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0/02/25 22:27:59瀏覽1963|回應13|推薦112 | |
有人說 : 人的後半生拚的是健康。我覺得很有道理,但健康是需要日積夜累、持續呵護的,家母現年90 依然健康行動自如,沒事打打小麻將,還喜歡逛菜市場,愛煮飯,先父辭世時享壽93,不是因病,而是在90歲時摔了一跤傷到腦部,後臥床不起,先祖母享壽100,也是壽終正寢,所以我有長壽的基因,不能辜負了上天給予的優良基因,在自己能力範圍能做到的一定要盡力而為,其他的就聽天由命了。 人生不長,開始與終點,大家都一樣,是上天的安排,不同的是過程,而人活著都是在走過程,要能健康快樂的走過程,只有自己能掌控、做決定,生活方式是造成疾病的根源,而健康生活方式是預防疾病的最好疫苗。 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曾發表報告,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減少80%的心腦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0%的癌症,也可以讓健康壽命平均延長10年。 健康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呢? 相信大家都能說出許多方法,其實很簡單, 張群1990年辭世時享壽101歲。他寫的《不老歌》只用24個字就道盡了他的養生之道: 「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永不老」這24個字我也跟著遵循了多年,也給自己寫了座右銘「生年不過百,常懷千歲憂 , 百事從心起,一笑解千愁。」現在每天都忙,忙著照顧外孫,唱歌,畫畫,閱讀,寫文章,都是自己喜歡做的事,忙得不亦樂乎。 王國維說: 起居之不時, 飲食之無節, 奢於嗜欲,而吝於運動,此數者致病之大源也。意思是說生活中,不注意生活習慣,飲食沒有節制, 恣意欲望,並且還不喜歡運動, 都是致病的根源,所以吃與運動是養生之根本。 俗語說: 「病從口入」維護健康吃是很重要的一環,好好吃飯是最有效的養生方法,因為好好吃飯能治病、能養心、能養人,《黃帝內經》 說 : 人秉天地之氣而生, 法四時而成,所以吃必須要順四時,講究天人合一,藥食同源,意思是說吃飯吃菜如果懂得合理膳食,就有治癒和調理身體病痛的作用,我認為很有道理,在五十歲左右,我的健康出了問題,醫生開了很多藥給我吃,但是我都拒吃,只是調整生活,調理注意飲食方法,經過幾年的努力,重獲健康,那麼到底吃什麼、怎麼吃才健康? 這要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態而定,但通常來講,少鹽、少油、少糖、禁菸禁酒,是基本原則。 運動也是要每天持續做才有效果,哪種運動是適合自己的,也是要根據個人體能狀況來選擇,不然因運動不當,而造成運動傷害就得不償失了,對我個人而言,走路是最適合我的,要達到效果,有個原則可遵循,就是「走路速度要快,跑步速度要慢」,走多快才算快呢? 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所以走得會微微喘,但還能跟人說話,這速度就對了,多年前我的太極拳老師曾告訴我,運動的時候,要將舌尖抵住上顎靠上門牙的地方,這樣可以生津不會感到口乾,我照著做了覺得很有用。 (這張在我家前院拍的, 是我退休前住的地方) (這張是我現在住的社區) 30年前我就開始每天清晨健走,先打幾遍太極暖身後再去走路,走完了洗個澡、吃完早餐再去上班,整天精神都很好,住的社區花木扶疏,空氣新鮮,在這樣的環境健走是一種享受,但美中不足的是,會受天氣的影響,颳風下雨,天寒地凍都不適合室外健走。
退休後,我依然保持早睡早起的習慣,飲食方面每天一杯現打的果菜汁,少吃甜食,少吃紅肉,少鹽少油,由於不用趕著上班,又因年歲較長,空腹運動會導致血糖較低,所以改成先吃早餐,休息半個鐘頭,再去走路,而運動講求的是持續才有效果,去年我換了一家健保公司,著重預防重於治療,鼓勵你運動,幫你付運動中心的年費,於是我也參加了,每天早上去運動中心運動,不受天氣的影響,而且走路機可保持一定的速度,又有節奏輕快的音樂伴隨, 走得心情愉快,一年下來感覺體能大有增進,健康檢查報告,所有指數都是正常標準範圍內,真有成就感。 運動中心在進門的位置,放了一個展示板 ,每天更換寫著勵志的話,下面這句與各位共勉: Keep going. Everything you need will come to you at the perfect time.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