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孕育古典音樂的萊比錫
2019/08/21 20:47:21瀏覽3690|回應5|推薦115

離開亂哄哄的法蘭克福,我們來到德東薩克森邦的萊比錫(Leipzig);當學生時

讀過薩克森是產煤的地方,我一直以為萊比錫是工業城,到這裡走一遭才知她也是

古典音樂的殿堂,巴哈、孟德爾遜、舒曼夫妻都曾在這裡定居,華格納還在此出生。

從17~19世紀萊比錫可是德國人文薈萃的地方,而萊比錫大學更具學術地位,

歌德、尼采、舒曼、華格纳、萊布尼茨等都曾在此就讀。

 萊比錫大學(德語:Universität Leipzig)成立於1409年,比海德堡大學晚了幾年;

共黨統治時曾改名為「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兩德統一後又回復原名。

今所見校舍是戰後重建的。

 萊比錫大學中庭矗立著萊布尼茨雕像

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年-1716年)是歷史上少見的通才,

他是數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宗教家… 雕像中的他頂著蓬鬆假髮倚著柱子上的

地球儀,他左手捧書,右手翻閱,閱讀和書寫伴隨著萊布尼茨的一生;雕像下的

四方基座有四位美女浮雕,可能分別代表他精通的學術領域。萊布尼茨是

求知欲的化身、他集當代文化之大成,也是後世青年學子的典範。

 奧古斯特廣場(Augustusplatz)原有一間萊比錫大學的聖保羅教堂,

但已於1968年被共黨頭子下令炸毀,今在原址建了現代風格的校舍。

左邊高樓 Panorama Tower頂部設有觀景台,可飽覽萊比錫全景。

 奧古斯特廣場上的布商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是全球頂尖的樂團之一,更是萊比錫市民的驕傲。此樂團已有

2-3百年歷史,原是市民與商人組成的樂團,1780年在萊比錫市長與議會資助下,

遷入布商大廈空置的一層,樂團活動演奏的場所幾經遷移,今天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

音樂廳已是第三代的家。 華格納在20歲時,作品曾在此演出;鋼琴家克拉拉維克

也曾以「音樂神童」之姿首次登台公演。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是兩德統一前

東德最好的樂團,統一後則與柏林愛樂並列德國兩大頂級樂團。

 在萊比錫停留最久、終老於此的是集巴洛克音樂大成的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年),他從1723年起,

直到1750年去世,整整27年在聖托馬斯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和少年合唱團的指揮,

他還負責整個萊比錫教堂及民間團體的音樂職務,最後長眠在此。據文獻記載,

聖托馬斯合唱團可溯源至13世紀,是德國年代久遠的少年合唱團之一。

 

 巴哈是虔誠的基督徒,他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來自上帝,因此晚年把最美、

最崇高的音樂奉獻給神;他在萊比錫時創作了許多宗教音樂,如《B小調彌撒曲》、

《馬太受難曲》等都是經典之作。 巴哈來自音樂世家,還不到10歲就成了孤兒,

他跟著大哥生活、學習,很早就獨立。巴哈結了2次婚,共生了20個子女,後來僅

10名存活,其中4個兒子繼承衣缽。巴哈在音樂創作上也是多產,個性低調的他

很多作品都沒出版而散失了!當年他是看上聖托馬斯教堂附設的學校及知名的

萊比錫大學,為了孩子的教育和自己對教堂音樂的興趣才決定到萊比錫;

在這一段期間他和直屬長官及市政當局處得並不好,巴哈沒得到應有的尊重和

報酬,死後在音樂界也幾乎被遺忘,直到1829年孟德爾頌翻出他的

《馬太受難曲》加以演奏指揮,世人才重新認識他、肯定他在音樂上的成就。

 今聖托馬斯教堂內巴哈的墓是1950年才遷過來的。 為紀念巴哈,萊比錫每年

都舉辦巴哈音樂節(Bachfest Leipzig),在音樂節期間,城裡許多地方都可

欣賞到巴哈的作品,讓人感受到巴哈永遠與萊比錫同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27QYSehc

 

 聖托馬斯教堂內的玻璃花窗除了有巴哈的頭像,還有孟德爾頌等人的像。

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1847年)

