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理性與感性
2016/11/30 01:22:51瀏覽3215|回應2|推薦41

感性世界?

理性世界?

引用文:禪思的腦  http://blog.udn.com/jfeng13x/81518496

 

理性與感性

 

蒐集智慧在修行

發揮智慧在修養

 

改寫自[游琴篇.逍遙集]

作者:頑石

 

《禪思的腦》文中談到的「條理」(邏輯)和「意境」,從通俗的角度,可當作「理性」和「感性」來看。

 

有人認為「理性」用於涵養性情,如漢朝徐干的《中論,治學》說「怡情理性」。也有人認為「理性」代表「本性」或「道理」。現代多以「理智」解讀,指屬於判斷、推理的思想。《實踐論》則認為:「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於它來源於感性」。

 

那麼,什麼是「感性」呢?兩者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奇摩知識」在2006年,曾有段有趣的問答,如下:

 

〈發問者:Black,初學者4級〉

 

請問感性和理性是什麼意思?? 代表什麼含意??

請大家幫幫我解惑一下!! 謝謝大家!!

真的很謝謝大家!! 我想了很久就是不知道。

 

〈最佳解答:小櫻,初學者5級〉

 

理性,指眾生追求事物真理的智慧,故又名理智。

感性,是眾生受外界事物的感染與衝擊,發生內在情緒的變化,導致或苦或樂的感受,純是情感作用。

在佛果言:

理性,是諸佛覺悟真理的無上智慧

感性,是諸佛饒益眾生大慈大悲的精神

在菩薩修因言:

理性是自覺,是上求佛道的智慧

感性是覺他,是下化眾生的愛心;覺性,是二利究竟

可以說:理性,是菩薩的始覺智,感性,是菩薩入世救世的慈悲心

在小乘聖者言:

理性,是理解諸法緣起性空的一切智

感性,是寡欲知足,修心聖道,隨緣教化的德行;

在小乘修證言:

理性,是破除我執的理智

感性,是克制情欲的德行,

在人類社會言:

理性,是人類理想的追求,哲學的思考,文學的發展,及科學的發明。

感性,是藝術的創作,家庭的組織,情感的交流,及人際與國際關係的建立。(全文完)

 

  以上是年輕人在網路上的問答,雖是「初學者」,已相當有見地。國人通用的「理性」與「感性」兩個名詞,可能源自西洋哲學,對其接觸不足百年,尚未完全融入思想中,只能算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例如:

 

在《國語大辭典》中,竟無「感性」這個名詞。

 

在《辭海》中,則首先列出英文名詞 Sensuality (感性)及 Reason (理性),再解釋如下:「感性」指感覺作用之性能。康德謂:凡為對象之所觸發而引起觀念之性能為感性;「理性」:哲學名詞,指思考、推理等能力,別於感性而言。

 

  說「理性」與「感性」兩個名詞,只是模糊的概念,並非過甚其詞。因為在我們的意識變化中,一念三千,這兩者間並沒有強烈的分野,不可能像辭典定義那樣黑白分明。

 

當隨境緣波動時,心中不會出現這兩個名詞,只會在事後或建立了「想行間隔」的當下,檢討分析時,才可能涉及到。

 

如果在「徵心」的過程中,想要探討「理性與感性」的層面,當然要先從認識它們開始。

 

  我們做個學佛的人,在了解「理性與感性」的問題上,首先需要跳脫出世俗的概念,而以佛法為依止。大致上「感性」屬於「情識反應」是需要淡化的,即使在想行的過程中,加入「理性」成分,也要留意避免落於「自我意識」。

 

  白雲老和尚曾在談「哭」時說:「哭」的旨趣在發洩強烈的自我情緒,基於情緒的高漲,完全是偏於「感性」的作祟。人類的「情緒作用」,往往是「理性」的低潮,「感性」的膨脹,尤其是自我意識,最為強烈的時刻;的確,有若錢塘江的潮湧,無法抑制的失控,但能任情放肆而已!

 

  他在解《圓覺經》的一段經文時提到:好比沒有佛法概念或佛學常識者,通常我們任由自己在「感性的情識」中打轉,或在「理性的分析」中過日子。「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幾乎就是常人的現象:貪極、瞋極、癡極,所以復生地獄餓鬼畜生。有了「理性」判斷,知欲可厭,而捨惡樂善,這會獲得人、天之報,換句話說,我們自己造作之成份,有「理性」成份的善,或善的成份多,感報的層次就比較好,比較高。

 

  論及《楞嚴經》的「純想」,「情少想多」,「情想均等」,「情多想少」及「純情」時,把「情」當作「感性」,「想」當作「理性」解釋,如:

 

   經曰:「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解為:純想即純粹「理地」邊事,契合義諦,心了無夢想顛倒之失。

 

   經曰:「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是等親往,如來座下。」解為:「理智」強於「感性」,一旦歸順於佛法,則發善願心,護教護法,如關公一樣成為護法天神。

 

   經曰:「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解為:「感性、理性」均衡則生人間,「理路」清澈的聰明,「情感」幽閉執著不化的則遲鈍。

 

   經曰:「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解為:橫生即畜生類,我們看,走獸類的畜生中,或羽族的飛禽類,其中也有人能與之溝通的,因為意識田中牠們仍有「理性」的「想」的成份在故。

