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06 14:11:41瀏覽400|回應0|推薦0 | |
作者:張世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玩具與遊戲研究所 所長 (兼)造形設計系 系主任 全文刊於:「兔子不見了!-臺灣童趣工藝展」手冊 消逝的童年
現代兒童的生活沒有“童年”,自脫離嬰兒階段後,今日的新生代就與大人們在看一樣的電視節目、吃一樣的餐廳、逛一樣的商店和百貨公司、漫遊一樣的網際網路…。換句話說,與其上一代的“童年”相比較,處於電視出現以降的“後工業化時代”之現代兒童,就是缺少了一段屬於他們自己的童年生活,他們的童年生活也就是其上一代現今所過的成人生活。所以說:今日的新生代沒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童年”,也有人說:他們過的是“摧逼下早熟的童年”。
童心—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兒童
可是另有一件幸運的事是:或許經常被僵化與世故化的面具所掩蔽,每個人仍都永遠有一個兒童常駐其心中,這就是童心,也就是赤子之心,這也是每個人都有的基本素養。或許我們在長大成人後,就必須被期盼(或被制約、訓練)要在不同場合,戴上不同的面具,演出不同的角色,這時那位心中的兒童或許就會被暫時地壓抑、蒙蔽、掩蓋下去,但是當處在一個特殊或適當的時空情境之下,有時只是一張泛黃的童年照片,或一股小時聞過的氣味、或一段兒時聽過的旋律…,就會讓那心中的兒童浮現出來。
延伸閱讀:UEPLAY游藝館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