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11 22:29:23瀏覽1060|回應3|推薦28 | |
吃,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但是,好吃或不好吃,該是很主觀的吧? 前兩天,一個同事大言不慚的說她自己:「五歲就會下廚房去幫忙了,怎麼不會做飯?」;可也當場就被一干同事圍剿:「會做不表示做得好吃,煮熟了就能吃啦!」 這些話語聽在我的耳裡,真想給她大笑三聲的。因為,做菜還真是需要一些天份的。 我的老爸是流亡學生,十幾歲就離家去外地上學。在民國三十八年局勢動盪不安時,回不了家,只好跟著學校去到上海,再遷來台灣的。在那個時候,老爸的同學是有來自三山五嶽、五湖四海的各地方;後來,他走過很多地方,也吃遍各地;說得一口好菜,做出來的菜卻只有老媽會捧場。 老媽是在五歲即由我舅公收養的“獨養女”。自小,她印象中的“煮飯”就是“淘米煮成飯”。老爸比老媽大上十歲,是走著”岳父路線”才追上老媽的;結婚的第二天早上卻傻了眼,新嫁娘是啥也不會呀!幸而老爸在光棍生涯中,早已習得一身武藝,只好從頭教起。 可是呢,我老媽就有本事把我老爸口中那活靈活現的味覺描述給變成具體的美味菜餚。再加上我們自小所住的日本宿舍中,那些老爸同事的太太們也都是來自各省份,每家的太太都有一手做菜的好工夫。所以,在左鄰右舍的交流中,老媽也學得一手各省名菜,還有南米北麵的各式點心,獨缺台灣口味。 因為媽媽是職業婦女,我是自小就開始在廚房打雜。小一和小二上半天課的時候,中飯或晚飯常是我先煮好飯和湯,也把菜揀好、洗好,等著媽媽趕回來炒菜。那時除了用煤球爐,也有用煤油爐;小小的個子,站在椅仔頭上面舞杓弄鼎的,現在想來,那真是危險,還好沒被燙到,也沒被毀容。我就是這樣地練就廚房的基本功。 師承老媽,我自然也是學得一手外省菜式。加上了強烈的好奇心和試驗心,常是有什麼料做什麼菜的隨興所致,“咖哩飯”做十次,可以做出十種不同的配料和口味來。所使用的炊具也不必限定於非得什麼樣式的,即使是用微波爐或是電鍋,也一樣可以。這樣不循章法的做菜,常是製造很多的驚喜出來,包人百吃不厭的。我的想法是:吃得歡喜、好吃又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註:原2006年4月15日刊載於本人在“無名”的網誌上。 關於我老媽的故事,寫在這篇"我家的慈禧皇太后"裡。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