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23 07:20:00瀏覽3744|回應6|推薦64 | ||||||||||||||
位於多瑙河畔、城堡山上的布達城堡(Budavári Palota),最早在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時期(1247~1265),為抵禦蒙古入侵而建。因聯姻入主的國王西吉斯蒙德(Sigismund von Luxemburg, 1368~1437)將城堡改為王宮,此後除了鄂圖曼佔領的百餘年之外,都是匈牙利政治中心。現在則以觀光為主,1987年列入世界遺產。 西吉斯蒙德國王是個值得一提的人物。他是顯赫一時的盧森堡王朝最後一人,身兼神聖羅馬皇帝、布蘭登堡選帝侯、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1437年逝世而無男嗣,將王位傳給女婿,使匈牙利併入哈布斯堡版圖。血緣上雖然算是阿爾帕德王朝的遠親,但當上匈牙利國王,卻主要是和當時安茹王朝聯姻的結果。他在位甚久,功績亦多,但作風頗受爭議。傳說他為了謀取匈牙利王位,先和當時年幼的女王結婚,再唆使貴族逼宮,使女王分權共治,最後卻謀殺了身懷六甲的女王,獨攬大權。後來又與貴族結盟,對抗自己兄長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並在後者死後,繼承波希米亞王位。最後終於在過世前四年,當上神聖羅馬皇帝。 不過打仗方面,就不如內鬥來得內行。先是大敗於鄂圖曼土耳其,幸而蒙古帖木兒在土耳其背後出現,解除他的當面威脅。晚年接任波希米亞國王,又因手段強硬,引發胡斯戰爭,烽火十餘載。即使匈牙利國內,也因他常年在外,代理人失政時有騷亂。胡斯戰爭源於反對贖罪券的布拉格大學校長、宗教改革先驅揚‧胡斯,被教廷火刑處死,學生故舊及同情他的中下階層民眾紛紛起義抗爭。西吉斯蒙德下令鎮壓,卻愈壓愈反,戰火一度蔓延到匈牙利,成為晚年心頭大患。揚‧胡斯雕像,稍後在布拉格舊城廣場會看到。 冬日晝短,到訪時刻雖不算晚,因為馬提亞斯教堂打烊得早,必須先進場。參觀完畢,天色已然半黑,終究只在教堂到王宮之間繞上一圈,意思一下。王宮本身頗有可觀,但中古城堡早已在鄂圖曼佔領時期頹圮,並在哈布斯堡收復匈牙利的戰爭中徹底敉平。目前王宮建築,大致在十八世紀瑪麗亞泰瑞莎女王時底定,直到廿世紀初,歷任哈布斯堡君主為攏絡匈牙利貴族,在此舉行登基、大婚等重大儀式,又不斷增修,終於達到今日規模。 多瑙河對岸的匈牙利國會大廈 (Országház) 夜色中的多瑙河與匈牙利國會大廈 塞切尼鏈橋(Széchenyi lánchíd) 塞切尼鏈橋建於1849年,是連結布達和佩斯的九座橋樑當中,最古老的一座。傳說當年兩城之間僅有船渡,有塞切尼伯爵因渡河延宕誤事,遂發願出資建造此橋以利後人。 南向三座橋樑,自近而遠依次是伊莉莎白橋 (Erzsébet híd)、自由橋(Szabadság híd)和裴多菲橋(Petőfi híd)。其中伊莉莎白橋係紀念著名的「茜茜公主」,即奧匈帝國的伊麗莎白皇后。裴多菲橋則是紀念詩人革命家裴多菲·山多爾(Petőfi Sándor)。他一生多產卻英年早逝,著有詩作800餘首,包括八部長篇,卻在26歲死於革命戰爭(1849)。最為膾炙人口的名句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 北面則是連接多瑙河兩岸與河心瑪格麗特島(Margit-sziget)的瑪格麗特橋(Margit híd)。