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第一教育學家 黑奴校長華盛頓宣教士
2013/11/09 14:58:41瀏覽1987|回應3|推薦34

Professor Chang Wen Liang Article

Recommended by Heavenly Guest

 黑校長華盛宣教士


可能除了黑奴以外,沒有人能知道黑奴對自由的渴望,

 

一八六五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黑人獲得林肯總統的自由解放令,自由的歡呼聲只在一夕之間就停了,他們的社會地位、教育程度、經濟能力、仍然處在為奴的狀態,

面前的一片廣大而無知的曠野……

許多南方的白人認為,戰爭還是在持續下去,一八六六年三K黨成立,燃燒的十架,白面具內的冷酷,殺了無數的黑人。八七〇年田納西州立法禁止黑白通婚,南方各州立刻跟進:


一八七五年議會立法黑人不准進入白人的旅舍、

戲院、學校、車廂……

自由的大地,仍然籠罩著一股白人至上的陰霾。


不同種族的衝突,進發出謀殺、暴力、死刑、焚燒、責罵、不信任、憤怒、懷恨,


所有可怕的字眼,在這些衝突逐漸邁向高潮之際,

有一位黑人基督徒出來,

他說:「我們必須跳出自己種族的主觀,才能解決種族的問題。在政治、社會、法律的法則之上,有一個更高的原則,在那裡人與人的區分,不是基於種族、膚色、言語、政治、宗派的不同,而是人性的善惡。

必須有人,為人類未來的福祉,尋找一塊更大、更廣的空間,以容納許許多多、瑣瑣碎碎的不平,為此,我把我的一生,像粒和平的麥子埋在種族紛爭的大地裏。

正如耶穌所說的:「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3)


大大的平息了美國南方的種族糾紛,使一八八〇~一九一〇年成為「重建美國新南方」(Re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uth)的時期。

 

是 ------- 美國第一教育學家   黑奴校長華盛頓


在深黑的煤礦坑中

在深黑中,他靜靜的靠著坑柱,打開頭上的礦燈,一遍又一遍的背課本裏的單字。他在這裡工作已經六年了從九歲開始學習抽氣打水,到現在深至幾百呎下挖煤,他不忘自己立志要讀書的意願。忽然聽到礦坑黑暗的另一端有兩個曠工在閒談:「有所學校叫漢普敦技術學院(Hampton Institute)是黑人第一所高等教育的地方……」。「漢普敦、漢普敦……」他反覆地唸著,在望不見天的地下深處,向著他所不知道的上帝禱告:「希望有一天能到漢普敦。」


悲慘童年

他的家在火車鐵軌旁,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日(1856-1857年之間),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來自何處,他沒有自己的姓。在九歲以前他還是個黑奴,沒有自由,沒有學校,甚至不知道雞肉是什麼味道。惟一一次吃雞肉的經驗,是在半夜裏,母親回家,可能是偷了主人家的一點剩肉,她把肉撕成細絲,深怕浪費了一點肉渣掉到地上,一絲一絲的放到孩子的嘴巴裏。

改變他一生的是有一天半夜醒來,看到母親跪在他的床邊,迫切地禱告,求主給她的孩子自由,並知道要唸書。

 

他也看到一些老黑奴死前哭泣的抱著聖經,一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沒有自由,而是不識字,到死前都沒辦法親自讀聖經。他決心要識字,要唸書,要受更高的教育。

「唸什麼書?!賺錢才重要。」滿嘴酒臭的父親咒罵道。從此美登鎮(Malden)的煤礦坑多了一名小礦工。每天上午四點到九點他去挖礦,然後到學校上課,下課回來下午五點到七點又下礦坑。教育的內容進入他的腦海,要受教育的旺盛企圖溶入他的性格中。


在學校他給自己取個華盛頓(Washington)的姓。即使省下一點一滴的時間與體力來唸書,蒲卡·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的前途看來還是像礦坑般的黑暗。


整理不完的一小塊

機會來了,煤礦的女主人路弗娜女士(Mrs. Viola Ruffner)需要雇用一個男傭。華盛頓的母親趕快給孩子報名,並且用兩個星期的時間反覆的叮嚀他,路弗娜是全鎮最嚴格的女人,沒有一個傭人會在她身邊留太久,但是為了要唸書,華盛頓必須全力以赴。

一八七一年的初春,華盛頓到了鎮上最大花園的房子。華盛頓後來回憶與這位超級嚴格的老女人第一次的見面,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描述。他緊張的站在她面前,兩腿不住的發抖。無疑的,她是他所見過最冷酷的女人。第一道命令是:

「整理屋子前面的那塊草地。」

華盛頓迅速的跑去,舉起鐮刀,俐落地砍去草地上高高的野草。

草地好了吧?

