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個人筆記i
2012/06/30 20:50:39瀏覽383|回應0|推薦2

方案教學

(A)  準備原則:成功的教學,基於良好的準備

(B)  類化原則:根據舊的經驗,學習新事物。

(C)  自動原則:自己主動與動作,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積極主動學習才是生長性,有效的學習。

(D)  興趣原則:一心向著目標專心致志,產生持久的注意力與努力。

 

計劃:選擇主題、做主題網 è

 開始:引起興趣和動機  è

執行:獲得新的資訊,第一手的真實經驗è

總結:分享成果發表

 

王立杰幼稚教育考試精粹~~~室溫以攝氏20~25度為宜,濕度以60~65%為宜

 

幼稚園洗手台高度以50公分最為合適

 

華德福的創始人是史代納,主張人智學。

高瞻遠矚是,計畫工作回顧,以皮亞傑發展為理論。

方案教學,是以杜威的做中學為理論。

光譜中心=浮流中心=學習區,是多元智能理論的迦納提出,運用在光譜計畫裡。


善種--婚前檢查
善生--先天、產時、產後保護
善養--幼兒衛生環境
善教--幼兒適應社會的人格及獨立生活之技能
善保--保護不幸兒童

 

1980 在新瀉縣成立日本第一所托兒所

幼稚園的主管單位是--文部省

保育所的主管單位是--厚生省

1876日本第一所幼稚園附設於東京女子師範學校

1890日本第一所托兒所成立於新瀉縣

西元1919年第一所公立托兒所在"大阪市"成立

 

1. 達爾克羅采 (Dalcroze) :

達爾克羅采音樂哲學是由瑞士作曲家達爾克羅采所創. 在此種教學方法課堂中, 孩子跟著規律的音樂節奏搖動身體,稱之為運動舞蹈體操. 身體就像樂器,也要被訓練,需要專心一致記憶力.達爾克羅采教導孩子了解複雜的韻律節奏.

當孩子聆聽音樂,跟著旋律搖擺身體時,動作融合了視覺.聽覺.感覺和身體搖動,使領會到完整的音樂經驗.要成為達爾克羅采的老師,需要接受廣泛而深入的訓練,因此全美取得執照的人並不多. 達爾克羅采原則也是高大宜和奧福理念的基礎.

 

2. 高大宜

高大宜 (Zoltan Kodaly ) 在匈牙利發展出的高大宜音樂教學法,運用的唱歌 閱讀 書寫和創作音樂. 唱歌是高大宜的核心. 高大宜說: "我先會唱歌才會說話,而且唱的比說的多." 他認為唱歌可以先讓孩子學會音樂的關係,孩子會唱出音調,漸漸的會看曲子,最後不需要樂器的協助就能唱出音調. 告大宜教學法把這種唱歌形式稱之為"視唱能力( solege ) " , 需要大量的練習.唱歌時,孩子會用到一些首調音名 (curwen)的手勢來幫助學習.為了保存匈牙利文化和傳統遺產,高大宜和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己Bela Bar-tok)蒐集了上千首鄉土民謠.高大宜的理念包含了教導孩子唱匈牙利和其他各地的民謠.

 

3. 奧福

奧福教學法 (Orrr - Schulwerk ) 是德國作曲家奧福和基特曼所創.它的理念是"做完動作,聽音樂;聽完音樂,做動作" 拍手踏步 用手指膝蓋 彈指頭發出聲響等,就是奧福教學法的四個組成動作. 從玩遊戲,運用節奏樂器,例如:,,木塊和鈴等,讓孩子學習到音樂的形式,跟上節奏;節奏樂器還包括木琴 鐵琴 .他們採用團體經驗法,從唱歌,玩遊戲,創作押韻詩,跳舞當中讓孩子學習到團體參與的精義.奧服模式被翻譯成十八種語文,世界各國都會運用傳統歌曲及民謠來教導兒童.目前全美的奧福老師已經超過一萬人.

 

4. 山葉

日本的川上 (Genichi Kawakami) 開創了三葉(YAMAHA)教學法,他說:"如果這種教育方式正確的話,全世界各地成果都會一樣." 這種方式需要父母配合孩子的音樂訓練,會教導孩子的音樂調性與節奏形式及和音;運用電子琴讓學生學會彈奏鍵盤及視譜彈奏.其他活動還包括唱歌 聽力訓練 團體表演 音樂合成 視譜隨唱和理論.之後並鼓勵孩子創作,表演自己的音樂.這套教學法適合從3歲就開始學習,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遍佈全球四十二個國家.

 

5. 鈴木

鈴木教學法 (SUZUKI )由日本人鈴木(Shinichi Suzuki) 創立.他相信,只要提供適合的音樂教學環境,所有的兒童都可以開發出潛力.鈴木教學法以兒童如何學習語言為基礎,先學會聽聲音,再嘗試模仿這些聲音;最後,模仿字語句及整個句子.參與鈴木教學法的學生,先學習聆聽音符 模仿聲音,然後再配合音樂旋律重複這個過程,最後再加上整首曲子.只要耐心 愛心 鼓勵 ,父母老師護相配合下,孩子都會陸續學習彈奏小提琴大提琴 中提琴 笛子和鋼琴.每個步驟都因勤加練習而熟練.鈴木認為,天分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努力勤練和教育的結果.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on6188&aid=658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