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6/20 07:20:00瀏覽4424|回應1|推薦49 | ||||||||||||||||||||||||||
離開布拉提斯拉瓦城堡,穿越新橋下的涵洞,來到舊城區,展開此地第二段,實際上也是最後一段行程。自聖馬丁教堂旁的漁業廣場(Rybné námestie),轉進赫維茲多斯拉夫廣場(Hviezdoslavovo námestie),在國家劇院前左轉,進入舊城廣場(Hlavné námestie,上圖,原意為主廣場),四下閒逛,用過晚餐,移師進駐十分鐘步程外、斯洛伐克總統府前的皇冠假日酒店(Crowne Plaza)。次日清晨,就和布拉提斯拉瓦說再見了。 由於傍晚天色漸暗,拍攝不盡理想,雖經後製強化,仍然無法讓每一張都清楚。好在數量不少,儘量挑比較能看的,疏漏難免,尚祈見諒。 聖馬丁教堂旁的漁業廣場起源於中世紀,本來延伸到多瑙河畔,但大部份被新橋分割佔據,現在只餘邊角畸零地,雖然保留舊稱,但氣勢盡失。上圖房舍在廣場邊,緊鄰聖馬丁教堂,地圖顯示部份屬於咖啡廳,似乎是營業場所。拍下來純粹因為窗格上一幀幀鮮艷的壁畫,看起來挺有趣。 漁業廣場上的大屠殺紀念碑 (Pamätník holokaustu) 原址是座猶太教堂,1970年代興建新橋時遭拆除,不顧當地居民反對。紀念碑後方牆上,畫的便是當時的猶太教堂。二戰期間此地猶太區遭清洗,人們被迫離棄家園,其中大部份死於集中營。紀念碑由Milan Lukáč作於1996年。大衛之星下方,兩片既似門扉又似墓碑的板子,訴說當年猶太人掃地出門橫死異鄉的悲痛。 漁業廣場上的黑死病紀念柱 (Morový stĺp na Rybnom námestí) 紀念1713年襲擊本地,奪走超過五千條人命的大瘟疫。最初的作者已然佚名,1760年代因為受損,當局把修復工作交給雕塑家Jozefa Sartoryho,據說他做了相當幅度的改變,而不只是復原,現狀可說是出自他的手筆。 左:柱邊三位聖人之一,右:柱頂三位一體 環繞底座有三位聖人的雕像,分別是Rocha, Ondreja和Boromejského。至於誰是誰,我就沒法子分辨啦。 右:赫維茲多斯拉夫雕像 赫維茲多斯拉夫(Pavol Országh Hviezdoslav,1849~1921)是斯洛伐克詩人、劇作家和翻譯家,這座由漁業廣場到國家劇院的大道廣場即以他命名。他致力發揚斯洛伐克文學,不為奧匈帝國當局所喜,社團一度遭查禁轉入地下,只能以律師為業,閒暇時創作不綴。直到一戰奧匈帝國垮台,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這個始於1863年的文學社團Matica slovenská才終於重見天日揚眉吐氣。他本人在共和國成立伊始,短暫以七十高齡擔任革命議會議員,隨即辭退專心於文學,兩年後去世。 有趣的是,斯洛伐克語「Matica」意為「Source」或「Matrix」,讓人與某部電影產生聯想。 上左: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和他的童話角色,作者是Tibora Bartfaya,作為安徒生於1841年訪問布拉提斯拉瓦的紀念。 上右:寧芙(nymph)與鹿,作者是Robert Kühmayer, 1942年。寧芙是希臘神話中的水精靈,作為自然界的代表。 斯洛伐克國家劇院(Slovenské národné padlo) 赫維茲多斯拉夫廣場盡頭,是斯洛伐克國家劇院舊館,以歌劇和芭蕾為主,故也有人稱為歌劇院。舊館於1886年開張,首演指揮是稍早提過的匈牙利國歌作者Erkel Ferenc。 左:斯洛伐克國家劇院正門,右:門前的伽倪墨得斯噴泉 伽倪墨得斯(Ganymēdēs)是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美少年,葷素不忌的宙斯看上了他,將他帶到奧林帕斯山,為眾神斟酒。 十五世紀漁夫門 (Rybná brána) 遺跡 這位仁兄人稱Cumil,在布拉提斯拉瓦舊城街角待了快廿年。最正常的解釋,他老兄在下水道裡工作累了,出來休息一會兒。有種比較嚴肅的說法,謂Cumil在當地語言意為守望者,其實是指共黨時代當局的耳目,就是抓耙仔啦。也有人輕鬆看待,說這傢伙不過是找個好角度,飽覽裙底風光罷了。 (圖片截自Google街景) 然而因為位置險要,剛好在大街轉角,偏又遠低於一般視線,這位老兄的腦袋瓜曾經兩度(一說三度)被車輛撞飛。為免再有莽撞之輩危及人身安全(行人肉腳踢上鐵頭,也不是好玩兒的),當局在銅像旁邊豎立一支「工作中」的警示標誌。至於在做什麼工作,就隨你想像囉。 