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育責任你我他
2011/09/14 09:27:06瀏覽129|回應0|推薦5

時間過得真快,離職已經一年半多了,

當初因想休息同時兼顧自己孩子的功課

(因不喜歡課輔班的模式,也不希望孩子補習,

望孩子能將學習專注於學校老師的教學,

我告訴他們: 媽媽用少少的錢就相對於用多多的錢讓你補習一樣,

其實都是學習,就看孩子自己認不認真了。

孩子班上有一位同學,從一到六都在補習,

所以學校上課時無精打采、聊天或做自己的事,

我家孩子問他:你上課都沒專心聽講,不會怎麼辦呢?

他說:到補習班再學就好了啊!補習班都會教!

想想,家長是不是浪費錢讓他補習了呢?

其實,我認為學校教育就夠了,而孩子不會的部分,

自己應試著解決,他可以問老師、同學或家長。)

所以離去當時的幼教工作,

已從事幼教十五年的過程中,約每隔五、六年自己就會休息一陣子,

因為不想自己因在一個園所太久而產生"習慣"和"懶惰"的情形,

因而對於每日面對孩子的自己,缺少了一份最初的熱誠,

如此就枉費從事幼教的自己,同時更對不起被我教的孩子們了!

離職後,自己先預計放鬆半年,做自己想做的事,

接著從事英文家教的工作,至今已約一年了,

我覺得無論哪一種教學,孩子真的是我最大的快樂,

反而有時是家長的問題,讓我會不知所措,

長久以來,如何面對家長就是我一大罩門,

不過相對也是一種學習啦!

回歸正題

今天的國語日報上有一篇文章值得自我省思,

教育哲語--引發好奇心,善用提問鼓勵探索

近代教育學家陶行之說: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教學者切忌盲目且空洞的要求,

也勿陷入一味給予得窠臼,應視學習者需求,

讓他體認到學習的必要性,此時才是最佳教育時機。

學習者得主動一旦被啟發,就會像孔子一樣,

"入太廟,每事問"

"每事問"不是因孔子沒學問,

而是因為求知若渴,有強烈的學習動機。

首先,教師應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不應只是呆板的嚴格要求,

技巧引發孩子的"驚奇(wonder)、好奇(curiosity)、興趣(interest)。

所以老師應做好身教與言教,

言行表現為師者的高尚仁格、豐富學養,

學生因此產生崇拜進而模仿學習。

其次,教師應善於提出問題,

讓學生很快的進入內在探索歷程。

問題解答和內容說明可稍慢,

儘量讓學生有摸索歷程和成就感。

當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時,

要善用鼓勵,讓他產生更強的動能。

而資質普通者,也應讓他有再次練習的機會,

只要他認為自己的挑戰成功,

一樣會有成就感和後續學習的興味和動能。

最後才是教師的完整說明和講評。

常常中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歷程,

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挫折",和良好學及習慣建立的一種干擾。

                               ---------出自國語日報    100年9月14日

我想,這篇文章不只針對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

其實也是家長與孩子間的關係,

現今忙碌的家長應如何教育孩子,

也可從中思考出端倪的。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reneyin&aid=563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