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15 10:37:01瀏覽2054|回應0|推薦10 | |
以前從沒想過,有一天會以校友的身分,在校刊上刊載自己的文章,更能回到學校與建築科的學弟妹們座談。畢竟無論是當年的求學時期,或者是今時今日的成就,我不頂尖也不出色。 過去幾年,儘管多次經過惇敘,卻甚少進來母校看看。與惇敘重新有了聯繫,要算是幾年前的華梵盃部落格大賽,不但遇到優秀的學弟妹們,也因為小媚老師的緣故,重新與惇敘有了聯繫。今年更是經由小媚老師與建築科張永翔主任的推薦與邀請重返惇敘。三十年來的人生體驗,都寫在底下這篇刊載於校刊的文章裡(電子版連結請點這裡)。 年輕的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希望快點長大,希望長大了可以改變一些事情。驀然回首,就這麼從惇敘畢業了將近三十年,連自己的孩子都已經脫離高中年代,反倒覺得時間的腳步突然間變得好快。 從民國71年9月進入惇敘到74年6月畢業,是惇敘改制為高工的第九屆。初入惇敘的印象,對我來說是一團混亂。家中剛遭逢變故,父親因為票據法吃上官司入獄,母親被迫到南部工作,弟弟搬去跟外婆住,我則進入惇敘接受軍事化的生活管理。當時的我曾經因為跟不上生活與學習的步調加上水土不服,很想離開惇敘重新開始。讓我留在惇敘唯一的動力,竟然是因為沒有家沒有後路,除了拼下去沒有其他選擇。 不過話說回來,也因為沒有其他選擇,對於惇敘的回憶就變得豐富而精采。在惇敘住校的前兩年,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超棒且不怕吃不飽的伙食、充實的課程與做不完的作業還有畫不完的圖、每週三次的晨跑、刺槍術九式全學、甚至還拿三O步槍利用後方交會法進行準星校正之外,救國團的活動以及地下社團的活動,應該是當時的惇敘人較為少有的經驗。 民國71年初冬,參加了救國團在金山青年活動中心舉辦的幹部研習營,跟某些學校的校刊社與文藝社交流,才發覺惇敘的校刊都是由學校統籌,不像當時有許多高中職的校刊,不但由校刊社或文藝社來主導,各校之間或交流或較勁的氣氛相當濃厚。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也覺得學校的校刊應該由學生來主導,一方面跟學校請願,另一方面我們自己成立一個地下社團,設法用自己的力量出自己的刊物,不管是刻鋼版、影印,成品再粗糙,總是先求有再求好,也藉此跟其他學校的相關社團持續交流。 我們給這社團起了個名字「血脈社」,希望我們的信念能血脈相傳,直到校刊社能夠正式成立為止。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的社刊一來沒有批評學校,二來也提供一些喜歡寫寫新詩、散文的同學一個抒發的管道。儘管學校知道這個社團,甚至還在晚自習時間抓到我正在偷偷刻鋼版,並沒有太多意見。 我們的努力有了成績,學校同意將「惇敘高工十週年」校刊交給我們。這是民國73年,我們高中二年級的暑假,必須要前往榮工處的工地進行14週的現場實習。當時的我在南投縣水里鄉的明湖電廠(現在稱為大觀電廠),在當年這是一個天高皇帝遠,長途電話還很貴,更是一個沒有BB-Call甚至是行動電話的年代,只好把主編的工作交給學弟。雖然不是自己正式接手主編有點遺憾,但是血脈相傳的意義大於一切。可惜的是這本校刊在一次搬家的過程中不慎遺失,不知道母校是否還有保存。 學校教導的專業領域課程很重要,進入職場之後,無論是考取相關證照,或者是工作領域的專業,都是以學校以及暑期工地實習的教育為基礎。血脈社的經歷以及當年參加校外活動擴展視野的經驗,都讓我在職場上,無論是與廠商的協調或者是與組織的精進都能快速切入問題核心。 從當年在惇敘的懵懂青澀,到現在為人父母且步入中年。歷經求學、結婚生子,投入工程測量領域超過25年。對惇敘的學弟妹們,我只有兩點經驗分享。 第一,我不刻意鼓勵衝撞體制,但面對體制不能膽怯與畏縮。體制的維繫與運作在人,只有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同時走出虛擬的網路世界,在真實的世界中接觸並擴展視野,才能把自己放在體制中最適當的位置,發揮影響力讓這個體制運作得更加完美。 第二,人生不該只有事業,更重要的是志業。追求事業最主要目的在於創造收入,無論當中還有哪些崇高的理由,創造收入是第一要件。然而追求志業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於追求心靈層次的滿足感。事業與志業兩者可以合而為一,也可以互不相關。最重要的是,人不能為了只追求志業而忽略自己的經濟需求,也不能為了五斗米折腰而失去生命的意義與心靈的喜樂。 祝福所有的學弟妹們,未來都能平安順心。 以下是一些影像記錄,也感謝校慶當天張永翔主任一直在我身邊做陪。 1.不算久違的景致,卻是久違了的校園。 2.比秉臻還小的學弟妹們。 3.當天與學弟妹們的分享。 4. 5. 6.惇敘樓樓梯間的鏡子,這也有好幾十年了。 7.室內設計系的模型展出。 8.多媒體科好像不見了。 9.新完成的校史館,就座落在年紀比我還大的惇敘樓。 10.校慶紀念書包。 11.惇敘高工第一屆的學長制服。 12.我剛進惇敘的時候是第四任的顧校長,顧校長為惇敘盡心盡力,卻因為積勞成疾在我高三那年過世。我的畢業證書的校長是張校長,不過接觸的時間太短,反倒是沒有什麼印象。 13.這本校刊對我們來說意義相當重大,是高工10年來,第一本由校內同學主編的校刊。 14. 15. 16.是學長也是老師的墨寶。 17.位在山裡的惇敘,是個生態相當豐富的地方,然也有各式各樣的蜂巢。 18. 19.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儘管天氣時晴時雨,大家擺起攤來還是相當熱鬧。 19. 20.接著到青石園走走。拍照的所在原本有座木造涼亭,是我們這一屆蓋的,也做為我們這一屆木工實習的作品。 21.涼亭年久失修已經拆除,現在則是做了一條小小的環狀木棧道。 22.青石園木棧道與孝章樓。 24.原本還想要往以前的寢室「春暉樓」以及以前的老餐廳等地方走走,糾察隊告知這裡沒有開放,此行也逛得差不多,玲玲剛出院不久,準備回家。 25.楚衛館裡面的音樂表演。 惇敘很早以前就被劃歸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儘管當年是先有學校才有國家公園,然而還是受限於國家法令無法擴建,直到我畢業當年,教學大樓還是那棟年紀比我大,只有兩層樓的惇敘樓,後方的教學大樓則尚未興建完成。 老實說,記憶中的校園印象已經逐漸模糊,所餘記憶多是斷簡殘編,只有感覺依然五味雜陳。但無論如何,我人生真正的啟蒙階段以及人生觀的建立多來自於此,看到學弟妹們總還是有一份特殊的親切感。 需仁.2014/10/15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