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客西馬尼修道院,談默觀生活
2017/06/26 05:12:46瀏覽3284|回應10|推薦36

大兒子到田納西州的Nashville 出差,利用週末,開車沿著州際65號公路北上到肯塔基州 的Louisville 看望在那裡工作的老朋友。後來打電話給我:「我怎麼覺得65號公路,我們以前好像開過?」

我說:「對啊!我們住俄亥俄州時,有個暑假和阿公阿嬤去肯塔基南邊的Mammoth Cave (巨穴) 國家公園玩,回程我們要去客西馬尼修道院(Abbey of Gethsemani),就是開65號公路。」

他記憶力真好!那時才七、八歲左右吧?轉眼20多年過去了。

去修道院不是家人的意思,純粹我個人的,他們貼心的配合了。

那之前早先幾年,我讀了一些Thomas Merton(多馬梅敦)的書。已經不記得最初為什麼會去讀這位天主教修士的書?只記得從圖書館借了他寫的一本關於「默觀」(Contemplation)的書,深受其啟迪。

我個人閱讀的習慣,對於喜歡,有共鳴的作者,會多讀他們寫的其他書籍,想知道他們的一些意念、觀點是如何形成的。對於梅敦,也是如此,陸續找到他的書,一本接一本的閱讀下去。

16世紀的宗教改革,原本是要更正當時羅馬天主教會的一些不良運作和錯誤教義,但是太過標榜革新立場,也把教會傳承多年一些好的靈修操練摒除了,「默觀」就是其中之一。至少就我那時因搬遷而去的幾個基督教會,或是參加特別聚會,都沒有聽任何傳道人提過。

我覺得自己那時的信仰歷程與思維傾向,比較受中世紀奧秘派(Mystics)的作品所吸引。梅敦算是20世紀的奧秘派修士,他是天生的作家,論述或敘事的文句,帶有詩的精鍊和散文的流暢,讀了就難釋手。

出生於法國的梅敦在1941年從就學與工作的紐約大都會區來到肯塔基偏鄉的客西馬尼修道院,外在環境的變化近乎天壤差距。他在此修院待到1968年過世。

我後來發現一些基督徒也喜歡他的作品,甚至找時間到客西馬尼修道院進行短暫的個人退隱、避靜,深化他們與上帝的關係;讀了他們的心得分享,也就促成那次旅程有此探訪的安排。

修道院不是在主要公路旁,而是深入幾乎肯塔基內陸中心的小村莊,我們從65號公路彎入曲折的鄉間小路,沿途居然經過一家訪客還不少的小釀酒廠,我的爸媽好奇,想入內參觀;然後又看到一個佈滿鱒魚苗的水產養殖場,兩個年幼的兒子雀躍不已。不在計劃裡的景點,讓我們從巨穴國家公園到修道院,預計是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卻是雙倍還多的時間才到。

座落於廣闊起伏的丘陵與山林中,客西馬尼修道院白色的建築物在原野綠地上,顯得非常醒目。修道院入口處有告示牌,提醒訪客保持安靜。然而入口之前的一片墓園,似乎已經讓人心境自然寧謐了。

[Birdview 照片取自網絡]

遵守聖本篤會規的修道院屬於熙篤修會,修士們平時持守靜默,禁止交談;過著祈禱、工作、聖書閱讀的生活,浸潤於教會的核心與奧秘 ---接待大廳的介紹單張如此寫著。(The Abbey of Gethsemani is a monastery of the Cistercian order of monks who “lead a life of prayer, work, and sacred reading, steeped in the heart and mystery of the Church,”)

與接待廳同一側是四層樓建築物,裡面有讓來此退隱的人住的小房間。大門上方有PAX 這個字(拉丁文Peace 平安)。隔著寬敞的走道,另一側進入園子的大門,上面寫著God Alone (唯獨上帝)。

