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圖書的概念及構成要素
2006/12/17 22:02:45瀏覽887|回應0|推薦1

圖書,作為知識的載體,是文化的基本要素,自然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崇奉:中國的圖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古老文化的結晶,對我們民族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因而,中國的圖書是研究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專題。

中國的圖書不僅有自己獨特的內容,而且還有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形態、完整的體系、多舛的命運,形成了許多與別國圖書不同的特色。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就曾較大規模地開展了對圖書的著述、收集;整理、分類、編召、校勘等活動。可謂:「官有其守,世有其學」、後來又逐漸形成了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考據學、輯佚學、辨偽學等名目繁多的治書之學。我們在這裡探討歸納中國圖書的特點,用通俗的語言介紹這些與治書之學有關的基本知識,使網路讀者能夠對中國的圖書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 2006.12.12 / 摘自中國圖書-完 )

圖書的概念及構成要素

(一)圖書的概念
圖書是以傳播知識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資訊符號記錄於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一種特定的不斷發展著的知識傳播工具。

「圖書」一詞最早出現於《史記‧蕭相圍世家》,劉邦攻入咸陽時,「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裡的「圖書」指的是地圖和文書檔案,它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圖書是有區別。進一步探求「圖書」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辭》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這個典故上來,它反映了圖畫和文字的密切關係。雖然是神話傳說,但卻說明瞭這樣一個事實:文字起源於圖畫。圖畫和文字確實是緊密相連的。古人稱各種文字形態為「書體」,寫字的方法為「書法」「書」字還被作為動詞,當「寫」講,如「罄竹難書」、「奮筆疾書」、「大書特書」等等。以後,「書」便進一步被引申為一切文字記錄。如「書信」、「文書」「刑書」、「詔書」、「盟書」等等。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於圖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到了今天,人們已經不再把一創文字記錄都稱作「書」了。例如文書、書信、詔書、盟書,雖然都帶有「書」字,但已不包括在圖書的範圍之內。古文記載,其內容多是記事性質的,如甲骨卜辭、青銅器銘文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其作用主要是為幫助記憶,以便需要時檢查參考,其性質相當於後世的檔案。以後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這些記錄的材料可以改變成總結經驗、傳授知識的工具。於是便出現了專為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的著作。這樣,圖書一詞便取得了較新而又較窄的意義。到後來,凡不以傳播經驗、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為目的的文字記錄就不算圖書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有意識她運用文字來宣傳思想,傳播知識,同時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書籍制
度,而處理日常事務的檔又形成了一套文書制度。於是,圖書與檔案就逐漸被區分開了。 

在中國古代,人們曾對圖書下過不同的定義。例如:從圖書的內容方面出發的就有:「百氏六家,總曰書也」(《尚書‧序疏》)。從圖書形式上出發的則認為:「著於竹帛謂之書」(《說文解字‧序》)。顯然,這些定義是時代的產物,是就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言的,不可能對以後的發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義已經正確地揭示了當時書籍的內容和形式特徵,並且把「書」看作是一種特指概念,把它與原始的文字記錄區別開來。經過了長達數千年演變,作為圖書內容的知識範圍擴大了,記述和表達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質載體和生產製作的方法發生了多次的變化;因而也就產生了圖書的各種類型、著作方式、載體、書籍制度以及各種生產方式。

所有這些,便促使人們對圖書有了較系統而明確的概念。  

直到今天,圖書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有趣的現象:對於「圖書館」和「圖書情報工作」等概念來說,「圖書」是廣義的,泛指各種類型的讀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軸,又包括當代出版的書刊、報紙,甚至包括聲音影、像資料、微縮膠片(卷)及機讀目錄等新技術產品;而在圖書館和情報所的實際工作中,人們又要把圖書同期刊、報紙、科技報告、技術標準、視聽資料、微縮製品等既相提並論,又有所區別。在前者與後者有所區別的時候,圖書所包括的範圍就大大縮小了,這是狹義的「圖書」。

這裡所討論的圖書是廣義的,而且側重於中國古代的文獻典籍。  

() 構成圖書的要素
從竹木簡牘到今天的各類圖書,不管其形式和內容如何變化,只要認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折,就可以看出它們都具有下面這樣幾個要素:

1、要有被傳播的知識資訊。傳播知識資訊是圖書的基本職能,知識資訊是構成圖書的基本因素。圖書的內容是伴隨著人類對自然與自身認識的不斷深化而發展的。整個人類思想文化的發展史都可以在圖書的內容中得到反映。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進步,圖書的內容也逐漸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零散到系統;例如,世界各民族所留存下來的遠古時期的文獻,大都屬簡單的「記事」、「記言」之類的資料,而後來的鴻篇巨帙的傑作卻是社會文明充分發展的產物。農業、天文學、醫學等知識的文字記載,幾乎是從人類剛剛走向文明時期起就開始出現的,而文摘索引之類的二、三次文獻只有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各種知識急劇成長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大,圖書所具有的傳播知識的目的性也越來越明確,其社會意義也越來越重要。我們可以按照圖書內容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將它傳播的知識資訊劃分為:1.情報性知識資訊。它需要快速的更新和傳遞,並且有較強的針對性;2.教育性知識資訊。它既要求及時更新,又要有一定的穩定性,需要反復傳遞,傳播面也比較廣;3.娛樂性知識資訊;它的傳播範圍大小與時間長短,取決於社會時尚的變化,情況較為複雜。

2、要有記錄知識的文字、圖像信號。人類很早就把有聲的語言作為傳遞與交流知識的工具,但語言的傳播要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人們也曾先後使用了結繩、契刻等方法來幫助記憶,但這一方法只能助記,不能直接表達複雜的事物,而且在傳播上也受限制。只有使用圖畫和文字,才能較精確地代表事物及其相互關係,為人們共同理解與接受,因而才能跨越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來路播知識。 

3要有記載文字、圖像信號的物質載體。光是有了文字和圖像,而沒有載錄它的物質,也是無法成書的,因而人類就選擇和創造了種種文字、圖像的物質載體。由於文字、圖像是平面顯示的符號,所以圖書的物質載體也都是平面的書寫材料。自古代書史來看,最初是在甲骨、青銅等器物上記錄文字,同時也把文字寫到經過整治的竹木材料上,或寫在絲帛上,接著又創造出自然界原來沒有的重要產品紙張。紙張薄而輕便,便於書寫和印刷,原材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因而逐漸成為人類生產圖書的重要原料。  

4圖書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也是產生圖書的基本條件。圖書的生產技術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把文字符號轉移到載體之上的複製技術;一是把載體加工成便於使用的裝幀形式的技術。中國古代發明了造紙技術後,圖書的裝幀形式就逐漸由簡策式發展到卷軸式。後來以抄寫為手段的複製方式,又被發明的印刷技術所取代,於是裝幀形式又由卷軸式發展為冊頁式。圖書生產技術上的進步,使圖書大量產生的理想變為現實。( 2006.12.12 / 中國圖書-完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6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