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10 00:50:49瀏覽9582|回應0|推薦2 | |
2006.11.10 商報/馬雪芬 見到杉浦康平先生,人如其藝,幾分仙風道骨,幾分儒雅神閑,幾分和藹可親。與杉浦先生對話,更覺如沐春風,如飲甘露,似說禪又似講佛。 五色相會百花爭豔的構相 杉浦康平認為,雜誌,顧名思義,雜,表示雜然、雜亂,聚集、集結、混雜;誌,義為記載。記載的東西混雜在一起,即成雜誌。他認為「雜」是主角,不能小看。他喜歡用五色相會這個取自佛教的辭彙來形容雜誌的封面。他說,象徵五種物質的地、水、火、風、空五大作用相遇相容,也就是五色相會,然後就變成光彩奪目的曼陀羅。五色相會變成美麗的曼陀羅,雜誌設計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銀花季刊》雜誌主要介紹日本及東亞各國的工藝、美術和文化傳統,杉浦康平為其設計封面的歷史長達35年。他為《銀花季刊》設計了封面和封底兩個相對應的主題,再加上其他主題,幾個主題在封面相遇,形成百花爭豔的局面。 《真知》雜誌涵蓋哲學、科學、藝術等新話題。第一期封面主題是「死的深淵」,用美學符號、哲學概念等互不相干的意象混合在一起組成封面設計。許多圖片相聚組成封面,它們之間喋喋不休,好像不知道為了什麼聚集在一起,充滿了人性色彩。《真知》第二期的雜誌節奏發生變動,主題是如何把握變動不定的現代。彩虹色的肥皂泡、太陽神、中世紀的窗子、點火的童子、天使等插圖,色彩則運用接近照片的底色,這些看上去互不相干的東西卻「百花爭豔」,五色相會曼陀羅的效果自然流露。 契合時令變幻的新鮮節奏 杉浦康平指出,五彩相會的雜然之物以各種形式聚合,以時令這個詞表現再合適不過。 「時令的新鮮,時令隨著時間而變化,最終回歸於一個個性。運動、優遊,然而最終暗示一個個性。」杉浦康平追求的就是這樣的設計理念。 他的這種理念在《傳聞的真相》的設計上體現得最具體。傳聞從個人的周圍不脛而走,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應該說,這是一本鄙視現實的雜誌,生存了25年,杉浦共參與設計了280期。杉浦先生說,當時的日本雜誌市場,編輯內容受到好評的就擁有眾多讀者,而設計都沿襲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風格,即日本廣告的編排設計形式:懷舊情調的文字配以大幅插圖。插圖刺激右腦,文字刺激左腦,右腦意象與左腦語言激烈衝突,以此表現傳聞的難對付和不可靠。《傳聞的真相》的總體設計形式是三個月一變,長此以往務求時令和鮮活,毫不吝嗇地變化下去,詮釋無常的傳聞和稍縱即逝的傳聞,這樣的設計直逼傳聞本質的變化與動態。 為了求變,《傳聞的真相》封面所需插圖按月由不同的畫家來創作。但是,杉浦先生這種大膽挑戰傳統風格的設計起初在市場(書店和代銷店)並不受歡迎,讀者根本不買。杉浦說,當時的情況下,雜誌總編輯只好親自出馬,擊退不滿的聲音,保存了杉浦先生的設計創意。杉浦始終堅持一點:一個獨到的形式,優遊又有嬗變,但要最終回歸一個個性。 《銀花季刊》一年四冊,分春、夏、秋、冬四個主題,每年都會放棄前一個單元的設計形式,以面貌全新的雜誌方式來製作。但是,一年四冊始終有明顯的統一性,始終突出文字力量的特性,從而誕生了36種個性鮮明的雜誌。 創辦於1971年的雜誌《遊》,受到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畫家和攝影家等高端人群的追捧,各種各樣的人匯聚在這裡,打破學界的文章匯聚一堂。杉浦康平為其設計的創刊號是細緻的插圖畫:天上掉下一滴牛奶的衝擊,下面出現網管狀的濺處,攝影師捕捉到這一瞬間變化,杉浦先生以此圖為依據。因此呈現的是,牛奶墜落瞬間化作眼球、睥睨天空的意象,將其繪製成插圖。 同時,在《數學研究班》這本數理化雜誌中,杉浦康平巧妙運用了同心圓這個設計要素。封面次序變化的是同心圓的幾何,外側大圓、中間圓、小圓,大小不等的半圓模式,各個模式重合疊加不斷出現新變化。 雜誌封面像是有生命的有機體,1964年,杉浦康平將這種手法稱為「自我增殖的設計」。 從可視的封面到可讀的封面 杉浦先生一直在嘗試可讀性的封面,最初的嘗試出現在1966年1月的SD雜誌中。SD是一本構思新穎的雜誌,立足於藝術、設計、空間概念。1960年代,SD剛創刊時,日本主要雜誌的藝術設計案例都是放大繪畫和照片,把刊頭放在上面,刊頭固定在一定位置上。透過實圖、照片和繪畫吸引人的眼球,基本屬於可視設計的封面。突然有一天,在它們中間出現了以封面可讀見長的SD,新SD的出現,抓住了很多人的眼球。