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波蘭的第二天我們先到市立公園看蕭邦雕像,雖是七月,但北緯52度的清晨仍冷得像台北的寒冬,從公園走出來我們沿著新世界路看了哥白尼雕像,然後進聖十字教堂參觀,只見室內金碧輝煌,彌撒正在進行;因導遊沒搞清狀況,我也沒提醒大家進入聖堂時應注意的禮儀,同行的遊伴很快衝到置放蕭邦心臟的石柱,拿起相機就不停的拍,當時的我真的非常非常尷尬和自責…
左是第一位提出《日心說》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雕像,右是新世界路一景。
左是居里夫人故居,右是勝利廣場。
聖十字教堂斜對面是華沙大學,不遠處就是 居里 夫人故居;雖說是 居里 夫人故居,但這是二次大戰後重建的。
原來1944年華沙人民起義反對納粹,希特勒揚言「要讓華沙在地球上消失」,密集的轟炸使華沙85﹪夷為平地(就像戰地琴人的場景),戰後有西方人士斷言:「華沙不會重現人間,至少一百年內是沒有希望的!」波蘭政府本也想放棄,但市民說﹕「戰時都沒離開,戰後更不會走人!」所以政府和市民根據舊圖和照片開始重建,五年後華沙終於恢復戰前的市容。
右上是勝利廣場中紀念無名英雄的建築,內有衛兵守護著無名英雄之火;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到此舉行露天彌撒。
上圖是華沙舊城區 (Stare Miasto),左是古城廣場上齊格蒙特三世雕像。
華沙古城是此地最古老、最有特色的景點之一,初建於13、14世紀,為了保護城內的市政中心、商業活動及住家,在古城周圍築有城牆和護城河。
二次大戰華沙起義失敗後,這裡成一片廢墟,重建的古城牆、教堂、宮殿、房舍等建築外觀維持原樣,但內部結構和施工則是採現代建築技術。
廣場石柱的雕像是紀念齊格蒙特三世(Kolumna Zygmunta)1596年把國都由克拉科夫(Kraków)遷到華沙的事跡;遷都的目的其一是華沙較北,便於和瑞典聯繫;其二是靠近格但斯克港,可就近照顧國家的稅收。
雕像上齊格蒙特三世左手拿十字架,右手持彎刀,傳聞因彎刀向下,所以波蘭國運不濟,18世紀三度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瓜分,亡國的波蘭曾在地圖上消失了一百多年;二次大戰她又受納粹轟炸蹂躪…
華沙原是維斯杜拉河邊的一個中世紀市鎮,傳說地名源自Wars和Sawa這一對為愛情抗爭到底的戀人。
從13世紀就是生活重心的舊城廣場,四周建構著不同風貌卻格調一致的建築。
右圖美人魚雕像為華沙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