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作者觀點 8
2015/09/16 07:41:07瀏覽755|回應0|推薦21
Ⅵ 人性論說 (上〕



1 一般所謂的「人性」Humanity,即通俗攏統地稱作人的性情與情感,總括可包括個人的喜怒哀樂與愛恨情仇。若理性化地把人性加以探究陳述;約可歸納於情感体認上可傳遞性之同情心及可認知有一貫性的可依循之因果推衍,亦即通稱同理可證。進而出諸於文史哲文字上的指涉的人性則常涉及成為人應具有為善的正面和積極的種種品性,總之,除了普遍被認作的同情心與同理心而外,更籠統地涵蓋譬若:仁慈、善良、博愛、愛入如己…,且涵括普遍人及人類具備的正義、反極端及包容不排他的價值觀…等等。上述諸特性外,人性更強調的特質是對個體的人之尊重。人性是以人為本,亦即孟子說的以仁為本,二千年前,孟子己倡言,民為貴,君為輕。同理,西方人文思想更標榜:出於對個別人之尊重,無論國家功能機器還是社會資源面對「人」,皆不可凌駕於人。




2 幾乎是出現於同時期,東西方各自展開辨識與定義人性。西元前四,五世紀 時,墨子和荀子開始辯論人性的性善對抗性惡之各自的學說。約於同時期的古希臘蘇格拉底時代也已開始提出完整的人性觀念。

中國先秦的人性哲學發展到戰國時代,孟子綜合性善說成為歷代中國儒家哲學大成。小學課蒙的三字經開宗明義示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千百年來成了中原一脈傳承的人性普遍認知。




3 紀元前的希臘哲學和中土的二元論出發點及論据大相逕庭,希臘城邦時代的聖殿德爾菲神廟上刻了兩行字:一行是「認識你自己」;一行是: 「凡事勿過度」。兩行箴言昭示希臘哲學的真髓,是種世故的現實哲學,以人的現實存在狀態看待人性的問題;要求一個人面對生命,得以個人自己的能耐、面對現實的考驗、去進行表現及探索。


希臘哲學從蘇格拉底始將將哲學的主題從追問世界的本原進展為「認識自己」。蘇格拉底對人性關注強調美德即知識。柏拉圖則肯定精神,或稱之理念;理念是超越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而且決定物質世界的一切事物。因之柏拉圖的「理想國」的道德是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此四種德性的核心就是正義,是智慧、勇敢、節制三者和諧有序的結合。 社會也由此劃分為不同階層等級。換言之,所謂正義即是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的天性的職務。 社會各階層人分工協作、各守本分並恪守職責,才能使國家變為正義的國家。


柏拉圖所謂的正義,是國家和公民個人合一的正義觀。 他所的政治理念是賢人政治,即「哲學王」統治國家。國家統治須以人的善性為基礎,可是人性充滿著自私和貪婪的慾望,並不具有天賦的道德品質,國家得建立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哲學王必須用法律統治抑制人的惡性。


亞里士多德重新把人性定義為人自身,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從此基點起奠定西方哲學基礎。


中世紀基督教主宰全歐,希臘時期開放自由的思想受箝制。思想及文化全面側重於人之起源論,人性問題得從此論据出發,上帝造人為不可觸犯的絕對真理,因致成為中世紀人性觀的輪廓。


公元5世紀到15世紀,羅馬帝國衰亡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漫長的一千年,文化沈淪,社會停滯不前是為歐洲黑暗時期,要到十五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文明及文化才復甦蘇醒。文藝復興以及十七世紀思想啟蒙運動之後,近代理性的科學思維才逐漸建立堅實的地基。十九世紀中後期達爾文進化論出場, 使人類文明走出蒙昧的里程碑,確立理性思維和近代文明的發展的道路,使之現世代的科學與文化猶如百花綻放一路蓬勃驟興。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yumo&aid=3042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