 

「路弗娜女士,草地好了吧?」他囁囁道。

「不行,再來!」一句冷冷的回答。他想起母親說這是超級潔癖的人。他又跑去,跪在地面,把草場上的每一棵雜草拔出來,才滿意的跑過來說:「路弗娜女士,草地好了吧?」

「好了?這叫好了?這才開始呢。再去!」依然冷漠。

華盛頓暗自在心中罵道:「妳這個臭北方佬女人(Yankee Woman)!」這次全身趴在草地上,撿去每塊石頭、紙屑、枯葉……又過了好久。

「路弗娜女士,草地好了吧?」他筋疲力盡的問道。

「唔,還是不行!再去!」

難道為了那一塊小草地,他要花一輩子的時間才能合格嗎?

他真想絕望的往大門沖出去,再也不踏進這女惡魔的家一步。但是,這可能也同時放棄了唸書的大好機會。咬緊牙根,他再回去把草地的表土弄鬆,把倒下的草扶起,把踏過的足跡抹去……又做了好久。

草地好了嗎

 

「路弗娜女士,草地好了嗎?」華盛頓幾近絕望的問道。

終於合格了,他獲得這一份工作。在華盛頓的一生中,這是他的第一個轉機。這個「臭北方佬女人」,開放家裡所有的書給他看,教他英文、會計、資助他繼續唸書,給他良好的生活環境,華盛頓三十年後在《力爭上游》(Up From Slavery)一書中寫道:

 

「路弗娜女士所給我的功課,是我一生中在任何地方也學不到的寶貴資產,從此無論在家中或在路上,看到一片小紙屑我都會去撿起來……她成為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在這裡學到:經常保持乾淨,其背後有一個更基本的精神,就是絕對的誠實與坦誠。挑剔的工作,高標準的要求,增加工作完成時的滿足感,就是最好的報酬。」

一小塊草地,就可以讓他學到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受教育不在於有多少的花招、名堂,而在於由小地方踏實、忠心的做起。

腳踏實地

一八七二年秋天,華盛頓揮別家鄉的母親與路弗娜女士,前往五百哩之外,他夢寐以求的漢普敦技術學院求學。

 

離開熟悉的家鄉,他才更深的體會黑人受歧視的程度。在旅程中,他只能攀在驛馬車的車頂上,晚上不能住旅舍,只好睡在乾水溝裡;沒有餐廳准黑人進去,他只好像乞丐般的乞討食物……

 

到了漢普敦的校門,他口袋只剩五分錢,全身又髒又臭,幾乎有一個月沒有洗澡,沒有更換衣物。

「你就坐在那邊等等吧!」主持技術學院入學面試的馬吉女士(Mary Mackie)看他一眼,就叫他坐到一旁去。華盛頓看到許多新生一一通過入學口試,而他卻枯坐一旁,緊張的不得了,真怕沒有學校可以唸,自己多年的努力與期待都將付諸流水。

 

忽然馬吉女士瞧他一眼:「隔壁的房間需要清理,你去掃一掃吧!」華盛頓心裡不禁歡呼起來,也許考數學、自然他不會,但是考掃地,路弗娜女士教過他怎麼掃。華盛頓的掃地功夫後來成為非常有名的故事,他寫到:「我拿把掃帚過去,先把地掃三遍,再拿一條抹布,又來回把房間抹四次;然後搬動教室裡的每張書桌、椅子,連講台也搬移,再全部擦四次,房間的角落也再三擦拭。

 

我感覺我的未來,就決定在這房間是否乾淨。」抹完後向她報告,她走進來,拿起一條白色的手帕,繞在食指上,由牆角筆直的抹過去,抹到另一邊的牆角,手帕上沒有沾上一粒灰塵。她說:「我想你可以進來就讀了」。「喔!那時我是全世界最快樂的人,以後我的求學過程又通過了許多困難的考試,但是我認為一生中考得最好的一次-------就是抹地板。」

信仰的更新

他并沒有太多的時間自以為是最會掃地的人,不久他與馬吉女士一起擦窗戶,他擦一邊,馬吉女士擦另一邊,他發現貴為副校長的馬吉女士竟然比他擦得還亮,連窗戶的四個角落都擦得一塵不染,而且她在擦窗戶時,是很享受的樂在其中。

 

他看到一個大人物在這種微不足道的卑賤工作中,得到這麼大的滿足,他才恍然大悟,美國富強的基本關鍵是:「一批基督徒活出了勞動是一種神聖。」

 

