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段真實的曆史,還要從馬來西亞聯邦史開始。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即今天的沙巴)正式加入該國。只是文萊王國,因得天獨厚的石油利益便拒絕並入,並在菲律賓與印尼的支持下得以獨立。
分析這段曆史,需要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是時,美蘇稱霸在即,而馬來西亞合並,就是出于美國反華反蘇的戰略需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華包圍圈,既要防止東南亞華人輸進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國。同時,在美國策劃下組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類似北約性質。
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是渴望加入“大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因爲在他心裏有更美的政治構想需要實現。
遺憾的是,合並後不到兩年,新加坡被逐出聯邦。原因是: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引起首相東姑的極度不滿。接著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又指責聯邦政府正推行“種族沙文主義政策。
本來,東姑等馬來西亞高層一直認爲華人是他們國家的負擔,華人占居聯邦高達42%的人口後,使馬來西亞開始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所以,在即將全國大選的政治形式下,決定把新加坡正式踢出聯邦!
這個決議,對躊躇滿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雳,他在電視台的鏡頭前無奈地宣布獨立的那刻放聲大哭!……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街道上的馬來人已經憋得難受,開始放鞭炮慶祝同新加坡的脫離,股市翻番。
更不可思議的是,李光耀沒有放棄努力,居然還爭取議會支持投票,哭著鬧著要求馬來西亞聯邦收回決議!……
兩相比之,十分吊詭。我們都在疑問:獨立是件好事,李光耀爲何悲痛欲絕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冷靜地分析。
從新加坡的國土資源上來看,獨立後的新加坡,只是一個六百多平方公裏的小國,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個小紅點兒。簡單的算術就會知道,二十公裏乘以三十公裏,還沒有半個北京市區大!而且,新加坡沒有任何自然資源,連水都沒有!以後拿什麽生存?筆者料想,當年的李光耀一定是心裏茫然一片!
再者,彈丸之地,兵力虛空,進攻無力,防禦不足,國力如此薄弱,隨時有傾覆之可能。李光耀的心理傷痛,最大的可能是爲安全憂慮。
再再者,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曆來爲兵家必爭之地,鄰國羨慕它,大國觊觎它,美英日垂涎于此已非一日。李光耀從民衆福祉出發,不斷尋求馬來西亞庇護,乃人之常情。
再再再者,與馬來人分家了,以後他們間摩擦勢必也會加劇的,兩國能和平共存嗎?這些擔憂,也正如李光耀在《風雨獨立路》寫道:
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馬來亞只隔著柔佛海峽,由新柔長堤連接起來。兩地向來是由英國當作一個地區統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國的行政和商業中心。現在我們分了出來,一切都得靠自己。馬來西亞政府正准備教訓我們。他們可能不再讓我們扮演傳統的角色,繼續成爲他們出入口貨物以及爲他們提供種種服務的中心。所有新興國家都在推行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幹,直接同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主要買客和賣客打交道。在這樣的世界裏,新加坡沒有腹地,就連我們的飲用水也來自柔佛州,該怎麽生存下去?
李光耀還補充強調當年被驅逐的感覺:
那天,東姑是在副首相敦拉紮克提出一項議案一讀之後發言的,該項議案要求立即對1965年憲法與馬來西亞(新加坡修正)法案進行辯論。到下午一點半,二三讀辯論完畢,法案送交上議院。上議院的一讀從兩點半開始,到四點半三讀通過。最高元首當天就批准,完成了憲法所規定的程序。新加坡被正式逐出馬來西亞。
按照馬來穆斯林的風俗,丈夫可以宣布“塔拉克”(我休了你)三次,做妻子的卻無權這樣。這期間我們可以重歸于好,他可以娶回我。不過,在他講了三次“塔拉克”之後,就不能再娶我了。馬來西亞“休”了新加坡的時候,國會上下兩院三讀法案,等于宣布“塔拉克”三次!
李光耀的這種強烈地想返回馬來西亞的想法,在2007年舊事重提。當然,馬來西亞再次以時機尚未成熟,委婉予以拒絕。
不過,想一想馬來西亞的做法,還是值得稱道的。雖然他曆史上逼迫華人選民占絕大多數的新加坡脫離聯邦獨立,但終比那些對華人實行種族清洗的東南亞國家好多了,譬如印尼。再說回來,馬來人如果當時不這麽做的話,也很可能李光耀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資政了,那樣由主體華人主政的國家可能與現在的曆史大不同了(可惜,曆史不容假設)。
好在獨立後的新加坡華人,每當面對不利局面時,共同的生存危機意識都能夠把全體新加坡人團結起來。他們勤儉高效,廉潔奉公,最終打造出爲全球矚目的現代化國家。
寫至此,忽然想起在課堂上講課的時候,有學生問筆者的問題:新加坡既然與我們同文同宗同種,爲什麽不讓新加坡與中國建立親密關系,或直接並入中國領土?
這樣的想法,思索起來讓人淒涼。因爲國際關系的基本常識就純粹利益關系,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很多國人總有種模模糊糊的感覺,覺得全世界猶太人都向著猶太人,那全世界華人也該都向著華人。新加坡是華人爲主的國家,就應該並入版圖。
如果這樣的分析,朝鮮、越南早該回歸中國了。它們過去才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而新加坡與中國沒有淵源,它並不是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新加坡,她只是個世界上除兩岸四地以外,華人人口占大多數的唯一國家罷了。
也正因如此,雖然兩國人民有同祖同文的認同感,但新加坡與中國存在親華與反華的雙面性.
其親華性表現在人性方面.在筆者看來,單憑聯合早報就能看出,該報總是對中國內地的報道,以正面爲主。而且每天都登載著中國政治和經濟建設成就的消息,這一點,公平地說,比台灣做的好多了。
人性化的親華色彩,新加坡並不輸于世界上任何一地的華人。台灣的9。21大地震,中國大陸百年未遇的洪水災害,汶川5.12特大地震,新加坡人對母親國的感情與行動,都是感人肺腑的。
而其反華性,完全是出于其曆史上被英帝國殖民統治的西化心態.爲此,她政治上與台灣保持互動關系,可以疏遠大陸.新加坡早就聲稱,自己要當東南亞最後一個跟中國建交的國家,1990年建交後仍然跟台灣保持軍事合作關系。且,李光耀、吳作棟在各種場合的講話都喋喋不休提到中國的增長是世界最大的挑戰,將來亞洲的穩定取決于美國如何對待中國的崛起之類的話。
這些憂慮,也在李光耀的《風雨獨立路》所反映出:
新加坡是個小島,退潮時,面積只有214平方英裏。它是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心髒地帶,所以繁榮發展起來。隨著新馬分家,它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髒。
那時,讓李光耀特難過的是:眼下是一條不知去向何方的坎坷之路,因爲他們幾乎一無所有。北面是剛剛翻臉不認人,把人一腳給踹了的馬來西亞,南面是想把整個馬來西亞包括新加坡一起吞並的、充滿敵意的印尼。而當時的中國,被西方國家敵意封鎖,四顧茫茫,惟有痛哭!
沒辦法,除了與美國親近,別無選擇。
曆史就這麽特有戲劇性。以華人爲主體的新加坡在被馬來西亞遺棄後,爲國土安全計,要麽親美,要麽親華,要麽搞大國平衡外交,要麽與大國潛規則。
總之,哭著鬧著也要生存下去.現在,感覺挺好的,斯龍飛上天。
更多精彩内容:http://blog.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