 

   經曰:「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解為:阿鼻地獄為地獄罪報之最重者,所謂阿鼻,即所受地獄之苦無時間間歇者。

 

   這些情、想意識型態的決定性,可以在人身可以把握之際,予以修養而改變。從「情想均等」:「感性、理性」各佔百分之五十的人身,如果提昇「理性」的修養,便是往上三善道的果報,如果縱恣「情識作用」,滿足欲望的貪婪,便是往下三道的墮落,這些變化作用或相應於業、道的造作都與「能、所」有關,也可以說色塵緣境的「所」是不變的,而能掌握的則是心識可以改變之「能」。

 

「誑」即「誑亂」,是沒有條理,沒有次第,是隨心所欲而發出來的。所以,是自己去跟別人比較,不是因為別人的一些現象、行為而去感受,有所表現;是自己去跟別人比較而產生內心世界的亂象。譬如,有的人總是自以為是,批評誰都不對,可是在批評時,表現這種誑的時候,其實他本身就是不安寧、很亂。如果他本身很平靜的話,往往表現出來,不會太過於「感性」,是比較「理性」的。所以「誑」是一種偏於「感性」的行為,人若太過於「感性」,的確就會亂,所以要保有一些「理智」,其實,就是不要造成一種誑亂。也就因為誑亂,才會造成「隨煩惱」。在六個根本「煩惱」的前提下,往往會產生很多不同的「隨煩惱」。

 

  對「理性與感性」有了佛法上的基本認識之後,我們應該朝什麼方向修持呢?

 

老和尚在講第八十個波羅蜜,「安忍波羅蜜」時,以白話解釋它的境界:是「感性、理性」都不會產生了,那是一個清淨之性。從中可以發現此處所說「安忍波羅蜜」,可以說是已從修養提昇到增上,一直增上到連忍都不需要了,如果還需要忍就表示還有問題。這種境界就是剛剛講的一種清淨的境界,但是這所謂的清淨,不是一般講的乾乾淨淨,是不起變化、不生分別了,這時候不會受是非、善惡、對錯的影響,等於沒有「感性」也沒有「理性」的顯現,是一個清淨之性,猶若湛然的太虛。

 

  接着又說:「安忍波羅蜜」肯定是到達了圓滿的境界,是一種灑脫自在的修養。當然,講起來很容易,事實上從有問題而去修學「忍波羅蜜」,而後突破問題進而到達無的境界,還是在那裡修養「忍波羅蜜」,對不對?即使到達安忍,能夠安住於忍法,這也只不過是一個增上境,還不是究竟的境界。必須要到達完全無所謂「忍無忍」了,即使別人認為好像有忍的現象,於修養者本身來講,他灑脫自在,沒有任何事情會引起他產生「感性、理性」,但也並非如同木頭、石頭,他還是清清楚楚,只是不會被牽引,不會受影響,不會再發生無明煩惱或者是作業的行為,完全是清淨的,寂靜的境界。

 

  最後,謹以老和尚的《影子》〈修養來自修行〉作結:

 

  【修養來自修行】

 

問:如何才能看破?

云:要看破甚麼?

謂:情緒總是不能平靜!

云:何不面對自己,打破砂鍋問到底?!

復問:如何才能放下?

答:同樣的問題,同樣的方法。

謂:總是力不從心!

云:太過堅持自己的「感性和理性」!

問:該如何著手?

對曰:餓了吃飯,涼了加衣!

 

 末後句

 

 喫為餓時,衣為涼時;溫飽之事,必須付出!

 

 座下!耽著樂逸苦煩,當知作受無分別;世俗說「庸人」,此中即在一個「業」字,體取煩惱中有菩提,即解因何看不破,放不下的針頭血跡!

 

 所以說:

 

 蒐集智慧在修行。

 發揮智慧在修養。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feng13x&aid=83474039

 回應文章

Bifröst Kærlighed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great to learn with my whole life
2021/11/30 21:13
" 蒐集智慧在修行。

 發揮智慧在修養。"



出處: 理性與感性 - 逍遙閣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jfeng13x/83474039#ixzz7DhrfuhhN

Boston Kindergarten wish to be the wind beneath your wings

☆﹒﹒☆★‧*°∴°*﹒﹒☆﹒﹒☆★*°﹒*﹒﹒☆

A teacher
Takes a hand
Opens a mind
Touches a heart
Shapes the future
☆﹒﹒☆★‧*°∴°*﹒﹒☆﹒﹒☆★*°☆*﹒﹒☆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jfeng13x) 於 2021-12-01 15:11 回覆:

Well said!

26 科學家學佛法 http://blog.udn.com/jfeng13x/81634783 

讚啦


Curtis&Claudi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4/18 22:13

整篇文對這段話最有感覺詫異

「理路」清澈的聰明,「情感」幽閉執著不化的則遲鈍。讚啦

謝謝好友分享好文足感心耶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jfeng13x) 於 2019-04-19 13:39 回覆:

這是白雲老禪師的「解」。他是位智者,用我們聽得懂的白話文詮釋佛經,直明涵義,避免了「被唬」,哈哈哈。私下對話,他是因人而言,所以我們交談從不涉及怪力亂神微笑

祝好友週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