天清晨5:00發麵,中午12點、下午2點各出爐一次,營業時間到晚上8點,通常都是賣完就打烊了。第一次是偶然路過這家店,被「饅頭包子揉出新天地,麵食挑戰無畏我稱狂」這有點狂妄的對聯吸引入內,傍晚6點不到,架子上已經空空如也;接著刻意提早,不到5點抵達店裡,剩貨也已不多,怪不得敢自稱是「麵食狂人」。店裡只有簡單的架子,舖著客家花布,稱不上裝潢,也沒名片,只有小小一張訂購單,不過,以饅頭的咬勁和麵香,以及幾次購買的經驗來看,三位年輕人應該已經通過市場考驗,可以存活下去了。 (類似題材,請參閱「掃描新店中正路生活圈周遭的特色店家」(http://blog.udn.com/jkt19813/13991983)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