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發展未來三十年台灣經濟
2008/11/26 04:59:52瀏覽1025|回應0|推薦4

如何發展未來三十年台灣經濟

楊義煌     11.20.2008

 

過去三十年台灣的經濟 歷經快速發展 泡沫破裂 產業升級及外移 尤其過去十年 產業外移的發展 幾乎把台灣的經濟倒進一條崎嶇的小道 看不到未來 也沒辦法回到過去 很多人認為那是民進黨執政沒有和中國打交道的關係  我卻不認為和誰執政有太大關係  和中國打交道產業一樣外移 就像現在的經濟困境 也和國民黨執政沒有太大關係  那是世界性的經濟風暴 台灣一定無法幸免

 

產業外移是經濟發展中必經的一環  是產業升級的必須手段  美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歷史  產業外移一幕接一幕  從紡織業, 鋼鐵業, 汽車業 家電業, 到最近的電腦業 半導體業  台灣也承接了不少美國的外移產業 歷經數十年 這些產業 終究因競爭力不足又要外移出去 那是檔不住的 

 

產業外移的趨勢是由市場力量決定 不是政府的政策可以左右的 用政策或其他因素留下競爭力不足產業 只會讓這些產業 就地死亡 反而有害台灣的經濟發展 二十年前台灣的製帽大王 因愛台灣 硬是把公司留在台灣 如今下場十分令人不捨  二十年前台灣的籐椅大王 也因愛台灣  把公司留下來  如今下場完全一樣

 

很多人緬懷台灣在七零及八零年代快速發展 認為當時的蔣經國政府及李登輝政府財經團隊了不起 很公平的評估 他們的成績還算不錯  卻不是多了不起的世界紀錄 同時期的韓國 星加坡 還不是有一樣的成就  這二十年中國的財經團隊更超越了當時台灣 韓國 星加坡達成的所謂 經濟奇蹟  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從無到有

 

經濟發展到產業外移是從有到更好其難度 數倍於從無到有  一樣的中國超級財經團隊 這一次的騰籠換鳥政策 不也裁了一個大跟斗  這一次中國的騰籠換鳥還只是產業往內陸移而已  鳥還沒換到 從東莞到深郡 經濟災區不斷的擴大 不也一樣灰頭土臉  其實這次騰籠換鳥的失敗 和台灣產業外移 沒有接上新產業 有一樣的原因 

 

要能很好的安排產業外移 重點是政府的政策必須扶持下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 來替代外移的產業 或政府的政策扶持永遠不會外移的產業  尤其是倚靠外銷成長的台灣 經濟  台灣政府在過去二十年 明顯的成績不是很好 否則台灣就不會有過去十年 青黃不接的經濟困境 

 

新產業不是抓來種下就活  新產業須要不同的政策 人力 科技 制度 沒有改變政策 培養新人力 開發新科技 甚至社會制度配合  新產業活下來的概率太低  產業升級就不會成功  甚麼樣的新產業 適合未來三十年的台灣 台灣的經濟政策 已經數十年了 適合新產業嗎? 有足夠的新人力嗎?

 

依我的觀察和研究 科技及人文製造業 是台灣未來三十年 最適合的新產業  許多研究或政府部門 也都提出蠻好新產業名單 列出幾個行業供大家參考 

 

生化醫藥業

新能源研發製造業

新汽車研發製造業

電腦軟體業

機器人研發製造業

新材料研發製造業

娛樂 媒體 電影製造業

文化觀光產業

 

其實經濟部也提出很類似的新產業名單  可是問題是如何讓這些產業 能在台灣扎根 茁壯?  我認為台灣必須有一些政策來配合

 

產品相容 產品規格制度化

 

政府應出面整合產業產品規格 讓不同的公司 生產各別零組件 再由許多公司整合成產品 像現在的電腦一樣 有機殼公司 有主機板公司 有電源公司 最後由品牌公司組合成產品上市  像現在的電腦 是托IBM的福  IBM定下當時的最初產品規格 才能有今天龐大的台灣電腦產業  否則憑台灣當時的許多小電腦公司 決沒有機會 單獨完成生產各別零組件 再組合成產品上市 這樣的產業機制 如打群架 但是每一個參

架者 都知道自己要攻打那一個部位 打的不好 別人就補上繼續打 大家都有機會上場

經過一段時間 場上每一位 都饒勇善戰 也贏得應得的戰利品 連日本 韓國的大廠 NEC TOSHIBA SAMSUNG都紛紛棄甲投降

 

假若台灣新汽車產品規格制度化 作車殼 有作車殼工廠  作引擎的 有作引擎的工廠 只要買好所有的 統一規格零件 任何工廠都可以組裝新車 台灣新汽車產品不但便宜又好用 一定可以擊敗美日韓對手 機器人也可以用此法研發製造 再度為台灣打下另一個超級產業

 

以台灣目前產業狀況 和美國 日本 韓國 一對一的打法  台灣的公司 決對不是對手  台灣的公司要用打群架的方式對付美日韓的對手  政府應出資金 成立產品規格製訂單位 邀請該產業有關公司一同製訂產品規格 尤其在產業的萌芽期更為重要

 

台灣自由港化

 

台灣地小人綢 只有利用台灣絕佳的地理位置 才能以中國為腹地 面對美國 面對世界 自由港化是台灣再發展的唯一出路  政府少了進口稅 卻會造就很多新工作機會 從多出來的所得稅補回來 

 

馬政府一直把發展台灣成營運中心 金融中心 當成主要經濟政策 台灣不是自由港 我真不知道如何以中國為腹地 把台灣發展成營運中心 金融中心  未免太一廂情願了

 

蕭萬長副總統也在競選時提出這項政見 上任已過半年 還沒聽到有任何動靜

可能忘了 或可能不捨少了進口稅 但是今天不作 十年後一定後悔  說不一定那時已是民進黨執政 或不願前人種樹 後人收割  要是如此 馬政府就太小心眼了

 

稅制簡單合理化

 

台灣目前的稅制 基本上是抄襲美國的稅制 但美國是世界產品的消費者  台灣還是世界產品製造者 不適合用高所得稅制 特別是高營業所得稅  一旦是高營業所得稅就別指望跨國大公司會來台灣 設立營運中心  十五年前我參與一家世界第二大電腦公司挑選新亞洲總部  原來的亞洲總部設在香港 1997香港回歸大陸  總公司為了避免未知的政治變遷 想把亞洲總部遷移他地 東京 漢城 台北 星加坡 為候選城市  台北在地理位置  可用人才 社會友善 營運成本 方面都為第一名  可惜因營業所得稅太高 和不能和大陸往來兩項 硬生生把亞洲總部讓給星加坡 丟掉將近一千個非常高薪的工作機會

 

目前和大陸三通已達成  高營業所得稅 還是一項無法突破的問題

 

股票市場獲利免稅 是一件很芳唐的稅制 唯一的解釋是有錢人才玩股票 這一件很芳唐的稅制是為有錢人設的 因為政府高官 立法委員都是有錢人

 

我了解目前政府有修改稅制之議  希望高營業所得稅 會是改革的一項  股票市場獲利不再免稅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enyang&aid=2417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