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28 11:45:00瀏覽2226|回應4|推薦31 | |
近來少寫評論文章,這件事卻有點不吐不快。說實在,從總統府發言譴責,到教育部削減補助,校長辭職負責,個人感覺頗為錯愕。倒不是說前述一連串作為(譴責、罰款、辭職)不應該,而是看起來做大人的只想迅速平息風波,找人出來挨板子,而不是藉這個機會教育學生以及社會大眾:納粹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變裝納粹遊行不應該?後面這個疑問很多人有,但理性討論的聲音很難出頭,反而很快淪於政治場域常見的「挺」與「不挺」情緒性二分法,口水淹沒一切。 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你反對變裝納粹?為什麼納粹是邪惡的? 相信很多人答不出來,或只有類似以下簡單答案:「因為希特勒是殺人魔王」,「因為納粹迫害猶太人」,「他們發動二次大戰」,乃至於「老師說的」、「課本說的」。很多歷史上的罪惡,如果不用自己的腦子溫習理解,久而久之會變成禁忌、教條──知道這件事不對,但不知其所以然。再久而久之,就會有人提出質疑、挑戰,甚至走上同樣道路。像這次事件中,我聽到一些聲音,不論是否「挺」那一邊,說「納粹圖騰有什麼了不起?」、「屠殺猶太人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或把日本人、國民黨,乃至史上有名的屠夫,統統拉進來當相罵本。 這樣能夠使我們進步嗎? 引文提到一個重要概念:「容許犯錯」。人都會犯錯,而從錯誤中學習,正是進步的根源。這樣一件舉國喧騰的大事,正好讓當事學生,乃至國人,重新認識「納粹是什麼?」,「納粹做錯了什麼?」,以至「為什麼不該再宣揚納粹的理念?」。 如果是我,可能會先請學生說明他們的創作理念(假使有的話)。單純由報載幾張照片所接收的訊息,其實蠻混淆。紙紮的虎式坦克,不管你是否把它當成紙老虎,傳遞的是一種訊息;著短裙黑絲襪的女學生,則傳遞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訊息。湊在一起,想表達的是什麼?和學生自稱的原始意圖,更看似完全搭不上邊。 新聞:「學生扮納粹原是這理由」 其次,班導身為歷史老師,正是難得的機會教育。花個半堂一堂課,重新深入講解納粹史,讓學生瞭解納粹的起源、發展與覆亡,以及他們究竟做錯了什麼。如果我是老師,會希望學生進行討論,「為什麼不該再宣揚納粹理念」的答案,應該來自學生自己。如果可能,我希望這樣一堂課放上YouTube,幾天來吵吵嚷嚷的社會大眾,也可以從中學到些東西。 另一方面,行有餘力的話,也許再檢討一下表演方式,儘管那是技術問題。倘若當真「詞不達意」,請懂戲劇的老師點撥一二,下次也許會表現得更得體些。戲劇絕非不能挑戰禁忌,但如何表達,確實是一門學問。有興趣者,可以參考我去年關於影集「高堡奇人」的文章(剛好上週播出第二季),看看人家如何處理這類題材。 「高堡奇人」日德瓜分北美(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我贊成「容許犯錯」,但並非出於保護學生,事實上每個成年人都一樣,伴隨的應該是「檢討改進」。至於實質的懲罰,有時候反而沒那麼重要。台灣社會傾向速審速罰,但往往屁股打完,事情就過去了。很多事情,以這次納粹事件為代表,關乎每個人心中對歷史、道德的認知,而不只是教條。猶太人遇到這種事總是反應激烈,有人認為他們記仇、眥睚必報,我倒覺得一定得要不斷提醒。如果你認為德國地處萬里之外,納粹又是上個世紀的產物,於我何有哉,那你對納粹的認識,只是課本上那幾行字罷了。納粹的邪惡並不侷限於領導班子,也不只德國人,而是存在全體人類的劣根性: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則必誅之。放眼四週,有多少納粹種籽蠢蠢欲動?世人健忘,若不經常溫習,兩三代以後,會只剩教條框架;教條深化,即是反動之始,歷史將一再重演。如果譴責、罰款、辭職之後,一切歸於平靜了無痕跡,那我們可能真的沒學到什麼。 只看這兩張圖,觀眾會接收到什麼訊息?(「高堡奇人」劇照)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