在以後的種族糾紛中,華盛頓要自己同族的同胞保持冷靜,甚至要向對立的一方學習,因為我們連對方的優點都還沒有學到。

漢普敦技術學院也成為華盛頓一生的轉折點。除了受更高的教育以外,二年級的女老師洛德(Nathalie Lord)把福音傳給他,他成為一個基督徒。華盛頓後來寫到:

 

「在漢普敦的日子,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一門課,不是學校所開設的,而是我認真的讀聖經。在此之前我不在乎基督耶穌是誰,更不在乎聖經。

 

但是二年級以後,在一生中我每天都讀聖經,無論在家,或在外工作,我立定心志:不讀一章聖經,就不開始一天的工作。」

 

除此以外,華盛頓又唸數學、英文文法、自然史、科學、農業、閱讀、演講學……。華盛頓寫道:「教育的目的,不是給人一個不用努力工作而可輕鬆賺錢的捷徑。現在我才知道,受教育的目的是爲了承受更多的責任,並且更能獨立的去解決世界上的問題……。教育給人一種自重自尊的心理價值,不只在課本上學習到,更能在生活上經歷到。」

事奉主耶穌的祭壇

 

一八七八年,華盛頓又到衛藍德神學院(Wayland Seminary)唸了一年,修拉丁文、希臘文。他成為當時受高等教育的黑人,他善於演講的天賦,也逐漸凸顯。他已經二十三歲了,認真的思想未來要做什麽,不是賺更多的錢,不是爲了出名,而是哪裡是他事奉主耶穌的祭壇。

 

有人勸他從政,在政治上為黑人謀福利,而唸法律,成為律師被公認是從政的最好台階。華盛頓思索很久,決定以「教育」成為他事奉的祭壇。他寫道:「教育帶著服務的特性,是律師所不具有的。教育的改革是回到人性的原點,是法律無法探觸的層面。在我短暫的一生,有限的精力,我所能給的應是教育。正如我的老師馬吉與洛德,我想成為教育界的宣教士。」他一決定,就有一道門為他開了。

原住民進步的二大瓶頸

當時美國與西班牙打仗,美國政府擔心戰爭期間,印第安人會造成內亂,就抓了七十五個印第安酋長。漢普敦技術學院的校長阿姆斯壯(Samuel Armstrong)極力主張與其囚禁印第安人,倒不如送來學校唸書。

 

這個建議被採納後,阿姆斯壯就寫信請華盛頓擔任這批印第安人的老師,兼印第安人的舍監。這個安排後來證明是一個成功的計劃,印第安人也可以像一般人一樣的唸書、求學。這個工作的成功,促使美國政府在寶州的卡里斯里巴洛克斯(Carlisle Barracks)成立第一所印第安的技術學院。

華盛頓要教育這批過慣原野生活的印第安人,開始非常吃力。印第安人自視甚高,看不起白人,說白人是一群皮膚蒼白的軟弱族類,更看不起曾當過白人奴隸的黑人。在學校裡印第安人成群赤腳到處奔跑,不然就是飯後圍坐草蓆上輪流抽長煙。華盛頓決心與他們生活一起,實際關心他們,鼓勵他們走路穿鞋子,教他們自然科學、農業技術、飯後刷牙而不是抽長煙。他發現印第安人恩怨分明,你對他們好,他們也以好來回報。如此漸漸步上受教育的軌道。

種族的缺點

 

帶領印第安人的時間,給他一個非常重要的看見,他由另一個種族的習性,看到了自己種族的缺點。印第安人在美洲大地,黑人在非洲內陸都曾經一度擁有輝煌的歷史,為何在時代的巨輪中,淪為白種人陰影下苟延殘喘的族類?有兩個原因可能是原住民的致命傷,華盛頓以教育的觀點寫道:

「黑人與印第安人多年來不能進步的原因,是他們的思考方式,缺乏邏輯,缺乏準確深入思索的能力;第二,他們的生存依附在族群部落,或自然環境,不想從人群中獨立出來,或從自然環境中分別出來,不願追求個人自由,追求人對環境的管理,以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來,沒有進步。」

 

他認為「必須帶入基督信仰的教育中,(有次序的上帝,帶來有次序的創造;有次序的啟示帶來有次序的思維與邏輯)。

 

並且追求個人在上帝面前存在和事奉的價值,遠超過對環境的依附,才能帶動整個種族的進步。」

他有這樣的認識後,在遙遠的南方才傳來塔斯克基(Tuskegee)的呼聲。

 

