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欣岩:中國城市的人情味何以淡薄?
2009/11/26 13:50:47瀏覽822|回應0|推薦2

23日,住建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在以“城市發展與綠色經濟”為主題的世博論壇上表示,“中國在城市化水準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交通問題、環境品質不盡人意、人際交流淡薄、人和自然關係疏遠等,特別是建築密度和容積率太高,不符合宜居的標準。”(中國新聞網1123報導)


 
看罷這則報導,讓人感慨萬千:先前有關機構發佈的“宜居城市”排行榜,著眼於城市自然環境、城市硬體的配套,鮮少有從城市生活的軟環境考慮的。隨著徐副司長的這個表態,讓更多的人明白:宜居城市概念中,軟體同樣不可或缺。人際交流淡薄、人和自然關係疏遠,是中國城市居民的共同軟肋。而其中,人際交流方面的淡漠,應該最為嚴重。這種狀況可以用“人情味”三個字來概括。


 
何謂人情味?百度百科給出了解釋:一方面指“源自人性之中最溫情的一面,是人與人之間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種給人以愛與關懷的奇妙感覺,是一種由內而外感染他人的個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溫暖人心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指人們互相關懷鼓勵。”如果說這還有些抽象,不妨來看一個故事。四年前,筆者與一位移民加拿大的朱教授同桌就餐。席間,問及加拿大和中國的區別,這位教授回答說,最大的區別可能就在於人情味的厚薄了。在他看來,他所居住的城市(多倫多)幾乎人人都是活雷鋒。他舉例說,車子在高速公路上拋錨,路過的司機會主動停下來幫你修車,幫你報警,彼此很少有戒備;在社區裏,一家遇到了麻煩,認識不認識的鄰居,會主動來幫忙。有次,他的車陷在社區裏,社區裏的人看到了,紛紛從家裏拿出工具,幫著把車推了出來……記得當時,我最感到納悶的是:為什麼多倫多的活雷鋒層出不窮,而我們這裏卻像大熊貓一樣稀缺?


 
是的,我們的城市,在硬體方面未必落後,起碼不會落後太多。自然環境保護方面,只要投資便有望幾年之後大為改觀。而因人情味淡薄造成的尷尬,未必能很快有較明顯的改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我國城市人情味的淡薄?答案五花八門:“當一國老百姓不用再為衣食住行醫而擔心時人情淡薄這一說法幾乎就不存在了。”“我不是不講人情,我是怕我當魚給釣去了,我真的怕怕。”“倉廩實而知禮節。”“在社會福利低下的社會裏,每個人都壞的情由可原。”“有保障的社會才會有人情。”“走進樓房,大門一關,樓上樓下,甚至對門,住的是誰,都不認識。這,就是現代文明嗎?”


 
不錯,這些解答各有一定道理,但未能觸及真正的問題。社會保障不健全,自我的安全保障尚未保證,如何去關注別人?問題在於,幾千年來歷史長河中,物質文明何時超過了今天,人情味的濃郁又豈何止一個時期?釣魚執法,不過是近年來個別職能部門施展的詭計,這種伎倆讓老百姓心有餘悸不假,但它斷不至於已經滲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說它是造成城市居民人情味淡薄的元兇,未必客觀。至於城市居民進家關門,老死不相往來,這也不是中國城市的特徵,更不是人情味稀薄的根源。


 
在我看來,是城市裏彌漫的官僚習氣沖淡了人情味。從幼稚園到大學,孩子們從小已經被灌輸了官階觀念,孩子們為當班幹部,可以動用不少社會力量。權力是享受的印鈔機,為權力可以出賣人格尊嚴,為利益可以欺騙親朋好友。權與利的新時代哲學,讓城市人戴著面具生活,彼此缺乏足夠的信任,是城市宜居與否的最大敵人。簡單、快樂地生活,被異化成惟利是圖,惟利是圖成為行走社會的通行證。這恐怕才是造成人情味淡薄的根源!可想而知,這樣的居民多了,我們的城市縱然再多氣派的高樓大廈,又如何宜居呢?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engblog&aid=353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