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2/01 09:19:11瀏覽1469|回應0|推薦5 | |
在11月分享的書裡,有一本是所謂的大河小說類的,剛開始我對這個名詞也很陌生,到網路的搜尋引擎用[大河小說]找了一下,第一個看到的是[凱達格蘭學校-愛閱台灣]http://www.ketagalan.org.tw/08_3.php?id=13&bk_name=%A8%C8%B2%D3%A8%C8%AA%BA%A9t%A8%E0 裡面有提到: 如果以戰後在台灣出現的大河小說為基礎,則這類文體的重要特徵有如下三點。第一,大河小說本身不僅具備了濃厚的歷史意識,並且作品裏描繪的時間發展都橫跨了下同的歷史階段。第二,大河小說既包括了家族史的興亡,也牽涉到國族史的盛衰。第三,大河小說對於作品裏烘托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現實,往往具有同情與批判的精神。具體而言,它已不僅僅是文學作品,同時也蘊藏了作者的歷史敘述與歷史解釋。 另外在另一個網站[夢島寶庫]http://cdblog.twbbs.org/post/318/2038 這裡也提到: 大河小說"一詞,本叫Roman-Fleuve.Fleuve,原為法語,河流也。其意像河流浩蕩的Romance,就是Saga,以一家族故事,或以一族為中心所寫的長篇小說。重點在人物多,情節豐,主題深,篇幅長等特點。 小說評論家葉石濤對於"大河小說"曾提到以下的說法:["凡是夠得上稱為"大河小說"的長篇小說必須以整個人類的命運為其小說的觀點,就像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馬助夫兄弟》中企圖把唯物和唯心兩大哲學潮流熔於一爐,找出一條人類可行的道路。 從一些資料來看台灣有很多作者也默默的寫這一類的書,我比較少接觸. 在 [夢島寶庫]網站裡有介紹了好幾位的作品,像是吳濁流,鍾肇政,李喬,姚嘉文,林燿德,朱西寧.現在本土意識抬頭,為何不見這些人的作品成為主流?這是值得再觀察.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