這個呼聲將喚醒成千上萬黑人沉睡的心靈,扭轉了一個世代的信仰與帶起教育的復興。直到今日塔斯克基仍被公認是黑人教育最重要的里程碑。

塔斯克基的呼聲

歷世歷代以來信仰的呼聲相當的多樣化,在外面的表現上幾乎沒有重複,信仰的復興不是套上一個模子就能複製出來。復興的種子常是深埋在地裏,在世人不注意的角落,冒出第一葉的新芽。

阿拉巴州的美肯鎮(Macon)是美國南方黑人群聚的小城,方圓二十哩內住了十二萬五千個黑人,靠著種棉花維持著幾近赤貧的生活。一八八〇年有兩個黑人亞當斯(Lewis Adams)與坎培爾(George W. Campbell),捐出他們賣洋鐵罐與補皮鞋所賺的美金二千元、幾雙鞋、一匹瞎了眼的老馬,買下一間半倒的農舍,和一間老舊沒人聚會的教堂,向鎮方申請成立一所黑人學校。獲得鎮議會通過後,他們成立一個董事會,寫信給漢普敦技術學院,請派一個有經驗的白人老師來擔任美國第一所黑人高等學校的校長。

幾天後,董事會全體在車站等著新任的校長,沒想到校長竟攀在驛馬車車頂上(不能與白人同坐車內),更令人訝異的是,風塵僕僕而來的校長,竟是個外表與他們完全一模一樣的黑人。但是亞當斯與坎培爾很快的接納新校長,他們看出華盛頓受過高等教育與神學教育,為人正直,心靈強健,深具基督信仰與人道主義,又對教育事奉有熱忱,這是一個剛強壯膽,能夠披荊斬棘的好校長。

埋進土裏的事奉

華盛頓看到座落在塔斯克基一片荒蕪的校地,破落的教室內沒有桌椅,牆上窗戶沒有玻璃,沒有辦公室,沒有實驗室,沒有學生宿舍,沒有餐廳,沒有老師,沒有學生,沒有職員,沒有州政府輔助,沒有薪水來源,沒有私人廠商贊助,只有二千元的建校基金。前途看來就像阿拉巴馬州的內陸風,捲起滿天黃沙,十分陰霾。他寫道:「在塔斯克基的第一年,沒想到學校,夜裏幾乎都睡不著。」


但是他沒有離開:「每次的工作機會,都是再一次的調整自己;每次的困難,都是自己再一次的學習。」

 

他沒有後悔當年留在教育行政事奉的抉擇,他寫道:「黑人不能長期以群眾抗議來表達被白人歧視所受到的不平。受傷的憤怒不能帶我們走出傷害的陰影。黑人必須以行動證明自己是努力,是負責,是值得信任的族類。社會最後是聽有實力之人的聲音,而不是武力。……我以身為一個黑人為榮,因此改革必須是來自耶穌所說的:『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


夢幻隊伍

一八八一年二月十二日,華盛頓正式成立「塔斯克基師範與工業學院」(Tuskegee Normal and Industrial Institute),第一所黑人學院往師範與工業技術的方向走,華盛頓採用宣教士海外佈道經驗的建議:

 

「技術教育是拯救日漸落伍的種族的第一步,如此畢業的學生才能進入社會,佔有競爭的優勢。」所以他決定先往工業、農業技術教育走,十年以後再發展文、理學院。而他也看準培養師資是所有教育的第一優先。

建校消息一傳出,各處申請入學的信件,如潮水般的湧來,行情仿佛一片看好,黑人好像受教心切。華盛頓頭腦很清楚,他堅持精兵政策,能夠入學的學生必須:「年滿十六歲,能寫能讀,有代數、英文文法、歷史的裝備,有堅強的心志,刻苦耐勞,並且樂意幫助別人。

 

他認為學校不是慈善機構,以有限的人力,若不嚴格要求,篩選,以後會浪費許多時間,體力去處理本來就不該入學的人。同年七月四日,第一批三十名黑人學生入學。

貧窮的學校經常也可以吸引來一批不為錢、不為名的優秀黑人老師:

 

婁根(Warren Logan)教農業經濟與會計,兼執掌學校財政,使華盛頓沒有後顧之憂。他堅信:「學生必須知道錢的價值,去妥善的管理,有效率的運用。」他認為自己的種族「不懂會計,是長期為奴心態累積下來的惡習。」

 

約翰·華盛頓(John Washington)負責體育,他以嚴格操練學生出名,學生謔稱他「上校」,帶學生像帶兵一樣,他是第一個發現黑人學生可以往音樂體育發展的老師。他組織第一支黑人學生樂隊與第一支黑人棒球隊。

 