顯然橋名因島而來;至於島名,則出自貝拉四世(被蒙古大軍打跑的國王)的公主,當年曾在島上修道院出家。 夜裡的多瑙河及伊莉莎白橋 左:遙望對岸的聖伊什特萬聖殿(Szent István-bazilika) 右:斯諾聖母堂(Havas Boldogasszony templom) 左:Hadik András,右:Erkel Ferenc Hadik András是匈牙利貴族,瑪麗亞泰瑞莎麾下驃騎指揮官,擅長奇襲。最著名戰績是七年戰爭(1756 – 1763)初期,奧地利軍隊被普魯士王腓特烈壓得抬不起頭,Hadik率五千驃騎突襲普魯士首都柏林,佔領城市局部,勒索一筆龐大贖金,迫使腓特烈回防救援,使奧軍士氣大振。Hadik因此役被冊封為陸軍元帥。 Erkel Ferenc則是民族音樂家,匈牙利國歌作者,在當地與李斯特並列,先前在「匈牙利國家歌劇院與地鐵一號線」曾經提到他。 匈牙利人先姓後名,故在西方國家提到他們,有時名字會倒過來寫。 Hadik András駿馬胯下 歐洲許多銅像有「摸那裡補那裡」的傳說,看見那裡發亮,大概可以想像傳說的內容。但「馬蛋」補什麼,記性不好,已經忘了。 街角標誌 Görgei Artúr騎馬像 活到98歳的匈牙利貴族兼軍事、政治家。一生最輝煌的歳月,是1848年加入企圖推翻哈布斯堡統治的革命。初期擔任戰場指揮,打過不少勝仗,被延攬入革命政府擔任戰爭部長。然而奧俄結盟形勢逆轉,匈牙利遭四面夾擊,領導人見事不可為而退位,Görgei Artúr臨危擔當大任,最後卻不得不投降。 被俘後坐了十八年牢獲釋,然而因為他不像其他許多文官將領一樣判刑問吊,同胞視為懦夫叛徒,後半生在恥辱中渡過,以火車司機退休。直到一戰中期過世前夕,在革命期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被重新發掘,戰後匈牙利獨立,他的名聲才真正平反。 左:Görgei Artúr,右:造型挺有趣的 左:獨立戰爭紀念碑,右:總理辦公室(Miniszterelnökség) 中世紀布達城堡遺跡 圖右:山多爾宮(Sándor-palota),匈牙利總統官邸兼辦公室 山多爾宮大門口,有衛兵站崗 左:Turul,右:Bethlen István Turul是馬札爾(匈牙利人)神話中的聖鳥,長居生命之樹頂端,傳遞神的意旨,代表尊貴權力,將劍與王冠託付予人間王者。著名的匈王「上帝之鞭」阿提拉,被後世視為Turul的化身。 Bethlen István則是匈牙利政治家,一戰後代表由戰敗的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匈牙利王國,參加巴黎和會。匈牙利雖然獲得承認,卻失去七成領土,國內局勢動盪,共黨乘勢興起掌權。將軍Horthy Miklós擊退共黨成為獨裁者,邀請Bethlen擔任首相,前後十年,政績斐然。對內結合政商勢力,維持族群和諧,對外與德義兩大法西斯強鄰友善但保持距離。然而重劃疆界的外交努力失敗令國人失望,大蕭條帶來的經濟崩潰終於使他垮台。新政府迅速向軸心國靠攏,Bethlen成為持續反對納粹的少數。1945年敗戰前,他出面試圖與盟國議和未能成功,蘇聯紅軍席捲而來,以其反共歷史將之逮捕,送往莫斯科,次年死於獄中。 王宮北側建築(上、下左)及拱門(下右) 山多爾宮左近的纜車站,替遊客省點腳力 纜車軌道 上右是十八世紀匈牙利驃騎(Hussar)像,作者是 Kisfaludi Strobl Zsigmond。其他查不出來歷,純欣賞罷。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