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李敖的史學
2008/06/25 14:53:47瀏覽2061|回應1|推薦2

無論你喜不喜歡李敖,李敖是國民黨到台灣以後影響力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受其影響最深的可能是我這個世代,五十歲到六十五歲之間的台灣人,另外在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也有部分人直接間接的受到李敖的影響,在歷史上無論何種人物,影響力橫跨三個世代,引領風騷數十年不衰,世所罕見之奇蹟也!

我從高中時代看李敖的文章,到文星雜誌被封,李敖出獄後,我每個月都到台大新生南路校門對面的書店買李敖被禁的書,有時缺貨要跑好幾趟才買到。禁書比較貴,有時沒錢買要靠戒煙或借錢來買書。我一生影響我最大的兩個人,一個是我父親,一個就是李敖,所以高信彊先生介紹我第一次與李敖見面的時候,我不但尊稱「李老師」並且告訴他我是他的私淑弟子。

李敖對我影響太大了,不但國學知識、不但歷史常識、不但思維模式、甚至文筆都受到他的影響,早期李敖的文章我幾乎沒有漏過一篇。但是我對李敖越來越失望,我不知道是我進步了呢?還是李敖在原地踏步?李敖有那麼札實的基礎,有那麼敏銳的觀察力,但是李敖的思想、境界、深度並沒有與日俱進。多年來李敖專注於小事、俗事,浪費青春。李敖拿學術、文章作為「快意恩仇」的工具。這些行為幾近自虐、自毀。做為一個李敖的私淑弟子,基於「君子愛人以德」、「吾愛吾師更愛真理」之義,忍不住要對李敖提出一點批評,以供大師參考。

李敖有一篇文章「第一流人的境界」文章不長故引全文如下[1]

第一流的人舉世無雙,可惜的是,他的生命同凡夫俗子一樣,也並不比他們長。他沒有時間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樣的浪費,他要以並不長的生命,完成許許多多第一流的事。

所以,他不能過凡夫俗子的生活,不能在人生的許多事情上,做凡夫俗子的反應。為了完成第一流的事,他必須放棄或減少凡夫俗子的快樂、交遊、娛樂、愛恨、爭執、答辯與澄清。

林肯說他沒工夫答辯,生命用來扯這些,他將無暇做重要的事。

第一流人會忍辱、會含冤、會受謗、會遭非常之變,不動聲色,會「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他志趣高邁,「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遠也。」

第一流的人認定Life is too short to be little. (人生短得不夠扯雞毛蒜皮)他必須忍住不為小事所纏。他有很快分辨出什麼是「無關的事項」(irrelevancy)的能力,然後立刻砍掉它。

第一流人過的生活,一定不是常人的生活,一定是非常人所能堪的生活,一定是常人不肯過,也不能過的生活。                                                                                          一九八一..二十

這是篇好文章,這篇文章曾經影響到我做人處世以及我的性格。但是我們觀察多年李敖的做人,做學問,與李敖自已說的完全相反,該短文中李敖說:

………….為了完成第一流的事,他必須放棄或減少凡夫俗子的快樂、交遊、娛樂、愛恨、爭執、答辯與澄清。」

「第一流人會忍辱、會含冤、會受謗、會遭非常之變,不動聲色。」

這種標準,這種境界,真可以說是超凡入聖了。

您對您尊敬的姚從吾老師的學問不以為然,您對姚從吾的愛才跟度量十分敬佩,所以您在給姚從吾老師的信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也沒有第二位老師肯這樣不倦地一再照顧這個好立異、不大安分的學生。可是您做得使我簡直當不起。使我心中默默感動外不知如何報答您的好意。柳子厚在他『與太學諸生書』中寫道:

繩墨之間,不拒曲木,

師儒之席,不拒曲士。

這真可以說是老師對我的風度了。」[2]

    以上引述的話可以說是李敖自訂的標準,多年來我也以這種標準來自我期許。

李敖常常讚美歷史人物的度量,其中包括民國人物如黎元洪、孫中山、林森、張作霖,胡適,譚延闓、蔡元培、姚從吾等等,但是在你恭維別人肚量的同時你是否應該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假如用同樣的標準,抱歉!李先生!您的肚量完全不符合您自己定的標準。多年來我們觀察您對敵人是眦仇必報,而且一報再報,沒完沒了。報仇為了個人恩怨[3],如用大量的文字、語言辱罵胡茵夢;我們不願多話,但是報仇對象是國民黨與兩蔣,您以史學家的身分,用歷史學的筆法引經據典地「報仇」我期期以為不可,原因是:

一、替台獨建立了理論基礎,替台獨提供了大量醜化國民政府及兩蔣的資料,間接惡化了族群問題;雖然您是統派,雖然您不贊同台獨主張。

二、顛倒近代史的是非黑白,製造史學上的混亂,如為了醜化國民黨,凡是跟國民黨作對的跟兩蔣有仇的或背叛兩蔣的人,無論其人品德如何,歷史評價如何,在您的筆下都成了英雄豪傑,都成了明大是大非的志士。所以在您的筆下汪精衛、周恩來、張學良、馮玉祥、甚至降將宋希濂、沈醉都成了人物。譬如沈醉是戴笠從他小孩子時候就照顧他一直提拔他到少將、雲南站長。雲南淪陷前夕起義,共產黨不接受,照樣把他當成戰犯看待,後來在大陸終其一生以吹捧毛澤東、共產黨,辱罵戴笠、醜化軍統局為「職業」。沈醉指責戴笠、國民黨、軍統局的話就算都對,但是共產黨犯同樣的錯誤,甚至比國民黨嚴重十倍百倍,沈醉沒有批評過一句,沈醉在大陸得到自由可以出國以後拒絕到台灣,被李敖說成明大是大非,其實是不明是非,為什麼不敢用罵戴笠的標準、罵國民黨的標準,罵毛澤東、罵共產黨。同為降將的張治中,在其回憶錄中就事論事,對國民黨有褒有貶,對蔣依然口稱「委員長」或「校長」,沒有一句不敬之詞。同為降將水準相差若是,沈醉人格卑下,頭腦不清,人格分裂,是「奴才中的奴才」。但是李敖與沈詩文唱合引為知己,這又是那門子的標準。歷史在您的筆下,除了私人恩仇,難道就沒有是非了嗎?

三、您寫了很多為報仇而不識大體的文字,如浪費大量的精力去罵胡夢茵,您不覺得違背您自己不要浪費生命,要做「許許多多第一流的事」的原則嗎?您歪曲事實,去吹捧漢奸、降將,您不覺得您的令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嗎?同時也傷了許多敬愛您的讀者的心,我其實對您史學的功力是十分佩服的,尤其是您搜集資料的能耐,運用史料的功夫,您的文章大到中國民族主義的考證及闡述,小到對「奴才」一詞的發微都甚有功力。我覺得您的問題是「非不能為也乃不為也」,您的問題在史德,玆舉三個例子說明我的看法。

A.您有一篇文章「為老兵李師科喊話」及大盜李師科單行本[4],文中您對李師科的境遇十分同情,您對李師科一類的老兵不幸的身世也做了十分公平的陳述,對李師科的犯罪動機以及李跟一般罪犯不同之處都做了深入的分析,您對李師科的同情我百分之百贊同,您文章文字的立論我也很敬佩,但是您為什麼不提一句,那怕是一句,有關李師科槍的來源問題。事實上李師科用來搶銀行的槍是從金山南路教廷大使館警衛李勝源手上搶來的。李師科用自製鋼管手槍一槍擊斃教廷警衛,搶了警衛的槍再去做案,李師科值得同情,李勝源難道就該死?替李師科叫屈的同時是不是該提一下李勝源,同樣姓李,待遇差別何其大也,這是明顯是隱匿事實,不是一個史學家的筆法。