戴維森小姐(Olivia Davidson)曾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自漢普敦畢業,她受過神學教育與護理訓練,擔任高年級的導師、女生舍監、副校長、她以教育為一生最高的熱忱,後來嫁給華盛頓,與他一同建立學校;

 

司考特(Emmett Scott)是名作家,擔任《德州自由人報》(Texas Freeman)主編,進來教授英文文法兼校長顧問。

 

沃克(Monroe N. Work)負責工業研究與推廣,是黑人中少有的推銷家,與利惠牌(Levis)牛仔褲建教合作,在學校設立服裝改良部,並為學校賺了不少錢,他的外交觸角延伸到東部的大廠家。

 

貝弗德(Bev. Robert C. Bedford)擔任校牧,他是位白人牧師,對黑人的靈魂有強烈負擔,「用全副的心力去講每一場道,而且只要有佈道的機會,再遠,再偏僻,再少的人,他也去。」

 

喀威爾(George Washington Carver)是學校最著名的科學家,由花生中製造一百多種的產品,而以「花生人」(Peanut Man)舉世聞名。在還沒來塔斯克基以前,他已在風光明媚的愛荷華州州立大學擔任教職,是當時獲最高學位的黑人,他來到塔斯克基負責農業技術,他傑出的學術成就與敬虔的信仰,不僅提高學校的科學水平,也給美國南方帶來農業革新,並給學生帶來信仰的復興。

這一批優秀的基督徒老師,一生都埋入阿拉巴馬州那個荒蕪的學校。這所學校七年後培育出一百六十五位傑出的老師,十年後六百位,三十年後每年有一千五百位畢業生出去,這都不算什麽,最可貴的是這批老師的始終如一:

 

-有大學請約翰·華盛頓去擔任校長,他拒絕;

-有更大的白人教會請貝弗德牧師去牧會,他拒絕;

-發明大王愛迪生以年薪百萬聘喀威爾,他拒絕;

-美國總統麥京萊(Mckinly)聘華盛頓校長,擔任農業部長,他也拒絕,為塔斯克基的呼聲,他忠心至死。

有這一群人作後盾,塔斯克基不斷的壯大,學校的信譽隨著培育出的卓越學生,不斷的傳出去。

 

華盛頓寫道:「學校的創始人坎培爾先生對我講得對:『永遠要記得,學校或個人最大的財富就是信譽。』

自食其力的學校

華盛頓的治校扭轉了許多人的觀念,但也面對許多困難與阻力。他堅持:學校的校舍,學生自己蓋;學校的磚頭,學生自己燒;學校的食物,學生自己種;多餘的還可以拿出去賣。每星期由校長、老師和學生在上課之外的時間,一起工作。老師做的比學生多,校長做苦工又比老師多。磚頭燒壞了,華盛頓連手錶、結婚戒指都拿去當鋪典當,換錢回來再買材料,用來燒磚頭。

剛開始,許多學生家長抗議「送孩子來學校是要唸書,不是來義務勞動。」華盛頓堅持道:「學生要知道,一生親手勞力就是最大的美德,就是最貴的事奉,我們不是做遙不可及的事,而是做每天生活所需的事。做得更好,更純熟,更有效率就是教育的一部分。」他相信紮實的教育來自親手做工。除此之外,華盛頓經常四處募款、演講,甚至向母校借貸。

華盛頓堅持學生要保持清潔:乾淨的衣服、褲子、鞋子、身體,尤其是牙齒,學生戲稱他為「牙刷的福音者」,因為他常抽查學生有沒有刷牙,因此他的口袋裡面就放一把牙刷。他認為刷牙只是一個小行為,但是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決心向上。以行動證明脫離過去為奴的生活方式……每天刷牙,不是爲了表示乾淨的外表,也不是爲了健康,而是好品格的培養。

華盛頓每星期日晚上都召集學生,有一段「校長時間」。他講的主題如「幫助別人」、「簡樸的美德」、「你是否竭盡所能?」、「成為一個可靠之人的重要」、「守住承諾」、「節儉之道」、「事奉的福音」等。他大部分的信息內容都取自新約聖經,或是一些黑人著作。

 

他堅信一個基督徒學生必須有好性格,他看出許多基督徒的軟弱退後,經常不是他的信仰出了問題,而是來自性格的問題。

「屬靈」的懶人

塔斯克基學院一天都有「晚禱時間」,有一天晚上有兩個學生起來大聲火熱禱告,華盛頓當衆斥責他們兩個,叫他們住嘴立刻出去掃地,因為他們白天工作偷懶,到公眾禱告的時候,禱告聲音倒比別人都大。

