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他用《巴黎評論》掩護,是作家也是間諜
2014/04/26 13:39:35瀏覽1192|回應0|推薦3

2014.4.8  東方早報/石劍峰

peter matthies

彼得‧馬修森(Peter Matthiessen, 1927-2014)1927年5月22日出生在美國紐約曼哈頓

繼喬治‧普利姆頓和湯瑪斯‧金茲伯格之後,《巴黎評論》的另一位創始人,在文學上更有成就的彼得‧馬修森於美國當地時間4月5日在紐約州薩加波納克的家中去世,享年86歲。

馬修森的兒子阿歷克斯說,老馬修森一年多來飽受白血病折磨。按原計畫,馬修森的最後一部小說《在伊甸園》將於本週四出版上市。

作為當代著名的生態寫作作家,馬修森的代表作──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作品《雪豹》中文版曾由新經典出版。他一生共寫了30多本書,大部分是非虛構作品,但他的文學創作卻是從小說開始的。馬修森曾兩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影子鄉村》〔Shadow Country〕),他是美國國家圖書獎歷史上唯一一位既拿過虛構類又拿過非虛構類獎的作家。

1927年5月22日,彼得‧馬修森出生在曼哈頓,他是斯堪的納維亞捕鯨人的後裔,他的父親埃爾德‧馬修森是個建築師和環保主義者。馬修森和兄弟姐妹在第五大道長大,他們家的公寓可以俯瞰中央公園。馬修森和喬治‧普利姆頓後來一起創立了《巴黎評論》,他們是曼哈頓聖伯納德學校的同學,1945年中學畢業後他參加了海軍,在珍珠港服役,退役後進入耶魯大學主修英語,同時又輔修生物、鳥類學和動物學。大三那年,他以交換生到巴黎索邦大學學習一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發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當時他還是耶魯大學的學生。1950年,馬修森從耶魯畢業。

1950年代初,馬修森曾在巴黎短暫居住,在那裡他結識了一群流浪在歐洲的美國文學青年。1953年他們在一起創立了《巴黎評論》,他童年時期的好友喬治‧普利姆頓當時擔任主編。這份由4個美國人創辦的文學雜誌至今依然是英語世界最重要的文學雜誌之一。《巴黎評論》雖冠名「巴黎」,但內容與法國和法語沒有太大關係,雜誌最初被法國圓桌出版社收容在那裡辦公,很長一段時間編輯部都居無定所。1973年編輯部從巴黎遷至紐約,但「巴黎」沿用至今。在《巴黎評論》幾十年的輝煌歷史中,發掘了一大批年輕作家,之後他們都成為大師級的作家,如傑克‧凱魯亞克、菲力浦‧羅斯、V.S.奈波爾、T.科瑞赫辛‧波義耳等。

馬修森身上有很多標籤──作家、記者、環保主義者、探險家、禪宗信徒、專業垂釣者……還是美國中情局在文化界的臥底。多年之後,馬修森的好友喬治‧普利姆頓才發現,馬修森其實是中情局在巴黎的祕密特工,他在法國的祕密工作是監視在法美國人,而創辦《巴黎評論》有助於掩護他的身分。

一直到1970年代,馬修森曾為中情局工作的祕密才被披露。馬修森受中情局招募前往巴黎監視旅居在那裡的美國人,尤其美國作家,比如詹姆斯‧鮑德溫、歐文‧肖、威廉‧史泰隆。二戰後,為對抗共產主義,中情局還曾花費鉅資贊助海外的雜誌和文學項目。對於為中情局工作的歲月,馬修森說,在他們那代人看來,為中情局服務就是為國效力,是感到榮耀的事情,而且還有很多好處,「免費去巴黎旅行、寫作。」

「我用《巴黎評論》做掩護。這是肯定的。」馬修森在2008年對紐約時報說,「但中情局並沒有干涉《巴黎評論》。」對於自己的間諜生涯,馬修森在2008年的一次電視訪談中說,「我就是打探一些人的資訊。我是新手,幹了不少年輕人的蠢事。」

從巴黎回到美國後,馬修森搬到了長島南福克,他的女兒薩拉在那裡出生。1953年,馬修森和夫人在巴黎生了兒子盧卡斯。為了養家糊口,馬修森做過漁業貿易,夏天還駕駛一艘深海漁船。那時,他只在冬天和歇息時才寫作。

1958年馬修森結束了第一次婚姻,然後他在世界各地遊歷,開始了他的旅行寫作。1963年,馬修森與黛博拉‧樂芙結婚,受第二任妻子的影響,他也篤信禪宗。對1960年代的美國文學青年來說,信仰禪宗是時髦的事情。同樣時髦的事情是使用LSSD,彼得‧馬修森被認為是最早宣導使用LSSD迷幻藥的人。

peter matthies02

1972年,他的第二任妻子樂芙去世, 1973年,彼得‧馬修森和野生動物學家喬治‧夏勒前往尼泊爾研究喜馬拉雅藍羊,還想一窺稀有、美麗的雪豹。對於研究禪宗佛教的馬修森而言,這也是一場靈性的探索。任何行程對旅者的人生都是一場試煉,這一回尤其重要。這段旅行經歷幫助他創作了暢銷書《雪豹》(The Snow Leopard, 1978),該書中文版由新經典於2009年出版。在書中除了描述他們艱深困頓的跋涉,以及細緻的動物觀察外,也充滿他在靈性上的探索所悟出的警言智語。《雪豹》一書,將敘事者和他的世界展露無遺,對這場「心靈朝聖之旅」作出最燦爛動人的描述。

馬修森的寫作大部分與生態和旅行有關,他的足跡遍布亞洲、澳洲、南美、非洲、新幾內亞等等。

他去亞洲腹地後寫下了《雪豹》,1978年至1986年,馬修森兩度前往塞內加爾、岡比亞、象牙海岸和中非旅行,在那裡調查非洲野生動物生態,這段研究和旅行經歷後來成為《自然沉默》(African Silences, 1991)一書。書中不僅翔實記錄他如何觀察動植物生態,如何與原住民、教士互動,而且對官僚體制所造成的窒礙,也有批判性的描述。他並且大膽提出,非洲大陸因政權與經濟的更迭及崩潰,以致人民備受壓迫,生態也蒙受極大的威脅。

同樣,馬修森去南美腹地的旅行也幫助他完成了《雲霧森林:南美荒野紀事》(The Cloud Forest: A Chronicle of the South American Wilderness, 1961)一書。《自然沉默》和《雲霧森林》在臺灣都有中譯本。所以,古生物學家史蒂芬‧傑‧古爾德說,馬修森是「抒情傳統中,最偉大的當代自然作家」。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1282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