順著走道,節節上去,是樸實的禮拜堂。我們抵達時約下午兩點。兩點15分是修士們聚集禮拜堂禱告的時刻,也允許訪客進入,一起靜思默禱。

修士們清唱吟詠禱詞,聲音雄渾樸直,沒有華麗的旋律,但也不是單調死板。訪客們佇立聆聽,或垂首靜禱,肅穆的氣氛迴盪,徐徐淌入心靈,緩緩湧溢全人。

因著那天早上的耽擱,我們在修道院沒有太多時間可留駐,也無暇到園子走走,就悵然的驅車離開,希望傍晚能抵達肯塔基的首府。

現在回顧,我那時被梅敦講的獨處與默觀所吸引,應該只是出於嚮往那個我想像的隱修「境界」:遠離繁喧,退隱修院,鎮日靜默,專心勞作。

在造訪之後,我當然明白,修士的生活誠然不易,他們克己,儉樸,每天七次15分鐘的聚集禱告,最早的一次是清晨3:15,其他時間要上課閱讀,服務社區,照顧農場,體力勞作,自給自足。

我那時的生活忙碌,要照顧年幼的孩子,處理家事,教書,進修另一個學位。我能獨處的時間,是全家都入睡之後,而那時我也疲乏睏倦了。

梅敦對於默觀有很多敘述,那時我是難以明白的。然而,以初學者的認真和堅持,每天幾分鐘也好,半小時也好。涓滴可匯成小小溪流,水流逐漸深淌、潤澤之處,蟄伏著生命變化的律動。

「默觀」不是「默想」(Meditation),就操作上,後者比較是運用心志去反覆思想經文段落,是帶著主動性的努力。前者則是心靈與思維都處於等候狀態、被動性的領受啟迪。

「默想」好像是口裡慢慢咀嚼食物,仔細辨識其滋味;「默觀」則好像胃腸在消化吸收食物的養分,人的意識未必知覺其如何運作。

默觀無法一蹴而就,因為心思處於全然靜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也不像一些所謂超覺靜坐或瑜伽的操練那樣,只是心思放空。

默觀,是Being Here,專注此刻,此時此在。

「默觀」,常讓我想起舊約哈巴谷書2:20:「上主在他的聖殿裏;地上萬民都應該在他面前肅靜。」信徒的生命就是上主的聖殿,人的心思被祂同在的力量聚滿,無言無語的肅穆裡,彼此仍然交流互動。

逐漸的,我能體會梅敦寫的:「我們尋求獨處,為的是要增長對上主的渴慕和對他人的關愛。我們去到曠野,不是要逃避人群,而是學著去認知他們。我們離開人群,不是要脫離關係,而是要找到服務他們的最好方法。。。。但這只是次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愛天主。」(錄自Seeds of Contemplation)

「真正的默觀生活,不是追求享受內在心靈的愉悅。。。真正的默觀,是愛的體現,超越一切愉快、經驗和感受,純然留駐於信德的黑夜裡。」

獨處、緘默、專注,都只是達到目的的方式---為了進深與主基督的關係,並且生發對人真誠的關懷,因為他們是主基督身體找回或是還失落的部份。

透過默觀操練,我明白自己和修士的生活,其實本質上沒有不同。我們都是蒙上帝召喚,以不同方式來呈顯祂的心意。

修士們不是只有在每天七次的聚禱時,才來會晤上主。他們在群體勞動,個人閱讀,關懷社區,深度代禱時,都是有上主的臨在。

我的生活也是如此。默觀的Being Here 讓我學習以知覺而貫注的心思處理、面對和經歷每天的人事物,又同時留意主基督隨時的話語。

無論在肯塔基小村莊的修道院,或是繁忙的都會區,我們都可以成為主基督的載體,讓祂透過我們去完成祂的計劃。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hen50&aid=105226023

 回應文章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29 11:57

第三個階段是“出神”狀態,"忘了"冥思的本身,就失去了一切感性因數和理性判斷,回到唯一的階段。

在最強的張力和專注,在寂靜和完全的遺忘所有的事物,冥思好似能夠失去冥思本身時,達到了最後的階段。(The last stage is reached when, in the highest tension and concentration, beholding in silence and utter forgetfulness of all things, it is able as it were to lose itself.)

他的學生波菲芮(Porphyry,234~305年) 在Enneads記載,普羅提努斯(Plotinus,西元204~270年﹚曾經有四次達到“出神”狀態,他在68年中,有一次達到這種境界。

普羅提努斯(Plotinus)使用哲學與宗教相混雜的表達方式,唯一(the One)、精神能力(the nous)與萬物靈魂(the world-soul)是三個本體,但又是同是一個存在的本源(The primeval Source of Being)的,是無限的(the Infinite),是超越現實的存在,是最真實的(Being beyond existence, it is the most real reality)---善(the Good),包括一切有限存在的事物(all finite things have their purpose in it.)。

************************************

讀到這段描述-----真的有些像”打坐禪修”的過程,提供參考!!