 

華盛頓說:「如果你們兩人把該做的工作做好了,回來禱告會變得更真實一點。」這一件事情傳出去,像滾雪球般的愈滾愈大,引來許多教會的抗議。


華盛頓以下的講話,更讓許多基督徒覺得刺耳。他說:

 

「基督徒的信仰是活的,是表現在你的課堂、工作、掃地。教會不是在養活一群屬靈的懶人,光靠嘴巴不動手,光用神學術語來逃避誠實作人、親手勞力。許多教會教導人只要愛主就夠了,其他都不重要,這絕對是錯誤的教導,不過是誤導年輕人,濫用他們的信仰熱忱,使他們成為一群在社會上沒有競爭力的廢物,是把聖經弄成腐爛的字句,以咬住人的良心來偷偷獲得轄制人的權力。」

華盛頓的激烈言論,被外人解釋為「愛主無用論」。一八九五年有些教會牧師、領袖大聲鞭撻他,叫人不要去那「撒但的學院」唸書。

 

華盛頓為這一群教會領袖痛心疾首,他以歷史長遠的眼光看出,

 

-在黑人還是奴隸的時候,黑人沒有任何組織,惟一的組織就是教會,而教會的牧師、長老或執事就成了黑奴中最有影響力的一群人。

 

-黑人自由以後,黑人必須獨力處理許多社會、文化、科技、政治……的複雜問題,黑人神職人員是當時惟一最具資格出來教育、培養信徒、百姓的人。

-結果沒有,他們不去管教黑人平常到處遊蕩,閒話家常、墮落,不思上進,只滿足於這群人每星期日到教堂聽感性講道,搖擺身體,鼓掌頓腳,火熱唱歌,又叫又跳,回家又墮落如常。

 

在時代的巨變中,如果教會領袖不在「愛心和知識」上一起裝備信徒,整個時代的基督徒會失去競爭力,福音工作會愈形枯萎。

在教會當領袖,愛主絕對不夠,愛主之外還要有見識。當時的黑人教會以為只要愛主就可以當牧師,不必受什麽教育,不必有什麽困難的考試。

 

在華盛頓的眼中,這種愛主,簡直是一種宗教式的升遷捷徑,以致禱告愈大聲,阿們聲叫得愈響,參加教會頻率愈高的人,愈成為教會的核心人物,這將導致黑人基督徒失去對時代的影響力與見證。

他大力呼籲教會領袖不斷受教育,一八九二年塔斯克基成立給教會領袖上的夜校(Ministers' Night School)。

 

他終生參加保守的美南浸信會,但是立下塔斯克基學院不加入任何基督教主流或非主流的教派的決定,以免學校在社會上失去競爭的能力。

開花結果十年後

他同時鼓勵學院畢業的好學生,尤其具忍耐、智慧、殷勤的學生去投考神學院,以備成為傳道人。「忍耐、智慧、殷勤」後來成為學院的校訓,也是他一生做事為人的寫照。

一九○五年,華盛頓以塔斯克基學院為主軸,以畢業的傑出校友為延伸,組成五個黑人的專業團體,分別是「美國黑人葬禮指導協會」(National Negro Fune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黑人律師協會」(Negro Bar Association)、「有色人種商人協會」(Colored Merchants' Association)、「美國黑人壽險人員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egro Insurance Men),「商業聯盟」(Business League),凝聚黑人力量。尤其「商業聯盟」的影響力最大,深入美國政、商界各階層。

正如華盛頓所說的:

 

-「如果種族問題不是回到基本的人性,即使是用政治改革、人權的爭取和一大堆的委員會,不過是過度樂觀者的癡人夢囈。

 

-應當由人性的改變開始,延伸到政治權利的爭取,不是為爭取過多的名利、權力、福利,而只是爭取與所有人、所有種族有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在這個爭取上,人的智慧、特質與可靠的個性,比武器更有威力。

-黑人要求政府給予福利是造成黑人更深墮落的原因,使黑人的生活失去努力的目標。

 

-我絕對不能忍受一個人說他沒事幹,一個人若不能為自己做什麽,他就沒權力要求別人為他付出什麽,……因此我們要爭取的是給每個人有公平的機會去競爭。」

南方奇蹟

華盛頓與塔斯克基學院逐漸成為黑人領袖的孕育所。一八八四年華盛頓加入「美國教育人員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一八八八年他被選為「阿拉巴馬州教師協會」(Alabama State Teacher' Association)會長,一八九三年他被當時著名的《展望》(Outlook)雜誌,選為全國大學最佳校長之一,同年,他應邀在「國際基督徒從業人員」(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Christian Works)大會演講,在五萬名群眾中有美國參眾兩會議員、大企業家、牧師與美國當時總統克里弗蘭(Cleveland)。

