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04 08:31:28瀏覽541|回應0|推薦2 | |
2007.7.30 中時藝文新聞/丁文玲 這項令人憂心的統計發現,少年和壯年人口閱讀時間未達全國平均值、到訪圖書館的頻率最低、借閱圖書量最少、不看書或很少看書者最多! 根據台北市立圖書館2006年的紀錄,青少年是全館所有年齡層中書籍借閱最少的,而《遠見》雜誌完成的一份「台灣閱讀大調查」,發現目前正處於大學與研究所階段的18到24歲年輕人,上網是最大的休閒活動,他們每週泡在網路的時間為19.47至23.69小時,收看電視16.91小時,看書時間不過3.38小時;25到39歲的人,竟然超過三成表示很少看書,閱讀時間落後全國平均值。 另一項由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的調查也指出,16歲到50歲的中壯年人口,不僅圖書館到訪率最低,在職人士借閱8本以上圖書者,比例也相當少。 換言之,國內民眾從國中開始,一直到進入職場的40歲、甚至50歲,閱讀的風氣普遍低落,以年齡分布觀之,孩童與老年人竟成了閱讀的主要族群,最具生產力的青壯人口反而不愛讀書,M型的閱讀社會,帶來隱憂。 文憑掛帥 閱讀總被犧牲 「台灣的閱讀推廣運動,往往從青少年升學階段開始,就畫上休止符了。」台北市故事協會理事長謝艾士,原本是致力提升學前與國小學童閱讀風氣的故事媽媽,去年起,她與教育部「焦點三百」閱讀計畫合作,深入宜蘭、苗栗、連江三縣的國中,宣揚閱讀的重要性。結果她發現,文憑掛帥、投考明星學校的遺毒,讓閱讀相關活動,在國高中很難延續。 「為青少年量身訂做的書太少了!」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侯秋玲也無奈的表示,「事實上,閱讀活動不只與國語文科目有關係,卻總是被聯想在一起,導致其他領域的老師排斥推廣閱讀,認為佔去數學、生物等學科的學習時間。」也導致閱讀活動在國高中推行困難。 網路成為常用資訊來源 至於在職人士不讀書的問題,主持前述網路與實體問卷調查的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所長陳昭珍認為,中壯年到訪圖書館頻率低,調查也顯示,在職人士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時間最長,網路逐漸取代書本,成為資訊的來源。 不過有趣的是,在陳昭珍的研究中,雖然電子書是民眾希望實體圖書館能多多充實的館藏,但圖書館網路化,卻並不符合大家的期盼,人們喜歡上實體圖書館,勝於逛圖書館網站。若依此推論,假使圖書館能加強硬體功能,多舉辦閱讀活動,再加上國高中鼓勵學生讀課外書,企業形成領袖帶領員工一起讀書的氛圍,台灣的閱讀風氣也許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影像研究所的報告,青少年時期,大腦仍會繼續成長,尤其是大腦皮質、海馬迴等,許多到16歲才完成生長。如果這階段能夠做大量閱讀與科學研究等,持續刺激,大腦會發育得愈好。中學6年不閱讀,不只影響大腦發展、考試,還可能延遲心智啟蒙與自我探索的時間表。 《遠見》雜誌特遠赴日本取經,介紹1988年由日本千葉縣私立船橋學園女子高中(現改名東葉高中)的林公、大塚笑子兩位老師發起、1997年獲得日本最大圖書流通集團──東販出資支持的晨間閱讀。以位於靜岡縣的私立浜松高中為例,實施晨間閱讀十年,升學率不斷攀升,考上入學測驗十分嚴苛大學的學生,近兩年更呈倍數成長,目前此一成果正在日本各高中校園巡迴展出,兩位老師與東販,有信心在兩年內,將高中的晨間閱讀實施率提高到50%。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