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22 22:33:57瀏覽2823|回應1|推薦14 | |
因為要一天連趕孔巴坪、瓦普山廟兩個地方,當我們到達通往占巴塞的湄公河渡口時,已經下午三點多。 眼見太陽一吋吋往西移,坐在渡輪上的我們,再也沒有心情欣賞湄公河的景色,船一靠岸馬上發動引擎往瓦普山廟衝,雖然趕在下午4:30前進入了這個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無奈太陽已經沉落到山廟背後的那座大山下,我們只能就著落日的餘暉,欣賞這座一千多年前由高棉人留下的印度神廟遺跡。 在當地語言裡面,瓦普(Wat Phu)的「瓦」是廟的意思,「普」是山,所以「瓦普」兩字本來指的就是山廟。整座遺址依山而建,在進入遺址之前有一個大池,接著一條舖著石板的大道通到左右兩座已經傾圯的大殿,然後才是拾級而上的數百階石階,一階階通往位於山腰的主殿。 根據當地導遊的說法,這座由高棉王朝在西元五世紀興建的山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天神裡面的濕婆神(Shiva),以前信徒來到此地要先在大池裡沐浴淨身,然後男女分別在左右兩座大殿裡面休息、整理儀容,再拾級上山向主殿的濕婆神致敬。 我們也循著古時高棉人的腳步(只差沒在大池裡沐浴淨身),一步步走著蓮花石柱夾道的朝拜路線上山,但當我們氣喘噓噓地上到主殿後,卻發現主殿上供著佛像,期待中的濕婆神早已不見蹤影。導遊解釋,高棉王朝的勢力衰落後,佛教被引進當地,因此主殿本來供奉著的,象徵濕婆神的陽具石像(Lingam)早被移走,由四尊佛像取而代之。 雖然濕婆神已經不在了,但在主殿四周的牆上、門楣上仍保留著不少印度神話浮雕,雕工之精美不下於吳哥窟。從這些石雕的水準,可以想見當年山廟全盛時期美輪美奐的規模。 主殿的後方山壁下有一股自然湧出的清泉,據說當年高棉人之所以選擇此山興建敬拜濕婆神的山廟,除了山形像陽具之外,這股山泉也是主因。因為在傳說中,從濕婆神頭髮上流下來的水變成恆河,開啟了天界與人世的通路,也就是生命之河。 這座山、山上的靈泉和不遠處的湄公河剛好符合這個意象,所以被高棉人選來興建山廟。傳說已不可考,山廟也已傾圯,還好山泉還在,辛苦爬上山的人都很高興可以沾幾滴靈泉,灑在頭上、身上,以祈求平安為這趟朝山之旅做個總結。 瓦普山廟 高棉早期文化代表作 精妙建築和水利技術 見證王朝霸業 到過吳哥窟的人,必定都為那絢麗神祕的高棉文化深深著迷。其實除了吳哥窟之外,高棉人所建的真臘國,曾經在泰國東北及寮國南部留下了無數遺跡,其中位於寮國南部的占巴塞瓦普山廟(Wat Phu Champasak)被認為最能代表高棉早期文化,而且年代比吳哥窟更為久遠,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12月正式將這處遺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提醒人們善加維護與保存。 由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還沒幾年,目前針對瓦普山廟所做的研究工作並不多,它的知名度也遠不及高棉王朝稍後在暹粒所建的吳哥窟。不過初步的研究發現,它和吳哥窟一樣,都是高棉人精妙建築工藝和水利技術的結晶。 寮國人曾經在瓦普山廟的山下平原挖掘出相當密集的人工渠道,而且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五世紀,顯示高棉人早在12世紀興建吳哥城以前數百年,就已經掌握了極高明的水利技術,用以灌溉農田及改善人類聚落的生活。 歷史學家推測,高明的水利技術,可能是高棉王國在中南半島稱霸數百年的主要原因。王國已消失在歷史洪流中,而占巴塞瓦普山廟及周邊遺跡的存在,為善於利用自然環境的高棉人,留下了無言的見證。 瓦普山廟一日遊 背包客也能成行 在歷史上曾是瀾滄王國三小國之一的占巴塞,在巴色南方約30公里的湄公河西岸,瓦普山廟則建在占巴塞西南面八公里遠的山丘上。 從巴色南下前往占巴塞,沿湄公河兩岸各有一條公路,不過西岸的公路路況不佳,大部分人都是沿東岸的13號公路南下,再從中間的河岸小村莊Ban Muang乘船渡河到西岸的占巴塞。 巴色城裡比較大的旅館,通常都會有瓦普山廟一日遊的行程。如果不參加旅遊團,這裡嘟嘟車和雙條車(有兩排椅子的小卡車)都十分盛行,背包客可以輕易地在巴色車站搭到叫客的雙條車,下車換船,下船再換車,大約折騰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瓦普山廟。 回程中最重要的是,記得在下午六點以前要回到西岸的渡口,因為往來湄公河東西岸的最後一班渡船是傍晚六點,錯過了就不能渡河到東岸回巴色,只能留在占巴塞過夜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