當時的杉浦先生就意識到,從可視的封面到可讀的封面的轉變,並產生了封面即臉的想法。杉浦先生對中國的相術很有研究。他說,面對一個人,觀其相可知其五臟之運行,而創意可讀的設計,就可以從封面讀到雜誌內容,封面是雜誌的面相。他認為,SD正是實踐這種做法的平台。與此同時,杉浦還嘗試了在封面排列文字資訊,挖掘從可視到可讀轉軌的具體方式。在封面排列目錄,甚而列出雜誌內容的文本資訊,熱鬧的編輯手法用來表現文字塊,四色套印只用在封面上端一小塊,這都是他當初對SD所作的改變。儘管當時這種做法遭到編輯部非議,但杉浦先生一再堅持,事實也證明此設計很受讀者歡迎。 以前的雜誌封面設計追求可視,從SD開始追求可讀,到《銀花季刊》則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銀花季刊》的封面排列強有力的大字,東方式編排,用眼睛追蹤文字,能產生一種不自覺念出聲的衝動。杉浦先生在封面文字的排列上力求「想讀出聲的話語排列」。他希望嘗試那種與不自覺想念出聲音相呼應的設計,看見就想讀出來,不過,這需要文字編輯有很強的文學感悟。 《都市住宅》是一本探索宏觀空間與微觀空間的建築雜誌。杉浦康平在1969年的封面中嘗試了微縮膠片一樣的極限資訊壓縮,排列的文字不超過1.5毫米,極小,封面可以收錄1,000字。把1.5毫米的文字貼上去,這是電腦時代難以想像的工作。杉浦先生還嘗試著將短篇小說直接變成封面。 進入1970年代,雜誌a+u誕生了,它主要介紹國外設計思潮。在對這本雜誌的設計上,杉浦先生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選擇──不著一字。「a+u」做刊頭十分醒目,鉛字標識,或者讓點燃的煙花在周圍跳躍,或者用磁體表現磁力的喧騰。透過這樣的嘗試,杉浦認為文字的內部氣力得到了很好的釋放。他認為,文字不僅僅是記號,還有象徵意思,看到字形都能夠感到字意。 往來於混沌與秩序之間 可以說,杉浦康平的設計最本質的源泉是漢字。他說,漢字在圖像、文字、雜訊之間給予他極大的啟示,只要在背後把漢字往前推一把,就能回到繪畫中,回歸繪畫誕生的淵源象徵性,從而變成了單純的「雜訊+文字+圖像」的意象關係。而這種意象關係又搖擺不定,互相往返,充滿美麗的文字群,交織纏繞。在杉浦看來,漢字不僅是創造聲音的記號,也跟宇宙觀聯繫在一起。而今天的IT和電腦數位化時代的文字則被批判為有問題的文字記號,日本的許多設計家都不喜歡這種喧鬧。杉浦先生一直比較喜歡漢字帶來的層次不齊的可愛感。他還發現,漢字的筆劃孕育著某種不同尋常的聲音脈動,漢字或日本的文字,雖符號化而並非均制化。從分割走向融合,文字以前的造型和現在的造型混雜在一起就形成了文字的宇宙。 有意象之夢的突破性設計 杉浦康平在擺放封面圖片和文字的時候進行了突破性創新,那就是傾斜23.5度。在他設計的《銀花季刊》上,封面照片文字出現大幅度傾斜,每個圖傾斜23.5度。杉浦認為,地球繞太陽轉的傾斜度是23.5度,桌上隨便放的一本書也是傾斜23.5度,沒有人能解釋清楚這一點,除了設計師。透過傾斜可以讓圖片和文字產生疾步如飛的感覺,好像要跑起來,一切都在動,還可以從23.5度角衍生出23.5度的一半,一半的一半。杉浦先生這種多視點視線的嘗試,成就了一個從各個方向可看可讀的封面。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的紙張、印刷和裝幀技術都在提高,但是精度的管理卻仍不到位,題字的誤差還比較明顯。杉浦康平對裝飾極限的挑戰設計,從封面到封底,裁切都被降低到幾毫米,稍微差錯就會被裁掉。 《遊》雜誌的第二期,杉浦先生把相似的東西匯聚在一起,即由編輯手寫的不同「遊」字匯聚在一起,而這些全是「遊」的錯別字,但是讀者又能把它讀成「遊」,杉浦將之稱為「文字認知的喃語」,即模糊文字,將這樣一組文字意象作為封面的主題。 書背是資訊的重要空間 杉浦康平在他的雜誌設計中非常重視書背的利用和設計,這和他建築學專業出身有很大關係。杉浦把雜誌視為立體物,立體物的所有空間都可以用來設計。但是,其他很多雜誌設計師對書背往往視而不見或不屑一顧。而杉浦則把它看作重要陣地,把設計之手伸向書背。SD的1月號可以說是杉浦對書背嚴密思索的最初嘗試;《真知》雜誌的書背設計採用每期依次展現彩虹的效果。當時的日本雜誌設計市場,對書背的設計還屬空白,所以杉浦先生的設計非常搶眼,《真知》一字排列,強調了一種存在感。 五十多年來,杉浦康平在雜誌設計方面進行了很多出人意料的嘗試,他不斷指出,雜誌不是雜然而誌,而是五色相會的曼陀羅,是品牌。他認為「雜誌是夢,出人意表,承載祝祭」,可以迸發許多思想的火花。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