出生於漢堡,他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猶太裔音樂家。 他花了幾年的時間研究巴哈

《馬太受難曲》的總譜,1829年孟德爾頌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

《馬太受難曲》,聽眾被音樂感動而痛哭。這是巴哈死後79年,作品第一次

被公開演出。孟德爾頌讓巴哈的音樂重見天日,讓世人認識巴哈音樂的偉大。

 1835年孟德爾頌接下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之後的10餘年,

樂團在他的帶領下攀達高峰,他們演出許多過去被遺忘的作品,其中有舒伯特的

最後一首交響曲。至今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依然是聞名全球的高水準樂團。

1843年孟德爾頌更創建了德國第一高等音樂學府的萊比錫音樂學院,把萊比錫

打造成德國的音樂之都。今天走在萊比錫街頭,一組組的樂團演奏著超水準的

古典音樂,很羨慕萊比錫的市民,不必花錢就可以隨時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中。

 孟德爾頌是早期浪漫派作曲家之一,今天我們在婚禮上聽到的《婚禮進行曲》

就是孟德爾頌在莎士比亞名劇《仲夏夜之夢》的一首配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STU61sSmg

 音樂演出(Peter Magg 彼得•馬格,1919-2001)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另一首大家很熟悉的《春之歌》,選自《無言歌集》作品62之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xGCTsy54Q

鋼琴演奏(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因,1942)阿根廷鋼琴家、指揮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gFnXByrmw

孟德爾頌 -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64, 第一樂章

演出《Sir Neville Marriner 馬利納爵士,1924 -2016》指揮聖馬丁學會樂團

 另兩位和孟德爾頌同時代的音樂家是舒曼和克拉拉,他們2人也與萊比錫有很深的

淵源,像孟德爾頌一樣萊比錫有他們的故居。克拉拉(Clara Wieck Schumann)

的父親是萊比錫著名的音樂老師,她12歲便在布商大廈以「音樂神童」之姿首次

公開演奏,1840年克拉拉和父親的學生、比他大九歲的舒曼,在父親極力反對下

仍結為連理,他們還生了8個孩子。 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年-1856年)自幼喜歡音樂、文學,18歲父親過世後他奉母命到萊比錫大學

改學法律,同時向鋼琴家維克老師學琴,隔年他轉到海德堡大學,20歲時舒曼聽從

內心的呼喚又回到音樂之路,在萊比錫他住到維克老師家裡,就這樣舒曼和小師妹

克拉拉一起學習,他看著克拉拉長大,兩人由兄妹之情變為情侶。由於愛慕克拉拉,

舒曼把他們初相識的情景寫成鋼琴小品收錄在《童年情景》,這些小品像一幅幅

音樂素描,記錄著舒曼與克拉拉初相識的生活片段,那時克拉拉還是個

9歲的小女孩。《童年情景》總共有13首,最常演奏的是《夢幻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vajd0ypDYQ

 

19世紀萊比錫音樂家輩出,華格納也躬逢其盛,1813年他出生於萊比錫猶太區,

是家中九個小孩的老么(當時的德國人好會生孩子),父母皆熱愛音樂戲劇,

但華格納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後來母親改嫁,全家搬到德勒斯登;幾年後

繼父也過世了,14歲時他隨家族又回到萊比錫,轉到聖尼古拉教會學校,因程度

不夠被迫降級,自尊受損的華格納,開始逃學,直到他在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聽到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才讓他確定學音樂的志向。18歲時華格納就讀

萊比錫大學,向聖托馬斯教堂樂長樊立(T. Weinlig)學習,主修作曲。

他也常到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欣賞貝多芬、莫札特等前輩的作品,這裡成了

華格納承接德國音樂文化重要的源頭;華格納後來的發展雖不在萊比錫,

但萊比錫卻是孕育他音樂才華的搖籃。華格納出生的小屋早已毀了,原址

建了百貨公司,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在人來人往的百貨公司內擺著

華格納的紀念碑,路旁的街道也以華格納命名,Richard Wagner Straße。

 一般婚禮上常會聽到2首結婚進行曲,新人入場時採用華格納的曲子,

這是歌劇《羅恩格林》中的〈婚禮合唱〉;而離場時,則採用孟德爾頌的曲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vQ65pumgw

