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5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楊欣翻譯
![](https://g.udn.com.tw/upfiles/B_JA/jason080/PSN_PHOTO/714/f_9185714_1.jpg)
以內容價值為導向的出版業,高品質的圖書理應獲勝,編輯的價值毋容置疑。但在當今出版業的混亂局面下,一些非編輯因素反而占了上風。知名管理諮詢師約瑟夫.埃斯波西托談了自己的看法。
對於許多出版商而言,尤其是那些非贏利性出版商,編輯是毋庸置疑的權威和導向。可是編輯同樣會出錯,會提供錯誤的資訊,或缺乏對未來的合理定位和判斷。而這些問題恰恰值得我們重新討論一番。
我這裡所說的編輯的錯覺,是指這樣一種信念,即出版商的所有決策問題都可以透過追求及出版高品質的圖書和作品得以修正。
當我第一次遇到編輯錯覺的情況時,它還不能完全算是錯覺。說起來有一段日子了,當時市場上最引人注意的事情是全國性連鎖書店的成長,那是瓦爾登(Walden)和道爾頓(B. Dalton)當道的時代。如何成功地向這些沒有人情味、只受利益驅使的書店銷售圖書呢?當時我的同事告訴我:「在出版業,最高品質的圖書最終總會獲勝。」
就當時而言這一說法並不完全錯誤。何況什麼樣的作品能稱之為「最高品質的圖書」(這個問題在學術出版商看來是十分重要的)還存在爭議,而那時的出版物發行態勢或多或少是穩定的,甚至還顯現出一些成長的跡象,因此將作品進行精心編輯就成為最佳策略。事實上也可能是唯一成功的策略。想像一下:圖書館預算不斷增加,書店儲備著有學術價值的圖書,經濟學和人口統計學上又存在著利多消息,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版最優質的圖書無疑是有銷量保證的。由於所有圖書和雜誌擁有的發行通路都是一樣的,出色的編輯工作便成為了決定作品優劣的關鍵。在其他一切條件都等同的情況下,最優質的圖書自然會取勝。但問題是,如果所有條件都不再平等了,事情會怎麼樣呢?
期刊出版商很清楚地認識到,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平等的。少數能夠提供捆綁銷售(大宗交易)和技術平臺的出版商占有明顯的優勢。這就與編輯工作無關了。隨著圖書館預算費用不斷吃緊,大型期刊出版商的市場占比極有可能擴大,而小型出版社在面臨圖書館預算削減時則顯得更加不堪一擊。儘管編輯問題是每次費用削減決策中都會考慮的因素,但是大型出版商在面臨類似的調整時,縮減的幅度通常與編輯品質沒是關係,而是取決於市場定位。一些重要期刊的獨立出版商們總是抱怨時運不濟,但是他們如果能意識到守著一成不變的編輯策略和經營策略是不行的,他們將會比現在做得更好。大型出版商甚至把圖書館用來限制預算費用的策略也玩轉到了自己手上,因為他們擁有小型出版商夢寐以求的業務拓展資源(那就是開拓新市場的人力資源)。
這一情況在圖書領域演繹得更甚,過去一年裡我把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上面。圖書到底該是什麼樣子?它是一部以紙質形式發行的長篇文本、被分送到貝克泰勒(Baker & Taylor)公司,最後在學術圖書館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棲息地,是這樣嗎?還是說它是一部能夠在亞馬遜的Kindle或邦諾的nook上閱讀的電子文本?它是出版商專為蘋果公司的iPad生產的內容嗎?如果是,那麼在iPad獲取電子圖書的眾多(起碼4個)途徑中,出版商應該選擇哪一個?還有那些基於安卓系統的設備呢,我們也應該生產相應格式的內容嗎?那麼谷歌Editions又該怎麼辦?缺乏正確的數位格式經營策略和新型線上平臺,就意味著優異的作品有可能無法和有鑒賞力的讀者見面。單純的編輯策略已不足以讓出版社在新的電子書市場中披荊斬棘、獲得先機。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十分重要卻讓人難以預料的因素,那就是對外包業務的強調。外包確實是一種能夠降低成本、完成小型出版社無法自己勝任的任務的好辦法(對實體倉儲的管理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但它也帶來了隱含的代價:如果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被外包的業務又再次成為策略中心,出版商應該如何應對?
許多小型出版社都選擇了將所有事物外包,唯獨沒有放開編輯部門,如果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說明編輯錯覺在產生作用的,那我還真是不知道。其中一些出版商如今正對他們的外包合作方感到頭疼,因為他們的合作夥伴總是不能或不願意儘快採取某些新措施。到底誰能讓他們連接到iPad上?誰又能幫他們弄清楚那些關於PCI協議的複雜問題呢?
對於出版業來說,這是一個混亂的年代。儘管它必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沒有人能預見在未來5年出版業將會是什麼樣子。在動盪的環境中,學術出版商不得不把目光放到編輯部門之外,以維繫自己的讀者群體。現實的挑戰是巨大的,因為在學術傳播領域,沒有人不願意把手中最出色的東西拿出來出版。如何在拓寬組織規模和視野的同時確保編輯的功能和價值呢?那些出色的編輯專案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解決了日益增多的非編輯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