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歷史不是勝利者報復的工具兼論中國修前朝史的傳統
2007/10/24 15:03:54瀏覽614|回應0|推薦1

歷史的可貴在於能夠傳承一種精神價值,這種精神價值往往是人類珍貴遺產,這種價值不因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標準,也不因政治上一時的勝負而改變其標準。換句話說歷史不是勝利者的戰利品。非但不是勝利者的戰利品而且史學者往往對失敗者予以更多的關照與同情。不以成敗論英雄,不打落水狗是中國史學的一個好傳統。

楚漢相爭,項羽兵敗,劉邦勝而漢立,在司馬遷筆下項羽的威猛善戰、婦人之仁、勇敢面對失敗,千載以後讀之令人動容、令人唏噓。三國志雖然以魏晉為正統,但在陳壽筆下劉備、孫權甚至關羽、張飛皆一時豪傑,對諸葛亮的人品更是推崇備至。絕不因得魏晉是勝利者而眨詆他們的對手。

但是中國的史家不是每一個都那麼胸襟開闊、度量寬宏,也有小裡小氣的史學家為討好他們的新主子而醜化失敗的對手,所以唐朝史學家劉知幾就說:「苟欲取悅當代遂乃輕侮前朝…………。」[1] 這種小裡小氣的心態寫出的歷史被史學家視為不入流的「穢史」,這種不入流的穢史逃不過讀者的批評,更逃不過史家的法眼。

元亡明興,明太祖洪武二年對廷臣曰:「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實錄,元雖亡國,事當記載。」於是命李善長為監修,以宋濂、王褘為總裁修元史,並徵召山林逸士汪克寬、胡瀚等十六人為纂修。明太祖諭之曰:「務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隱惡,庶合公論,以垂鑒戒。」明太祖是勝利者,明太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但是對其所敗的元朝歷史沒有半點輕侮,同時要求史官「直書其事,毋溢美,毋隱惡。」這是何等的度量。修前朝之史而又延聘前朝遺民修史,到了涌朝變成了中國史學的一個新傳統。

明亡,清以異族入主中國,但是繼承了這種傳統,康熙十八年詔修明史,聘前朝遺民萬季野主持,萬以明遺民身分布衣參史局,費二十餘年之時間不署銜、不受俸,而清廷也尊重萬氏之志節不予干預。又遺民黃梨州雖懷亡國之痛、復明之志,但私下協助萬氏完成明史。明末鄭成功[2] 投筆從戎,誓師勤王,事敗率軍趕走台灣荷蘭人,奉明正朔,稅意經營,以圖光復,鄭成功死,鄭經繼之。前後與清廷周旋二十餘年,史稱明鄭,明鄭亡後,清聖祖詔曰:「朱成功係明遺臣,非朕之亂臣逆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木柩,歸葬南安,置守塚,建祠祀之。」同治十三年沈葆禎上奏:「故潘杖守義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禱輒應,尤屬有功台郡,請准於台灣府城建立專祠並予追諡,以順輿情。」沈葆禎並親撰一聯曰: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從清政府君臣上下對鄭成功的態度,可以說完全繼承了中國不以成敗論英雄,肯定前朝忠烈之士的傳統,畢竟前朝人物的事功,偉大人格,是應該超越現實政治立場之上的。

歷史不是勝利者的戰利品,歷史的解釋權不在掌權者的政客手中,歷史更不是報復的工具,當然歷史更不可以用來騙選票。如果違反上述原則的歷史都是穢史。

台灣政黨輪替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民主政治的政權轉移,但是在有心人的操弄之下,提出台灣優先、台灣主體意識、去中國化等令人耳暈目眩的主張以後,台灣政治、社會的變化實與改朝換代無異。如果目前台灣是改朝換代,那麼以修前朝史的標準來看綠色學者的台灣史、二二八史,連最基本的「振筆直書」、「不溢美」、「不隱惡」都做不到,坊間的所有有關國民政府的、二二八的史書,可以歸納出幾點「台獨特色」:

()國民黨的人都是壞人:蔣介石是壞人、陳儀是壞人、柯遠芬是壞人、彭孟缉是壞人,相對的參加二二八的人都是好人。

()國民政府所做所為都是錯的:蔣介石派陳儀來台灣是錯的,陳儀在台的施政一無是處,二二七暴動發生後陳儀處置失當,陳儀不該同意組織處委會,陳儀不該要求蔣介石派兵………。相對的台灣參與二二八的人無論是台灣民意代表、皇民奉公會分子,退伍台籍日本兵,日軍通譯、流氓,他們所做所為都是對的。

()大量引用民間口述歷史資料:對開放多年的國家檔案視而不見,或選擇性引用,對不利自己立場的檔案一律視為國民黨偽造的。

()未審先判:他們對二二八的史觀心中早有定見,可以完全不管最基本的證據原則,如張憲說的︰「雖然沒有白紙黑字的證據……但是元凶(蔣介石)已經呼之欲出…」[3]

()革命史觀︰坊間有關二二八的著作文章最後一定有一段公式化的文字檢討二二八失敗的原因[4] ,並且總結經驗跟教訓,作為將來努力的參考。千篇一律像極了國民黨時代的反共八股,又很像國父臨終前慰勉同志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種文字是文宣不是歷史。

以上五大特色使台灣坊間的所謂史書內容蔚為世界奇觀,上述五大特色來寫文宣可能很出色,可能騙到選票,但是用史學的角度觀之,五大特色只要具備其中一項即是穢史,如果五醜具全那更是穢史中的穢史。

追根究柢綠色學者的國民黨史觀或二二八史觀可以統稱為台獨史觀或革命史觀,一方面對國民黨、蔣介石充滿怨恨,一方面鼓吹追隨者繼續革命以達到台獨建國的目標。

我們應該拋卻心中的怨恨,以中國傳統修前朝史的心態,冷靜的、公平的來檢視國民黨、蔣介石的功過是非。

研究歷史如不先消除心中的積怨,不但違肯中國修前朝史的傳統精神,而且有慚「史德」。



[1]  劉知幾史通編次篇。

[2]  陳其南有一文考據鄭成功與東南亞諸國的貿易,文頗長,引經據典,結構嚴謹,頗有學術味道,但是最後結論是:「我們大家都不了解鄭成功,我們把鄭成功『大陸化、中國化了。』鄭成功一生以明遺臣自居,奉明正朔,經營台灣志在匡復,如果我們誤會了鄭成功,是不是鄭成功也誤會了自己?」對此,只有以綠色邏輯來解釋陳其南的史觀、史學。

[3]  國史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張炎憲緒論。

[4]  如李筱峰解讀二二八:「了解了台灣歷史上不同階段的台獨的背景與內涵之後,我們實在不必要把如李筱峰解讀二二八:「了解了台灣歷史上不同階段的台獨的背景與內涵之後,我們實在不必要把『解開二二八情結』、『撫平二二八傷口』這件事,與『消止台獨思想』視為因果關係。『消止台獨思想』不但不該是『撫平二二八傷口』的函數,相反的,我們更應該從二二八的歷史中記取歷史的教訓。」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wu0211&aid=132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