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6/04/21 13:54:53瀏覽3518|回應0|推薦4 | |
坦白說對於電影長恨歌的失望使我原本不想再看電視劇的,因為很愛這部小說不想再承受失望了;後來卻因為電視劇扮演程先生的謝君豪,我買了DVD來看,果然沒讓我再度失望。 除了謝君豪的演出讓主角從女主角王琦瑤身上轉到小說中隱身的程先生身上,編劇為了豐富電視劇內容而添加的小說中配角戲份的故事也恰如其分地吸引人,導演純熟運用抽格、閃接的剪接技巧與單色、全彩畫面的轉換,巧妙傳達了小說中人物動盪、流離、錯失的一生,也間接完美再創了那個屬於上海傳奇的風華時代。當然電視劇長恨歌還是有一些敗筆的: 一是女主角的兩位扮演者太不像了,王琦瑤從18歲到50多歲分由兩個人來演其實是不錯的選擇,但少女時期的黃奕會不會演戲先不說,她的氣質與成年後的扮演者張可頤完全沒有交集,因此在其他與王琦瑤同期出現的角色均由一人從小演到老之中,王琦瑤便顯得格格不入了。 再來是王琦瑤的同學兼情敵蔣莉莉,我覺得演員的詮釋太強烈,但離我看小說的時間太久,對蔣莉莉的記憶已模糊不清,也或許是個人不喜歡這個演員吧! 還有王琦瑤第一個伴侶李主任,我不清楚找吳興國是否因為編劇把他寫成一個嫻熟於傳統戲曲的票友,但吳興國形象太過正面了,沒有那種讓女人無法抗拒的所謂「壞男人魅力」;所以會讓人不解王琦瑤為何放棄視她為寶程先生而投向李主任懷抱,吳興國缺乏那種「醒握天下權、醉臥美人膝」的英雄氣質。 瑕不掩瑜,長達35集的長恨歌能讓我一口氣兩天看完,當然還是好看的,而且有股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感覺,戲愈至後面愈吸引人,除了王琦瑤成年後扮演者張可頤比較符合小說對王琦瑤氣質的描述;其中最出彩的還是程先生。感謝編劇沒有忠於原著讓他自殺身亡,而是見證、照顧了他所鍾愛的王琦瑤一生無渝、至死方休。謝君豪的演出十分得人心,雖然在初期會覺得謝君豪的表演過於軟弱;但繼而一想程先生這個角色的個性本就如此,是一杯淡而無味的白開水,否則當初王琦瑤不會捨他而去,反而佩服演員的精彩演繹。 其次是幾個主要配角的表演光采耀眼,雖然戲份不多但搶足鋒頭,如王琦瑤的父母、外婆和王琦瑤後半生的重要友人嚴師母,活生生地體現了上海人善於算計的小聰明、很會過日子的實際個性,某些時刻又自有堅持信仰的原則。談到這點不得不佩服編劇能將小說裡模糊不清的角色和情節添血添肉到面目清晰卻不離原著精神的程度;也感謝編劇同情觀眾的心理忍受強度,沒將結局寫到如小說般的悲涼唏噓。 喜歡小說中描述大躍進時王琦瑤家中嚴師母、康明遜與薩沙四人小聚打牌共餐的那種小資情調,慶幸電視裡導演忠實地以畫面勾勒出讀者腦中想像的暖人情景,並且多添了在週六為程先生加菜補身的情節:一張小小的方桌、幾碟小菜加上一些知心或雖不到知心卻能一同閒扯淡的朋友,王琦瑤的日子就這樣悠悠而逝,管它外面天翻地覆的政治運動與情勢演變,好日子我自過之,很有些「天高皇帝遠」的味道。 還有里弄裡喜嚼舌根的人議論著誰、誰、誰常常出入王琦瑤家,展示著王琦瑤幽微曖昧的心境,驚天動地的運動更是藉由這些劇中較不出名字演員的口中家常一一道出,雖說是淡化了時代的傷痛,但也是巧妙的過塲處理,尤其是最後當王琦瑤與程先生牽著手經過那家小雜貨店,店主夫婦倆盯住背影的表情還原了人心的善意。 令人感動的是這些都是原著沒有明白寫出的小節,編劇卻能體會小說作者的本意細述出來,展現出編導對原著小說的尊重、對自己戲劇作品的用心。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