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9 19:13:38瀏覽715|回應0|推薦0 | |
賽爾門社會觀點取替的階段 1.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觀點(Egocentric or undiffer-entiated perspective):約三至六歲 兒童無法了解別人的任何觀點,他們認為別人也會同意自己對某事的處理方法 2.社會訊息的角色取替(Social-informationaltaking):約六到八歲 兒童現在能了解別人會有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但是他們卻認為之所以會這樣,完全是因為別人接受了不同的訊息所導致的。 3.自我反射的角色取替(Self-reflective role taking):約八到十歲 兒童現在能知道既使他人和自己一樣接受相同的訊息,在主觀上可能也會有所衝突。他們現在能考慮別人的觀點,也知道別人亦會考量他們的觀點,所以現在他們能預測別人對他們的行為做反應。不過,兒童尚無法同時考慮自己和他人的觀點。 4.相互性的角色取替(Mutual role taking):約十到十二歲 兒童現在能同時考慮自己和他人的觀點,而確認別人會有如他一般的作法。兒童也能設想無關之第三者的想法,而預測自己或他人對其同伴之觀點的反應。 5.社會的角色取替(Societal role taking):約十二到十五歲 青少年現在試著參照所處之社會系統的情況,即一般人的看法,來了解別人的觀點,換言之,青少年期待別人尊重其社會團體中大多數人對某事件的看法,而他們通常也會採取這樣的觀點。 出處:蘇建文 發展心理學
Piaget將遊戲分為三類:練習遊戲、表徵遊戲,和規則遊戲。 2、建構遊戲:約從2歲起,幼兒開始使用各種可塑性的物品,如積木、拼圖、樂高或玩物,如沙、水、黏土、麵榴,有目的的完成某些成品,如機器人、動物等,隨著年齡的成長及動作發展的成熟,兒童可進行創作。 3、戲劇性遊戲或象徵性遊戲:約在2至7歲期間,兒童處於認知發展的運思前期,兒童表徵能力逐漸呈現,→兒童開始從事假裝的想像遊戲,可參與各種角色的情境、對話或行動。在3歲以前,幼兒大都獨自進行遊戲,自3歲之後,就漸參與二人以上的團體社會戲劇遊戲,成員間彼此透過語言的交互作用,共同設計情節,相互協調而達成有主題的社會戲劇遊戲。P.386,390 4、規則遊戲:約在7歲至11歲期間,正處於具體運思期,兒童認知及接受規則能力大增,可從事一些具有規則性的遊戲→球賽、下棋、捉迷藏等,兒童對於規則的遵循及遊戲者的共同約定非常 在意,如此一來,他們才能一起玩。P.390 Parten的社會性遊戲的分類: 無所事事行為(1Y前):無目的,東看看西看看。非遊戲行為 旁觀行為(1Y前):不參與。非遊戲行為 單獨遊戲(2Y前):自我中心強,無意與他人遊戲,以感官為主的感覺動作做遊戲 平行遊戲(2-3Y):進入群體時期,但仍各玩各的,少溝通,不喜合作。 聯合遊戲(4-5Y):漸社會化,與周圍的玩伴談話,較多的社會互動、輪流、分享,無特殊組織,只是一起做相同的活動。 合作遊戲(5Y~):為達共同目的的遊戲,最高層次的社會性遊戲。
嬰幼兒的九大氣質表現 嬰幼兒的氣質表現可分為下列九個項目: 活動量:指孩子在全天活動中,所表現的動作節奏快慢與活動頻率多寡。有的孩子比較安靜,而活動量帶大的孩子,很容易出亂子或干擾到別人。 規律性:指孩子的生理機能、睡眠、清醒時間、飢餓與食量的規律性。規律性可預期的孩子,父母好帶;作息不一定的孩子,可能會造成父母很大的困擾。 注意力分散度:孩子是否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擾而改變他正在進行的活動。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很可能影響學習效果。 趨避性:孩子初次接觸人、食物、情況或場所等新刺激時,所表現的接受或是退縮的態度。退縮的小孩,比腳容易讓人誤認為膽小、不主動或沒興趣。 堅持性:孩子正在或想要作某些事情時,若遭遇困難、障礙或挫折時,繼續維持原活動的傾向。堅持度低的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放棄,堅持度高的孩子很固執,有時很可能令人頭疼。 反應閥: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包括視、聽、味、嗅、觸及社會覺﹝指察言觀色的能力﹞。反應閥低的孩子卻容易讓人誤解為遲鈍或不經心。 適應性:孩子適應新的人、事情、情況或場所難易的程度。適應度低的孩子在建立新的習慣、適應新的環境及團體生活都較困難。 反應強度:孩子對於內在或外在刺激所產生的反應激烈程度。反應度強大的孩子高興時大叫大跳,生氣時大哭大鬧,常讓別人受不了,也容易高估他的本意,反應強度小的孩子情緒反應不明顯,不容易引起別人注意,實際需要常被忽略。 情緒本質:孩子在一天清醒的時刻中,所表現快樂、友善、和樂等正向情緒和不快樂、害怕等負面情緒表現的比例。笑嘻嘻的孩子人見人愛,嗷嘟嘟的孩子卻使人誤解他在生氣而不願接近他,可能影響他的人際關係。 柯門紐斯的【大教育學】中: 一、母親學校= 褓姆學校(0-6歲) (1)以母親為教師,養成各種常規。 (2) 母親學校的課程包括:語言、勞作、健康生活、數物、遊戲。 二、國語學校(7-12歲)重創造力、想像力及本國語言的學習 三、拉丁學校(13-18歲)重七藝及判斷能力的培養 四、大學(19-24歲)重精英式的學習,及意志力的培養。 對於皮亞傑來說,他認為「知識」是一種建構性的東西,必須由經驗中慢慢累積得來。皮亞傑將之是分為三大種類: 1. 具體的知識:這類知識必須透過發現及實際生活中去建立了解的知識,例如在溫熱帶國家的孩子很難體會下雪的感覺。 2. 邏輯數學知識:知識的建立須由「發明」的途徑取得,透過實驗的過程,建立邏輯推理的思考模式。例如要孩子知道棉球和彈珠哪一樣重,只要將棉球和彈珠拿在手中即可知道答案。 3. 社會性知識:需經過與人接觸中建立。 皮 亞傑認為「具體知識」與「社會性知識」的獲得必須是學習的主體在直接與環境產生互動過程中去獲得。「數學邏輯知識」也必須實物為媒介去建構概念。對皮亞傑而言,「經驗」與「操作」是認知發展的必要條件,兒童必須在豐富的生活經驗中與週遭的人、事、物直接產生互動,如此才能讓智力的功能經由同化及順化的過程中建立智力基模,促進發展,增長智能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