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03 05:14:33瀏覽4255|回應8|推薦76 | |
雞足山背西北而面東南,前列三峰,後拖一嶺,以「三嶺前伸、一崗後距,儼然雞足」而得名。其正好地處印度佛教、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的交匯點,具轉承容匯的意義,有〝靈山佛都〞、〝天開佛國〞稱號。 我們歷經〝關關難過〞後,終於搭到纜車。下了車,要上金頂必須再爬一段〝天梯〞,登梯氣喘吁吁中,遇上凌晨摸黑走馬道的三人。一陣交談,當他們得知明明有水泥階梯可走,而馬幫卻故意陷他們於馬道險境,當然少不了狗血痛罵,娓娓哀訴他們不但沒看著日出,還一路跌跌撞撞全成了傷號的慘況。我在想呀,這些馬幫在佛教聖地幹這等勾當,報應遲早都得吞回去! 我咿呀咿呀登上白塔木梯,那塔上因風啪搭啪搭響的經幡聲,像撞鐘般透進心門,唉呀!忍不住,怎又是一番淚流滿面…慚愧!每次跟自己說定了,卻又因循苟且、積習難改…。就是這般,中午帶著鼻涕眼淚和著素麵懺悔了結。 金頂往下走或搭索道可以來到迦葉殿,這裡是昔日迦葉尊者的講經道場。迦葉殿內可以看到印度面孔、形銷骨立的迦葉尊者塑像,乃因尊者修苦行〝頭陀〞(頭陀(dhata)是古印度宗教修持中的一派,認為苦行有助於五欲的捨棄(一般稱苦行僧)。遵循修治身心,捨棄食、衣、住等貪欲,以去除塵垢煩惱)。在這裡,我看見中國除了藏廟外,真正的僧人(中國很多廟觀都是假僧道),殿內一位抬眼瞄了我們一下,繼續專心誦閱他的典籍;殿外一名站立陽光下的僧人,嘴裡嗡嗡細瑣唸著佛經;另外,剛巧,一位帶簑笠、負笈迎殿爬上的年輕僧人,面露笑容,以幾近聽不到聲量囁嚅著:「終於到了」,然後摘帽、卸下揹負、跨入殿內、仆身跪拜,而後至殿側靜心打坐。這幾幕看得我也莫名心歡,你說虔誠這種東西,就是容易讓人感動。 來到迦葉殿院落,除了頂禮尊者外,記得一定要至院週四處走走,你就不難發現當年尊者講道的舊址。面崖的蓮花座台群,雖多已新修,但是坐在上頭,閉起眼睛,彷彿就有那個緣份回到當年時空,座前尊者諄諄弘法,那位〝拈花微笑〞的禪宗第一祖… 咦~ 在此,大家來複習一下常用的拈花微笑、心心相印、衣缽傳人用語典故: 關於「拈花微笑」的典故,其實就是出自是釋迦牟尼佛與大弟子迦葉尊者的一段心印傳法。一次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上講法,有大梵天王獻金色波蘿花,請佛為眾生說法,佛默然不言。眾弟子都聚精會神,充滿了期待,希望能聽到甚麼無上妙法!這時,佛拿起花來轉了一下,遍示大眾,眾皆默然,大家都都搞不清楚佛到底什麼意思?整個會場氣氛莊嚴肅穆,只有迦葉尊者忍不住,破顏微笑(我想這個〝破〞應該類似〝噗哧一聲〞吧!),這下佛就看到迦葉了,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於是,迦葉尊者就成了與佛心心相印的禪宗初祖。 佛除了傳心法給迦葉,還將袈裟、食缽象徵性的信物,也一併交給了迦葉,我們常引用的〝衣缽真傳〞、〝衣缽傳人〞典故就是始出於此。於是,迦葉尊者成為印度禪宗的初祖,之後迦葉傳心印於阿難,遞代均以心心相印的方式傳法,故稱心印。傳到二十八代的達摩,在西元527AD南朝梁武帝時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禪宗的祖師。 雞足山因迦葉尊者,成了歷代朝佛的勝地。鼎盛時,有36庵,72寺,僧人高達5000多。自唐代以來高僧大德輩出,清末民初大家所熟知的虛雲老和尚,便曾在此重興雞足。另外,文人墨客如畫家吳道子、旅行家徐霞客、近代徐悲鴻、董其昌、孫中山、梁啟超…等亦留下大量詩畫記述。如此雞足山,怎能不為靈山聖境! 佛國聖境巡禮後,當然滿心富足。不過,畢竟是群吃不了苦的凡夫俗子,下山雖坐了索道纜車,還是得接著走上一個多小時下山路,或許是沒有〝天天吃阿鈣!〞所以〝我有發抖的膝蓋!〞,這種好似沒有盡頭的下山路,愈發令人腿軟到煞不了車,每每盼望快遇下一個轉彎,以提供撞牆機會!這箇中滋味,僅能拈嘴鬚苦笑,心印〝癱〞字道盡~~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