B.您有一篇文章提到宋美齡偷人[5],標題非常聳動,內容十分八卦。您的文章前後有前中華民國外交官陸以正以及大陸史學家楊天石教授駁斥您的文章。事實上緋聞的始作俑者是美國知名專欄作家皮爾遜日記,該作者為一無行文人,曾被羅斯福斥為「習慣造謠的人」,日記中記載:一九四二年十月美國總統特使溫德爾.威爾基(Wendell Leuis Willkie)訪問重慶時曾與宋美齡幽會,被蔣介石發現後親自帶兵前往捉姦,除了李敖新刊「蔣宋美齡通姦」一文及李敖與汪榮祖合寫的「蔣介石評傳」中也加以引用,並做了詳細的考證分析。極盡醜化蔣宋之能事,事實上一九八五年美國人邁可.考爾斯出版了一本回憶錄,提到這段無聊的舊聞,後來政府委由當時駐紐約新聞處主任陸以正向出版商提出告訴,並要求賠償名譽損失參百萬美元,經過一年多談判,最後出版社這才接受:一、公開道歉。二、承諾再版時,將所有誹謗文字刪除。三、律師費等雙方各自負擔。書狀費、送達費等雜支七百多美元由對方負擔。經宋美齡批准,達成和解[6],楊天石教授並就訪問團來華每日的行程,巨細靡遺的考證以及就當時蔣宋之間的和諧,恩愛的關係來傍證,宋美齡緋聞說純屬謠言[7]。以李敖搜集資料的本領,我不相信李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陸以正在美曾經向出版商提出告訴的事,即使以前不知道,但是在看了陸以正的回憶錄以後,在看了楊天石教授的考證以後,為什麼不對自已犯的重大錯誤提出糾正。這是那門子史學家?

C.您有許多文章談張學良。您對張伸冤、叫屈,您的許多考證、立論,我們都同意,但是您把張學良視為懷抱國仇家恨的抗日英雄,把東北淪陷的責任完全推給蔣[8],並且說張替蔣背黑鍋,這兩件事都是明顯背離事實的曲筆。先說張的愛國跟抗日,九一八東北整個淪陷後,沒多久發生第一次淞滬戰役,當時東北淪陷不久,當地有三十萬抗日義勇軍,中央要求張學良反攻東北策應義勇軍,以牽制進攻上海之日軍,張學良以「鞏固後方,推進前方,保護地方,擁護中央。」幾句屁話以為應付。在淞滬戰爭結束後,日軍又圖謀熱河,熱河守將湯玉麟是張作霖的把兄弟,中央十分瞭解湯是貪生怕死之輩,一再要求張協助湯守熱河,並願派中央軍北上支援,張要求補給糧餉武器之後,又以各種理由推諉,最後日軍進攻承德,湯玉麟聞風而逃,熱河淪陷後蔣手諭張學良命張反攻熱河,蔣之手諭有「………否則時機一失,稍縱即逝,不惟世界之大無吾人立足之地,且為千秋萬世後民族之罪人也。」張依然不動如山,結果坐失了為自已洗刷不抵抗將軍及策應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機會。張學良是抗日英雄,為何日軍進攻東北時他不抗日,假如他是真英雄,應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義,為什麼一定要服從中央命令?如果真抗日,為何第一次淞滬戰爭不服從中央命令反攻東北?是真抗日為什麼不協助湯玉麟守熱河?熱河淪陷後又抗拒中央反攻熱河的命令,中央叫你不抗日你服從命令,中央叫你抗日你反而不服從命令。這是那門子的抗日英雄?而張當時的職務是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及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掌握東北華北軍政大權。東北淪陷,熱河又淪陷以後,所有輿論一致指責張學良,蔣不但百般維護,而且有意繼續重用,但後來因為全體北方將士反張,張才去職出國考察。民國二十三年一月張回國後出任豫鄂皖剿匪副司令,代蔣行使總司令職權後並擔任蔣之武昌行營主任。查在蔣之所有紀錄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對張丟掉東北有一句責難之語,蔣在張又丟掉熱河之後一再拒絕抗日之後,張在全國責罵聲中下台,出國一年回國後蔣又委以重任的事實看來,蔣還在信任張、重用張,這叫張替蔣背黑鍋嗎?世界上有那麼愉快的黑鍋可揹嗎?蔣及國民政府從來沒有說丟掉東北是張一個人的責任,也沒有否認不抵抗是當時政府的決策,如果揹黑鍋說挖到底只能突顯張之無能也、無膽也。張不是個壞人,但是也不是個角色,張一生都不承認九一八不抵抗是奉蔣的命令,李敖偏要用「背黑鍋」來醜化蔣,這是那門子史學?