左:Schöner Náci,右: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 Schöner Náci本名Lamár Ignác,在布拉提斯拉瓦算是個名人。1967年七十歲過世之前,他經常身著禮服高帽,遊走於舊城街道,以多國語言向往來婦女打招呼。有人說他因失戀而發瘋,有人說他只是追隨同名祖父的藝業,後者是當地早年著名的小丑。總之他生前帶給市民歡樂,死後獲得眾人懷念而有此像。特別之處在於,與舊城其他雕像不同,這座是絕無僅有的銀色。 接著走進舊城廣場。右圖是廣場上最著名的泉池,馬克西米利安泉(Maximilian Fountain)或稱羅蘭泉(Roland Fountain),由哈布斯堡的匈牙利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下令建造,並將自己的戎裝像置於柱頂而得名。當年(1572)布拉提斯拉瓦是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被鄂圖曼佔領,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將自己塑造成匈牙利的保護者。不過數百年來改建多次,今日大約不太可能是原來長相。 拿破崙的士兵 這位可就名滿天下啦。有人說是拿破崙本人,不過擺成這樣有點搞笑。一般稱做拿破崙的士兵,大約是休假來把妹的。 舊市政廳(Stará radnica) 建於1370年前後的舊市政廳,是本地最古老建築之一,儘管歷經戰亂火焚,很多部份都經過改建。鐘樓算是保存最好的建物,但二樓窗櫺邊上,也有一顆1809年拿破崙大軍攻城時嵌入石牆的砲彈,依然留做見證。 左:嵌入石牆的拿破崙砲彈,右:用瓦罐倒水的女人 用瓦罐倒水的女人(Žena s krčahom)或「方濟會的寧芙」,位於舊城廣場一隅的方濟會小廣場。據說「寧芙」二字刻在柱上某處,雖然即使找到我也看不懂。當地人卻不大認同,覺得這尊戴了頭盔、活像亞馬遜女戰士的雕像,怎麼會是希臘神話裡的水精靈,因此大都管她叫「用瓦罐倒水的女人」。 緊鄰舊市政廳的至聖救世主教堂 (Kostol Najsvätejšieho Spasiteľa) 至聖救世主教堂前的紀念柱 柱頂是個抱著娃兒的婦人,猜想是聖母瑪麗亞和小耶穌。這所十七世紀的教堂原屬新教,後來撥歸天主教耶穌會至今。有人說是黑死病紀念柱,但不遠處城堡邊的漁業廣場已經有了一座。不知是否與「聖母無染原罪」有關,既是在天主教堂之前。卻也找不到佐證,姑妄記之。 方濟會教堂(Františkánsky kostol) 始於1297年的方濟會教堂算是城裡最古老的教堂,雖然和市政廳一樣,經過多次改建,不復本來樣貌。 右:洛雷托聖母教堂(Kostol Uršulínok),名列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接著繞回舊市政廳後方的大主教宮廣場(Primaciálne námestie)。名字由廣場邊上的大主教宮(Primaciálny palác)而來,可惜找到的資料不多,將就看看。 上左:Rómer Flóris,全名Rómer Flóris Ferenc,1815年生於布拉提斯拉瓦,匈牙利考古學之父,科學院院士,還身兼畫家和藝術史家。 上右:大主教宮廣場。遠處是舊市政廳鐘樓,前方那盤像蚊香的,中央是本城市徽。 大主教宮(Primaciálny palác) 舊市政廳後門 大主教宮對面的裝置藝術。小姐坐得開心,怎麼也不下來,只好連她一起入鏡 左:舊市政廳鐘樓,右:舊市政廳中庭 藥學博物館(紅龍蝦藥房,Lekáreň U červeného raka) 始於1574年,當時是藥房兼醫藥研究,至1953年改為市立博物館系統中的藥學博物館。 左:邁克爾門(Michalská brána)的城塔,右:城橋邊的雕像 邁克爾門的外城門及城橋 邁克爾門是布拉提斯拉瓦僅存的城門,門外橋下也是僅存的一段護城河。儘管城牆早已消失,城門到城塔間的一塊空地仍在,使當初的甕城形式得以保留,只是城牆和防禦設施被商店取代,城塔則充作中世紀博物館。匈牙利首都時期,國王加冕前由此門進城,經過幾處要衝,最後在聖馬丁教堂舉行儀式。由門口開始,沿路可找到鑲嵌在地面的城徽,指示當年加冕之路。 三一教堂(Kostol trinitárov) 邁克爾門的命名源於當年門外的聖邁克爾教堂,不過老教堂早已毀於土耳其戰爭,後來三一會(Trinitarian Order)重建教堂並改稱今名。十九世紀拆除改建成官署兼音樂廳,知名音樂家如李斯特、布拉姆斯都曾在此演出。廿世紀兩次獨立(1939, 1992)都在此宣布,並成為斯洛伐克國家議會所在,直到1994年遷移到城堡旁新址。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