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6 11:47:45瀏覽2211|回應9|推薦71 | |
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
由於資訊的流通,大家對於秦陵兵馬俑的外型樣貌不陌生,甚至在淡水的老街,也有軍士和將軍的兵馬俑展出。可是當我站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一號坑前,俯視眺望這幾千名真人大小,秦始皇的陪葬兵馬俑列出的陣式時,內心還是感到無比的震撼。而這坑還只是離秦始皇陵一公里多的外圍護陵的地下軍隊,還真難想像秦始皇陵實際的規模,以及所有埋藏在地下的寶藏。 除了於1974年三月時發現的一號坑之外,1976年三月和五月又再發現了二號坑和三號坑。 據導遊說,這些兵馬俑剛出土的時候,仍然色彩鮮明,只是經過日光以及氧化作用,沒多久顏色即褪盡,成了現在的樣貌。也因為保護的技術仍未成熟,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決定對秦始皇陵全面開挖。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設於兵馬俑坑原址之上,位於西安市臨潼區東7.5公里的驪山北麓,西距西安37.5公里。於1979年10月1日開放。首先開放一號坑,至1991年9月,三號坑正式對外開放。1994年9月,二號坑以邊發掘邊展出的方式向外界開放。
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 御手一名,車士兩名。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兵馬俑採用陶俑作為陪葬品,因而得名。陶俑以秦兵真人大小為模樣,由工匠加工燒制,全部為手工勞動,沒有使用模具,但有八種常用臉型再做細部修改。所以看到的陶俑容貌各異,體態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製作均按照秦軍編製,包括各級軍官、各兵種、戰車、馬匹等。在形狀加工好之後,陶俑著色燒制。最後再加上真實的兵器、裝備。各道加工完成後,按照秦軍作戰部署分兵種、級別逐一排列位置。因此,我們看到的兵馬俑,是秦軍的精確複製。學者可以通過兵俑增加對「強秦」的了解。由於陶俑的原形來源於真實的秦軍將士,所以有研究者嘗試通過他們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風土人情。
三號兵馬俑坑,1976年6 月發現。位於壹號俑坑的西端北側,南距壹號坑25米,東距二號俑坑120米。平面成凹字形,東西寬28.8米,南北寬24.57米,深5.2~5.4米,總面積約520平方米。此坑曾遭嚴重破壞,陶俑、陶馬和戰車殘破較甚,坑內發掘出戰車一乘,陶質武士俑68尊,青銅兵器34件。三號俑坑似為統帥一、二號兵馬俑的指揮部(古名軍幕)。
中級軍吏俑 從身份上講低於將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從外形上看,頭戴雙版長冠或單版長冠,身穿的甲衣有幾種不同的形式。 高級軍吏俑 俗稱將軍俑,在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將軍俑和鎧甲將軍俑兩類,其共同特點是頭戴鶡冠,身材高大魁梧,氣質出眾超群,具有大將風度。戰袍將軍俑著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而鎧甲將軍俑的前胸、後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采,飄逸非凡,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嚴。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