看了李敖的史學著作以後,可以歸納出幾個通則:

()李敖有關史學著作可分與國民黨與兩蔣無關之史學著作,另外一類是跟國民黨與兩蔣有關之史學著作,兩者史學方法、材料之篩選、考證、引用、臧否人物之標準完全不同,兩類著作不像出自同一人之手筆。凡與蔣與國民黨無關之文字多屬佳作;與蔣與國民黨有關之文字實在不忍卒讀。

()在資料之篩選、考證方面,只要是說蔣壞話之文字資料一律引用,那怕這些資料來源出自蔣的政敵,如馮玉祥、李宗仁,或降將如宋希濂、杜聿明等甚至品格頭腦都有問題的沈醉,甚至連共產黨都不信的唐人小說「京華煙雲」的內容,不加考證,一律引用;凡是幫國民黨、幫蔣說過一句好話的即使知名學者的著作也一律不信,並且譏之謂「御用學者」。請問兩蔣死了那麼多年了,國民黨也垮台了,還有所謂的御用學者嗎?黃仁宇、唐德剛也是御用學者嗎?為什麼他們對國民黨對兩蔣的評價跟很多您所謂的御用學者相同。

()凡是追隨蔣的人無論人格高低,無論其人一生的功過,一律譏笑他們選錯了大方向,包括梁肅戎在內。凡是背棄蔣的一律是明大是大非的仁人志士,包括一堆無恥降將。歷史證明共產主義是行不通的幻想,毛是混世魔王,問題是難道他們選擇共產主義,選擇毛澤東才叫明大是大非嗎?

這就是所謂李氏史學,李氏史學的唯一目的似乎只是醜化國民黨、醜化蔣介石,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出版蔣介石研究一至六集、拆穿蔣介石等;但是李敖先生絕對沒有想到的一件事,您的努力,成功地說服了本省人,尤其是台獨人士,但是對外省人影響似乎不大,原因可能是:

A.外省人比本省人對歷史有興趣,外省人對近代史接觸較多,有自已的判斷,有自已的見解,醜化國民黨、蔣介石對外省人影響較小。

B.外省人受第一代的影響,對蔣、對國民黨有感情,對李氏史學不為所動。

李氏史學醜化了兩蔣、醜化了國民黨,李氏史觀被台獨分子借殼上市,各自表述,李氏資料被台獨分子大量引用。台獨分子用李敖對兩蔣及國民黨之研究心得豐富了台獨理論。因為李氏研究兩蔣及國民黨的結論是兩蔣禍國殃民,國民黨一無是處。在這個大前提下台獨、建國就成了理直氣壯的事了;李氏對蔣「禍國殃民」、「一無是處」的結論,間接的支持了去中國化的理論。李氏史學不但冒瀆了近代史,攪亂了近代史研究的史觀、方法學;同時直接間接的深化了台灣的族群問題,這個結果可能是大統派、反台獨的李敖先生所始料不及的事。

李敖對二二八問題曾下過一番功夫,除了二二八研究一至三集以外,另有與陳境圳合寫的「你所不知道的二二八」,對二二八史料的搜集頗費心力,對二二八發生的原因、對陳儀的功過、對本省人應負的責任都有十分公允的評論。但是所有這些努力都白費了,因為根據李的史觀--兩蔣是禍國殃民的惡魔,國民黨一無是處,從而建構起來的台獨理論、台獨意識形態、去中國化等,完全淹沒了李對二二八研究成果。從李敖手中檢到了一個大燒餅(台獨),誰還理會掉在地上的一粒芝麻(二二八)。



[1]  李敖千秋評論叢書4,25-26

 

[2]  李敖千秋評論第45,24

[3]  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4,25-26

 

[4]  李敖千秋評論第101

[5]  李敖新刊(2)115

[6]  陸以正著作-微臣無力可回天

[7]  傳文學第492,97

[8]  誣蔣的重要證據,命令張學良不抵抗的銑電史學家早就證青是假的。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wu0211&aid=1987830

 回應文章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李敖快意恩仇 史料只是以工具
2011/03/24 15:42
他的學問功夫,在年輕時開凱的拉克美國大車後,
已然轉變為發財功夫.
而獨一無二的品牌效應,也創造ㄋ唯我獨尊的李敖,
許多人學,如張炎憲,陳儀深,雖不像,也是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