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16 07:04:00瀏覽10111|回應2|推薦35 | ||||||
前兩個月看過關於南北戰爭的「林肯」及「諸神眾將」兩部片子,一時興起,又去找來這部二十年前的「蓋茨堡戰役(Gettysburg)」。蓋茨堡常被稱為美國內戰中最血腥戰場,短短三天鏖戰,雙方傷亡約略相當,合計超過四萬五千人。戰後四個月,林肯為埋葬陣亡將士的公墓揭幕時,發表著名的「蓋茨堡演說」,揭櫫「民有、民治、民享」理念,不僅是歷來被引述最多的政治演說,影響下世紀初的孫文思想,也使得百餘年後西太平洋小島上的某無名高中生,不得不認真把它背起來,以應付英文老師的抽考。算起來敝人與蓋茨堡神交甚早,但直到今天,才有緣一睹戰事的本來面目。 歷史時序上,「蓋茨堡戰役」介於「諸神眾將」和「林肯」之間,發生於1863年七月一日,南軍大舉北侵,卻在三天激戰後,以失敗收場,被視為南北戰爭轉捩點。除歷史本身之外,和「諸神眾將」影片的關係,是本於Shaara父子的原著小說。老爸Michael的 "The Killer Angels" 獲1975年普立茲獎,並在1993年催生這部「蓋茨堡戰役」。影片的好評使片商籌劃第二部關於南北戰爭的片子,奈何當時Michael已然故世,於是找上同為作家的兒子Jeffrey,寫下了「諸神眾將」。可惜的是,原著雖然賣得不錯,改編成電影卻慘遭滑鐵盧,Jeffrey執筆的內戰三部曲完結篇 "The Last Full Measure" 銀幕版本也就沒了下文。以觀眾的眼光看來,兩片的製作都稱得上水準,一定要說有何敗筆,便是「諸神眾將」偏袒南方的鏡頭語言,太過明顯而引人反感吧。 儘管原著 "The Killer Angels" 也被批評偏袒南方,電影中卻不太看得出來。劇情以雙方調兵遣將與戰爭場面為主,兼寫袍澤之情和師生故舊對陣廝殺的傷感。人物中較突出者,當屬北軍張伯倫上校。戰前他剛接手指揮一個折損嚴重的團,員額不足編制三成;上級卻又交下難題,將120名因合約問題拒絕參戰的士兵轉移給他看管,言明不聽命令便就地正法。張伯倫以寬容和諒解取得士兵信任,於是大敵當前之際,這些原本拒戰的士兵紛紛挺身相抗。張伯倫以加上囚犯不滿五百殘兵,抵擋一波接一波南軍攻勢,打到彈盡援絕,反衝鋒和敵人拼刺刀,成功護衛北軍側翼的小圓頂。戰鬥結束換防清點,全團只剩百人不到,寫下這場戰役最動人的篇章。 講到故舊相殘,南軍阿米塔德和北軍漢考克兩位將軍是最好的例子。兩人是軍校同學兼死黨,一起打過美墨戰爭,南北反目後卻分屬敵對陣營。戰役前夕,阿米塔德得知陣前敵軍番號是漢考克所部,私下盤算若有機會停火議和,便暗中捎信給漢考克敘舊。然事與願違,雙方終究兵戎相見,在戰役第三天最高潮的「皮克特衝鋒」中,漢考克負傷,阿米塔德陣亡,沒能說上半句話,便天人永隔。 皮克特是南軍師長,做為總預備隊,是開戰到第三天,唯一毫髮無傷的隊伍,被總司令李將軍欽點,擔當正面衝鋒的主力。也因此,這場出動一萬五千南軍官兵的大規模行動,冠上了他的名號。據說皮克特本人對此十分痛恨,因為衝鋒的結果,他的師幾乎全軍覆沒,屬下三位旅長,兩陣亡一負傷,校級軍官損失三分之二,他自己因在後押陣僅以身免。傷亡慘重的原因,是南軍必須在敵火下衝過1200米開闊地,跨越柵欄等障礙物,卻鮮少可資掩蔽之處。進攻前南軍指揮官便知成算不高,但前一日攻擊北軍左右兩翼山頭失利,不得不大膽採取中央突破。失敗後整個北侵行動黯然告終,李將軍承擔全部敗戰責任,但仍指揮南軍到戰爭結束。 以事後諸葛觀點,整場戰役的勝負,在第一天交戰之初便現端倪,這就不得不提北軍騎兵將領布福德。原本李將軍挾先前屢次戰勝之餘威,計劃迂迴北上,截斷華盛頓與北方各州的聯繫,形成包圍態勢,迫使華府調兵回防,以解除西線南軍壓力。北軍偵知南方大部隊北上,遂傾巢而出,期望趁對手遠離根據地加以殲滅。雙方在蓋茨堡狹路相逢,北軍先頭部隊指揮官布福德,判斷已接觸敵軍主力,寧可放棄騎兵優勢,先行搶佔週邊高地固守待援。南軍雖有兩師兵力,卻直到交火前,都以為只是遭遇小股民兵,不足為懼,以致失了機先。等雙方大部隊陸續開到,便形成北軍居高臨下,南軍仰攻的態勢,使南軍陷入苦戰。布福德旅因傷亡慘重,第一天便撒出戰場,然而若非他機警果決,阻止南軍先佔山頭,歷史可能就要改寫。 當然,戰爭成敗因素不止一端。南軍各部的溝通協調,一直為史家詬病。最離譜的例子,是先頭騎兵部隊因為推進太快,與指揮部失聯,直到戰事接近尾聲才歸隊,遭到李將軍訓斥。後來雖然戴罪立功,卻已經於事無補。做為最高指揮,李將軍固然難辭其咎,但一般認為李將軍屬於那種「眾將之將」,擅於運籌帷幄,臨場決斷則非其所長。而自「石牆」傑克森(「諸神眾將」的主角)死後,李將軍缺乏卓越的戰場指揮官做為左右手,不能如臂使指,再怎麼算無遺策,也無法掌握瞬息萬變的戰機,一代名將也只能苦吞敗戰。 片中相當盡力鋪陳浩大的戰爭場面,甚至到古戰場取實景,算是對得起片迷。部份演員十年後也參加了「諸神眾將」的演出,其中漢考克將軍和張伯倫上校都是原本「蓋茨堡戰役」中的原班人馬。幸虧當時人物個個留一把大鬍子,不容易看出老了十歲。比較特別的是本片飾演皮克特將軍的Stephen Lang,在「諸神眾將」演出「石牆」傑克森。這位老兄的銀幕形象多為軍人之類硬漢,近幾年較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阿凡達」中的殖民地上校,也是個強悍角色。 最後以一個小小翻譯問題做結。不知何故,Gettysburg在台灣常音譯為「蓋茨堡」或其他音似字,但共同特徵是把中間 ‘y’ 那個音節省略掉,其實 ‘y’ 要發音。大陸譯名「葛底斯堡」未必音準,至少音節全照顧到。提這件事並不是要搞什麼必也正名乎,而是敝人在下雖然高中時代就背過林肯那篇演說,但直到很久之後,才知道自己把Gettysburg給唸錯了。幸虧當年老師只考本文(可能因此沒有特別注意標題的發音),要是像國文默詩那樣,標題作者一起讀出來,老早就漏氣囉。讀者若有如我一般想當然耳的,算撿了個乖啦!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