一八九六年哈弗大學頒給他榮譽博士,他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黑人。同年,美國總統麥京萊請他當農業部長,他拒絕了,因為要堅守大學職務。一九○一年美國總統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一上任,又請他入閣,擔任南方政策幕僚首席,他又拒絕。不過兩次的拒絕,他都補上一長份的推薦名單,使許多黑人進入各大州,與國家的決策部門和法院。

塔斯克基也成為黑人心目中最優秀的師範學校,學生人數、校舍、建築物、試驗農場、研究經費,不斷的增加。到一九一五年每年入學新生有一千五百名,校園建築物超過一百幢,土地由原來的一百公頃增加到五千公頃。

在美國南方懂得使用肥料與農業機械的白人,種出來的棉花本來比黑人種出來的大,但是在喀威爾的指導下,改良品種、土地,學校提供種子、種植、灌溉、施肥、除蟲、收穫時間表,

 

-在大學指導下,黑人農戶單位面積的棉花淨收穫量超過白人的一點五倍,這才叫「南方奇蹟」。許多白人都來參觀,連美國前後兩位總統麥京萊、克里夫蘭也都來參觀。

不被成功打倒的原因

大量的金錢流入學校,石油大王洛克菲勒(John O. Rockefeller)、大銀行家摩根等大企業家大力支持,州政府也立法案支付教師薪水,鋼鐵大王卡內基(Andrew Carnegie)連續四年,每年都捐助美金六十萬元。許多人不會被貧窮打敗,但很容易被富貴打敗。華盛頓周圍也有許多人,在找他的把柄,要扳倒這位美國「黑人的良知」。

華盛頓一生不被成功與富貴打倒的原因有五個:

 

第一,外界對學校或他個人的捐款,他全權交由一個中立的基金會經手,自己不經手金錢。無論基金會的賬目有多少錢,他祗拿固定的微薄薪水,這免去他許多金錢的試探;

 

第二,他一生堅守塔斯克基學院教育行政的工作,沒有在仕途上再往上爬。他說:「教育是最尊貴的企業」,他也知道自己在整個種族問題中所該扮演的角色;

 

第三,他永遠保留幾個諍友,可以在他面前直指他的錯誤;

 

第四,他一生忠於他的婚姻、家庭。他成名以後必須到各處演講,在不同的旅行地點,他常與妻子、女兒通信;

 

第五,無論怎麼忙,他每天讀聖經,星期日教上午、下午兩班主日學。


華盛頓一生謀求黑人的福祉,黑人卻成為他的十字架,反對他的黑人比白人多,許多黑人罵他是「叛徒」,因為他在種族問題上採取容忍的立場,華盛頓常勸黑人「留在南方的農場,親手做工,不要到大城市成為無事可做的人」。

 

反對他的黑人宣稱:「種族歧視是政治問題,不是教育,更不是基督徒的信仰所能改變的。」這些黑人領袖鼓動群眾暴力,串聯工運,一八九二年一場暴動有二百三十五個黑人被殺。

一九〇六年黑人領袖波以斯(Du Bois)在亞特蘭大鼓動黑人到城市去爭取社會平等、工作權利。那場以仇恨為出發點的大暴動,至少有一百名黑人被殺。

 

華盛頓勸阻無效,他事後說:「在種族糾紛的大地上,小人以恨來耕種,君子以愛來撫平。」

種族和解政策

華盛頓也長期受白人三K黨的威脅,曾幫助過他的路弗娜女士,她的丈夫被三K黨打成終身殘障。華盛頓說:「三K黨的行動,給黑人最大的威脅不是殺戮,不是私刑,而是使黑人有一種普遍性的絕望,對政府、社會、所處環境的絕望。……我們不絕望,因為絕望的憤怒會使我們藐視法律。我相信對三K黨報復,反而是進入永無解決的死胡同,法律會對付三K黨。我們在工作上盡職,是黑人能在社會上恢復自尊、自立之道。」

一八九五年他在亞特蘭大城的「棉花州與國際展覽會」(Cottons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上發表演說:

 

「我看出成千上萬的黑人被賣到美國為奴,在這人類的貪婪罪惡背後,卻有上帝奇妙的作為,那就是黑人有一天要成為白人的祝福。耶穌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馬太福音二十章26-27節),如果強大的白人族群善待弱勢的黑人,上帝的恩典必臨到我們的國家,這是歷代不變的定律,種族的差異不是一種詛咒,而是祝福。