Tomas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7-09-17 20:12 回覆:

謝謝你這系列仔細的回覆。

是的,早期基督神學家在他們某些概念上,是和新柏拉圖主義有關聯,因為那時世界文化普遍在希臘羅馬影響下,而希臘的哲學思維影響了當時基督徒神學家在釐定神學理念時,會借用他們的名詞和邏輯。本質上兩者仍然有不同。

正如冥想,禪修,打坐,和默觀,在操作上,甚至心思感受過程,都有其類似狀態。但默觀的精髓在於神是主體,操練者是客體。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29 11:56

普羅提努斯(Plotinus,西元204~270年﹚認為,現象世界(phenomenal world)向下導引(emanates)同物質相結合是一種墮落。人要克服這種墮落,必須回歸到唯一(One)。

他把回歸唯一的過程分為三個向上提升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淨化靈魂的階段,使靈魂擺脫物欲的束縛,指向純粹的心智。最低的階段是公民的的美德,然後,接著使靈魂潔淨,最後的所有神聖的美德。公民的的美德只是修飾了生命,沒有提升靈魂。這是淨化的美德的儀式,靈魂擺脫官能感覺以及引導回歸到靈魂的本身,然後,再回到精神能力(nous)(The lowest stage is that of the civil virtues, then follow the purifying, and last of all the divine virtues. The civil virtues merely adorn the life, without elevating the soul. That is the office of the purifying virtues, by which the soul is freed from sensuality and led back to itself, and thence to the nous.)

第二個階段是理性沉思,在這個階段上表現為純粹的概念活動。

達到唯一,要通過冥思初始存在,換言之,即通過一種出神的方法達到。思考不能達到唯一,思考只能達到 精神能力,因為思考本身就是一種活動。思考只是在一種完美被動和靜止的狀態,靈魂可以識別和觸碰初始存在。因此靈魂必須首先通過精神的課程。冥思由有形的物質開始,專注在他們的多樣性與和諧性,然後退回到冥思的本身,再由冥思特有的存在中撤出,從那裡向上引升到精神能力,理性概念的世界。(This is reached through contemplation of the primeval Being, the One - in other words, through an ecstatic approach to it. Thought cannot attain to this, for thought reaches only to the nous, and is itself a kind of motion It is only in a state of perfect passivity and repose that the soul can recognize and touch the primeval Being. Hence the soul must first pass through a spiritual curriculum Beginning with the contemplation of corporeal things in their multiplicity and harmony, it then retires upon itself and withdraws into the depths of its own being, rising thence to the nous, the world of ideas.)


Tomas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29 11:53

第三階段是經由萬物靈魂(the world-soul)向下導引(emanates)出現象世界(phenomenal world)。靈魂,作為一個活動的本質,形成物質或現象的世界。 這個世界應該如此充滿了靈魂,應該在各個層面維持完美和諧。普羅提努斯(Plotinus,西元204~270年﹚不是像諾斯底主義 (the Gnostics) 教派相同意識的二元論者(dualist),成對比的,他欣賞美好和輝煌的世界。只要是理性概念控制物質,或是靈魂控制身體,世界是公平和善良的。 雖然它是遵守完整性遞減原則(subject to a law of diminishing completeness.)的圖像---雖然是一個模糊了的圖像----外在的世界,或許在程度上有好和有壞,但,在本質上應該是反映整體的和諧。

但在實際的現象世界團結與和諧被競爭或不和所取代,結果是衝突、一種質變和消失、一個虛幻的存在。(But in the actual phenomenal world unity and harmony are replaced by strife or discord; the result is a conflict, a becoming and vanishing, an illusive existence.)

造成此種形勢情況的原因是各種本體安置在一下層的物質上。

物質是在不決定的:它沒有性質。(Matter is the indeterminate: that which has no qualities.) 若沒有形式和理性概念,它是邪惡的;作為形式物質是中性的。(If destitute of form and idea, it is evil; as capable of form it is neutral.) 這裡的邪惡是可以理解為一個寄生的,具有它自己的不存在,是宇宙的不可避免的結果,具有"其他"的必要性,當作一個和諧的因數。(Evil here is understood as a parasitic, having no-existence of its own (parahypostasis), unavoidable outcome of the Universe, having an "other" necessity, as a harmonizing factor.)

