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湖口「戴拾和」祖堂、祖塔的故事.兒媳孫女回國在公廳祖堂祖塔拜「阿公婆」
2015/04/13 16:14:41瀏覽5086|回應0|推薦0

  現住內壢的寬叔公夫婦高齡99、94,是老湖口「戴拾和」派下賢字輩碩果僅存的人瑞,族內後輩多人已經連續三年於春祭後去向他們請安,今年有13人援例於20150411前往探望。

他們只是行動稍有不便,有點重聽,身子骨還算安好,在內壢廣隆餐廳用餐時,姜姓老闆大吃一驚,他完全沒想到居然有三位耄齡老者(另一位嬸母91)在座,因此高高興興地來向三人敬酒,飯後特別清出場所幫我們留影。

     早年,「戴拾和」派下子孫是依據昭穆取名的,彼此只要一看名字就知道輩分、該怎麼稱呼,這次團體照坐在前排的是賢、文字輩,國字輩年紀再大,也只有站的分,一目瞭然。這個規矩要從我們來台祖南珠公說起,他老人家於清乾隆53年(1788)、24歲時,隻身隨同鄉親從廣東鎮平縣三圳墟黃泥崛(今廣東蕉嶺縣招福鄉)出發,渡海來台,在台南安平港上岸,幾經輾轉,才到大湖口墾荒,安身立命;稍有基礎後,娶范氏祖婆,生十子;父子戮力同心,墾殖田煙萬頃,凡百餘甲田地,終成富裕人家。第二代在同治9年(1870),以約2千坪土地興建三合院公廳,取號「大夫第」;日據昭和11年(1936)、民國59年(1970),曾先後依原尺寸重修「大夫第」祖堂,故建築本體仍然保持原有古色古香風貌,是研究家族公廳學者公認為最正統標準的典範。

  民國42年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戴家祠堂公田被徵收放領,由政府給付債券和價值6萬餘元的股票,族人商議後,以之興建祖塔,安置祖先靈骸。祖塔於民國44年(1955)完工,在公廳右前方約300公尺處,佔地2400坪,匾額題書「禮樂遺風」,背倚長崗嶺,面向波羅汶,視野寬廣,地方上公認是氣勢磅礡、格局宏偉的風水寶地。

兒子國中時,跟隨阿公、阿婆去掃墓,如今兩位老人家已晉塔安息。民國102年,兒、媳、孫女回國時,也去公廳祖堂、祖塔祭祖,拜「阿公婆」,祈求祖先保佑平安〉

  來台第2代10兄弟雖分產、分灶,但公廳神龕上阿公婆大牌(刻滿祖先名諱)則永不分割,每支系子孫各為一房,合為10大房,以「戴拾和」為公號,寓意後代子孫團結和諧,互相合作,香火綿延不絕。不過,戴家沒跨過「富不過三代」的宿命,客家俗諺說,「一代著水褲,二代著綢不著布,三代不識實務」,據說第三代「發」字輩竟有7、8人吸食鴉片上癮,如此這般,當然敗光大部分家產,以致第四代「賢」字輩以後子孫只得出外發展,自食其力。還好,慎終追遠的祭祖儀式完整地傳承下來了,每年公廳祭祖由十大房輪值,十年一輪迴,祭祀時間是大年初一、元宵、春祭、南珠公聖誕、端午、中元、秋祭、中秋、冬至及歲末年終,最盛大的祭典是春祭掃墓,客語叫做「掛紙」,全省各地和旅居海外的族裔都會回來共襄盛舉,捐納丁錢以維繫家族事務的運作。

〈每年春祭是年度最盛大的祭典,由各房輪值〉

     很喜歡祖堂公廳的三幅對聯,從內而外,層次分明:神龕前「桂嶺遷居祖若宗創垂不易,台疆築室今而後爼豆常新」,中堂兩側「譙水聚鵝湖惟孝惟忠推父老,國器炙人口學詩學禮頌神童」,大門口「殿下探花光世第,山中宰相著家聲」,先人透過祖堂對聯耳提面命,言簡意賅地敘明家族來自何處,渡臺開基祖在此地創業維艱,告誡子孫不可數典忘祖,要隨時記得祭祀禮儀,飲水思源,且要子孫教孝教忠,知書達禮,以期出將入相,光耀門楣。想到來台先祖搏命來台,蓽路藍縷墾荒之際,依舊秉持客家耕讀傳家的傳統,除以公廳對聯抒發鴻圖大志,連手訂的昭穆─ 「南魁發賢文,國家呈棟樑」亦不忘對子孫多所期勉;相對來說,今人續貂的「恩允行正中,維昭明元德」則中庸平和,名字好取多了。

「戴拾和」子孫繁衍已歷兩百多年,日益茁壯,且與時俱進,由各房代表組成的管理委員會自民國70年起,發行年刊,93年又架設「戴拾和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tai.org.tw/95annualweb.pdf)」,讓派下裔孫瞭解、進而更關心「戴拾和」家族內各項事務,藉以維繫向心、凝聚各房,長長久久。對「戴拾和」子孫來說,生命的終點是骨灰將晉塔與祖先同在,「合火」後名字也將追隨阿公婆之後,登上公廳大牌,和祖先同在,永享後代子孫的歲時祭祀。

〈兒、媳、孫女回國時,家族在湖口風情聚餐,在老街三元宮、天主堂留下身影〉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kt19813&aid=2220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