就像一隻手,五隻手指長短不同,不可互相攻擊,如果一起隨同手掌起舞,長短齊出就能抓住任東西。今天有些白人對我歧視,那無損於我,損失的是他們自己,顯出他們的道德水準與心胸狹窄。如果黑白雙方互相敵視,那將是我們美國道德迅速淪喪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對種族歧異的包容,共同追求國家福祉


這是美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亞特蘭黑白大和解」(Atlanta Compromise)。這個宣言至少影響美國五十年黑白種族的和平相處。

一八九〇年華盛頓與一些黑人律師推動法案,種族糾紛依舊錯綜複雜,華盛頓那時已成美國南方黑人的代言人,他說:「法律必須明訂,以免有心人士,假藉政府權力,對於白人一套解釋,對於黑人又有另一套解釋。」

 

- 在法案推動的優先次序上,他先爭取到黑人結婚獲得法院合法的認定權,保障了黑人家庭的倫理制度。

 

- 一八九六年美國最高法院通過「黑人有權買賣土地」,解決了長期無法買賣土地的痛苦。

華盛頓愈來愈忙,他四處演講,一九一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他在紐哈芬(New Haven)城演講時,因心臟病突發而倒下,醫生宣佈他沒有多少日子了。他躺在病床上說:「我生在南方,活在南方,努力在南方工作,死了也要葬在南方。」不顧醫生的警告,他與妻子搭乘火車返鄉。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夜裏,華盛頓自昏迷中醒來,看到前面的塔斯克基學校、棉花田、校園的草地、熟悉的建築物、報時的鐘塔、教室中的空氣含著熟悉的樹木清香……他緩緩的閉上了眼睛。

地上的客旅生涯結束了,但他對整個種族的影響卻沒有停止。

至今美國仍有黑白種族糾紛,城市中仍有許多貧困的角落是黑人群居的所在,種族間的歧視仍然存在,很可能只要有人類的地方,這些深植人性的罪惡、醜陋就永遠無法除去。

 

但是華盛頓在他的時代,大力改善黑白種族的問題,以教育行政服事了他那個世代。以重新闡釋對耶穌基督的信仰,改變了種族之間的糾紛。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馬太福音五章9節)

 

附記:

今日的塔斯克基

華盛頓創立的塔斯克基師範與工業學院,至今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有文學院、農學院、商學院、工學院與醫學院,故改名為塔斯克基大學。

 

有五十多個科系,除大學學位外,另有文學與教育學碩士、獸醫系,授有博士學位。每年入學新生有三三○○名,教職員八五○名,學校建築一五○幢。

 

學校目前不僅幫助美國黑人,也推廣教育至非洲、中南美洲與加勒比海,幫助開發中國家的人文教育、經濟開發以及技術轉移。


參考書目:

1.Washington, B. T. Up From Slavery, Lancer Books, Inc> U.S.A.,1968.

2. Spencer, S. R. Booker T. Washington and the Negro's Place in American Lif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U.S.A., 1955.

3.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Vol.12,P.509,Washington, Booker. T., 1995.

4.Tuskegee University. www.tuskegee.edu/

5.Holmes, L. Booker T. Washington: Freeing the Spirit for Service. Christianity Today, P.32-34,1981.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usismysavior&aid=9403851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8 04:13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站!人性 成功 優點 卡內基比價

 回應文章

大聲婆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1/20 06:23

正如耶穌所說的:「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3)

阿門!

 

天恩客(jesusismysavior) 於 2013-11-20 22:05 回覆:

Hi Friend,

You are right.

This is the true spirit of Christian, from one's own life into His abundant life through death!

 


客旅貞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教育
2013/11/11 11:14

教育是要承受更多責任,正如許多信徒希望得著更多屬靈恩賜,但很少思想,這也代表要承受更多責任,服事人,而不是高舉自己。

對於基督信徒的思維必須有邏輯,能分辨,我也深有同感。信仰不是讓人偷懶,對於信仰領袖所言,所規定的,照章全收,自己確不負思量審辨責任。

再者,服事神所託付的族群,不是靠言語,指揮,而是如同麥子埋在土裡。短期內可能沒看到大績效,但那鑒察人心的主,也是賜予意象的神,必在祂的時間,讓麥種衍生,帶出收獲的季節。

天恩客(jesusismysavior) 於 2013-11-18 22:30 回覆:

Dear Jane,

Your comment is just nice and divinely accurate!

I am much pleas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read this article.

It tells us the fundamental faith issue; that is, to live and work diligently!

Harvest is in His hand; our obedience shown before the people is to work His way; and not our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