人類的靈魂,向下導引成為肉身就存在那些允許誘使他們自己陷入官能感覺的圈套並被肉體的欲望制服。(The human souls which have descended into corporeality are those which have allowed themselves to be ensnared by sensuality and overpowered by lust.)


Tomas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29 11:51

第二個階段是經由精神能力(nous)向下導引(emanates)出萬物靈魂(the world-soul)-----但作為衍生物,它是全然和唯一不相同了。衍生的存在,不是原始本源的存在本身,卻是遵守完整性遞減原則。(Derived existence, however, is not like the original Source of Being itself, but is subject to a law of diminishing completeness.)

不變異的精神能力(nous)的圖像和繁衍物是萬物靈魂,依據柏拉圖的想法,是像精神能力一樣的非物質。(The image and product of the motionless nous is the world-soul, which, according to Plotinus, is immaterial like the nous.) 萬物靈魂和精神能力的關係就像是精神能力和唯一的關係是相同的。 萬物靈魂是介於精神能力和現象世界之間;是經由精神能力彌漫和幅射,但也和現象世界接觸著。(It stands between the nous and the phenomenal world, is permeated and illuminated by the former, but is also in contact with the latter.)

精神能力是不能分割的;萬物靈魂保留在精神能力之內可以維持其統一性,但就在此時,萬物靈魂有了接合物質世界的機能,因此存在就分化了。(The nous is indivisible; the world-soul may preserve its unity and remain in the nou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power of uniting with the corporeal world and thus being disintegrated.)

因此,它佔據一個中間(指由精神的無形和物質的有形之間)的位置。(It therefore occupies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作為單獨的萬物靈魂-----在本質和命定的擁有能用理智瞭解的世界;但萬物靈魂還包括無數的單獨的靈魂;這些可以順從於被精神能力支配或避開智力和選擇官能感覺而在有限中迷失了他們自己。(As a single world-soul it belongs in essence and destination to the intelligible world; but it also embraces innumerable individual souls; and these can either submit to be ruled by the nous, or turn aside from the intellect and choose the sensual and lose themselves in the finite.)


Tomas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29 11:50

第一個階段是經由最高初始存在(Being)向下導引(emanates)出精神能力(nous)---這是唯一完美的意象和一切實在宇宙的原型。(which is a perfect image of the One and the archetype of all existing things.);

它同時是存在和思維活動、理性概念和觀念的世界。(It is simultaneously both being and thought, idea and ideal world.); 唯一所散發出(emission)的第一階段是純粹的思想或心靈(mind),作為意象,精神能力;是不佔時間、空間;是完美、永恆又和諧的;是可以用智力理解完全對應於唯一。(As image, the nous corresponds perfectly to the One)

精神能力(nous)確實是第一本源的圖像和反射;但連續這過程的散射之物,使真實存在的比率更進一步的遞減。(The nousis indeed an image and reflection of the first Source of Being; but the further the line of successive projections is prolonged the smaller is its share in the true existence.)

總體的存在可被想像為,漸漸轉變為”虛無”的一系列同心圓,本源散發的的力量在最外層邊緣存在的量就瀕臨消失了。(The totality of being may thus be conceived as a series of concentric circles, fading away towards the verge of non-existence, the force of the original Beingin the outermost circle being a vanishing quantity.)


Tomas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29 11:42

希臘哲學提高了"基督教的境界"----這篇文章所提到的「默觀」(Contemplation),讓我聯想到先前閱讀過對基督教神學立論的貢獻很大的”形而上”的新柏拉圖主義,不過”形而上”的虛無飄渺,會像埃及亞歷山大的大主教阿塔拿休斯(Athanasius of Alexandria;公元293~373年5月2日)所承認的 : ”他越想,就領悟的越少;而且,他寫的越多,就越不能表達他的思想。”(the more he thought, the less he comprehended; and the more he wrote, the less capable was he of expressing his thoughts.)