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中的〈婚禮合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STU61sSmg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的一首配樂

舊證券交易所(Alte Borse)前的歌德雕像

歌德出生於法蘭克福,16歲時離家到萊比錫讀大學,他常光顧

奧巴哈地窖餐廳(Auerbachs keller),據說他創作《浮士德》的靈感

就在這裡醞釀出來的。餐廳門口有兩尊《浮士德》劇情雕像。

歌德和前幾位音樂家是同時代的人,只不過他是長輩;孟德爾頌12歲時曾在

歌德家住過,當時老先生已72高齡,孟德爾頌在家書寫到「他的外表像是只有

50歲的樣子」,有一次孟德爾頌在彈奏巴哈的賦格曲時,因為忘譜,竟以即興曲

的方式彈完。歌德耳聞目睹後,預言孟德爾頌會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

他們2人的忘年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而古典文學也在孟德爾頌

的作品中有著重大的影響。 克拉拉年幼時也曾在歌德面前演奏,歌德聽完讚美說:

「這小女孩的爆發力比五個男孩還要大!」

18~19世紀萊比錫藝文之風鼎盛,歌德、席勒等諸多文學家曾來此學習、

一展才華;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如巴哈、孟德爾頌、舒曼等也到此工作、定居,

克拉拉和華格納更是土生土長的萊比錫人,他們在音樂、文學上的成就都是

萊比錫的光榮。身在萊比錫你能隨時感受到音樂之美,並陶醉在此氛圍中;

萊比錫的確是音樂之都,也是孕育古典音樂的搖籃。

2019/08/26 16:19
Dear 追尋(孕育古典音樂的萊比錫)(jane3468)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孕育古典音樂的萊比錫 」一文,已經登上
udn部落格粉絲專頁,歡迎有空前往觀看。^_^

非常謝謝您的好文分享,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連結到您的文章。如此文有原因不希望被推薦,請到電小二訪客簿留言,會盡快協助取下。

電小二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e3468&aid=128666569

 回應文章

亞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1/13 10:36

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少男合唱團


神仙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8/29 22:53

很有深度的文章,想必追尋也是音樂的愛好者。

可是從法蘭克福到萊比錫有一段很長的距離,是搭火車還是飛機?

亞納(jane3468) 於 2019-08-29 23:45 回覆:

歡迎神仙來訪

這2年開始欣賞古典音樂,還去國父紀念館聽詹老師的課。

萊比錫和法蘭克福相距遙遠,我們好像坐了很久的火車,車票是在台灣事先買好的。


展迎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8/24 23:25

一直也以為萊比錫是個工業城

沒想到卻是孕育古典音樂的地方

寫得很好 內容非常的詳盡

得意

亞納(jane3468) 於 2019-08-25 23:11 回覆:

百聞不如一見,書本的記載和實景還是有一點落差。

我也很喜歡看你寫的遊記,從新加坡和江南行,

我又回想起過去,並看見新的一片天空。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古典音樂迷!
2019/08/22 23:48
萊比錫風情好,在這城裡外,前人的貢獻被公開肯定,時代建築和塑像維護得當。我曾造訪,留下可人印象。 微笑
亞納(jane3468) 於 2019-08-23 00:49 回覆:

在我走訪的德國城市中萊比錫是我的最愛

除了古典音樂外

感人的燭光祈禱

博物館的政治漫畫

以及大賣場的彩光線條等

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8/22 08:33
原來假髮這麼早就有了,還是男人戴的。

我那德國房客舉辦了數次的聚會,請了不少人,過半是德國人。她準備了不少德國食物及酒,但播放的音樂不是美國的,就是南美的,未曾有德國音樂。我問她道:「沒有適合的德國音樂嗎?」她說沒有。不知德國現代音樂是什麼樣?難不成只有古典音樂?
亞納(jane3468) 於 2019-08-23 00:06 回覆:

希臘、羅馬時代會歧視頭髮少的人,那時就有人戴假髮。17世紀法王路易十三、路易十四都戴假髮,近臣為了討好君王也跟著戴。後來假髮成為男性的必備服飾,也代表著社會地位。

德國的現代音樂好像是電子音樂,還有人為此要到德國去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