新柏拉圖主義主張 : 唯一(One)是存在的本源(The primeval Source of Being)的,是無限的(the Infinite),是超越現實的存在,是最真實的(Being beyond existence, it is the most real reality)---善(the Good),包括一切有限存在的事物(all finite things have their purpose in it.)。


Tomas

mushin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7/09 02:51
很高興知道貞吟也喜歡默觀,耶穌曾說過,祈禱不要嘮嘮叨叨,他常常凌晨一人到荒郊野外獨自祈禱,我有時候猜想,他就是做默觀祈禱,安靜地與他的天父同處。客西馬尼隱修院是熙篤會(Cistercian)的隱修院,他們在臺灣埔里也有一個隱修院。多年前,我去客西馬尼隱修院小住的時候,還有機緣去參觀了梅敦的獨居小屋,很難忘的一個經驗。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7-07-14 00:41 回覆:

謝謝你告知埔里也有一個隱修院。你有機會在客西馬尼隱修院避靜,想必心靈收穫豐富。我認識的一個教會牧者就固定每年排一個星期到那裡休息。

默觀,心靈全然安靜,卻是敏銳的receiving 狀態,有時默想中苦思不得解的問題,在默觀時卻豁然領受。聖靈的微小聲音,在心思吵雜時無法聽入。


訪客
奧秘和靈恩
2017/07/09 00:32
請問,所謂奧秘派與現今靈恩教會有關聯嗎?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7-07-14 00:54 回覆:

我個人體會是,兩者似乎沒有什麼關聯。

奧秘派(Mystics)的信徒並非如名詞字面的意思那樣,是避世獨居而神祕的人,而是指心靈經過'黑夜'淬煉,其生命與神有深入互動。他們分享的靈修心得非常深刻,如果不專心而安靜閱讀,很難吸收,甚至會覺得枯燥。

現今的靈恩教會,始於20世紀初的聖靈復興運動,近百年來也經過幾次運作和教義的轉變,可是我認為其中宣揚的有些已變成偏差而不符聖經的理念,例如推動'復興大衛的帳幕','琴與爐'敬拜,變成太注重'事工',而非其指向的,例如'大衛帳幕',是表徵耶穌基督,而非詩歌敬拜的運作。還有'追求卓越',隱含的'成功神學',也是讓人詬病的。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思安靜
2017/07/04 10:19

是的, 假如牧者在神的話語上都無力(無心)影響信徒閱讀(讀經), 更別談是默想, 默觀, 等候神了....

無論是不是基督徒, 我們可以測試自己一分鐘就好: 閉目安靜, 大腦什麼都不能想, 一分鐘就好; 然後, 再三分鐘....心思意念是屬靈的戰場, 我們若一分鐘都無法控制自己的心思意念, 又如何默想神的話.....然後默觀, 等候神?

我感謝神, 讓我回到台灣, 心靈可以像在北美一樣的寂靜(我曾向神求); 環境無法影響人, 但操練之初要先從安靜的環境開始; 像是我在安靜的北美認識主, 像妳說的一些信徒周末去修道院退休.....有了這樣的操練後,週一至週五就可以容易辦到; 就像我回到吵雜的台灣也可以安靜, 就像信徒回到平日的生活圈也可以安靜~

一點心得分享~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7-07-05 03:35 回覆:

以前我媽媽幾次來美國短暫居住時,開始她會說:你們社區安靜的可怕!早晚可能還有車輛經過,但午後真是完全寂靜。逐漸的,她適應了,覺得在美國她很能靜下心來讀聖經。

我回台灣,如果想安靜,只好不戴助聽器。發現聽力不好,還有這點'好處'。不過有時住家公寓外的摩托車聲實在很吵雜,沒有助聽器,已經覺得聲音分貝很高,聽力好的人怎麼受得了鎮日這樣的轟隆聲。

心思專注可以藉著操練而熟練。默觀之前先有默想,默想之前先'正心'(Centering heart)。都需要分出時間而行。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7/03 09:16

計畫暑假讀幾本書, 其中一本就是默想神的話~

對於默想神的話, 等候神, 與神聖潔相約.....始終是我的缺乏!!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7-07-04 09:53 回覆:

你會不會覺得,你提的這些,也是現今教會證道很少講的?

在這資訊豐富的時代,人的心智卻因為來不及消化,吸收,反芻,思辨,反而是貧瘠的。基督徒似乎也不例外,聽了很多道理,但只在腦海裡浮游一下就放在一旁,忙著接收其他的。

北美有少數基督信徒,會利用一個週末到修道院全然退修,靜默,思芻神的話語。我覺得是很好的,讓心思靜養的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