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名爲《新英雄闖蕩上海灘不限戶籍個個精英》的文章引起了上海網友的不滿。這篇文章針對說上海話的上海人,發表了“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的評論。其實,作者的意思並不是說上海人“沒有文化”,而是說浦東的新上海人更多說普通話,和說上海方言的浦西人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方言的版圖裏,城市是一個個據點,各種不同的人在裏面交換自己的區域文化密碼;城市也是一個個舞台,人們在欣賞著方言的趣味和娛樂性。
近年來,地域方言借助影視娛樂載體在中國城鄉掀起了一股娛樂狂潮。最初是香港影視和流行歌曲的登錄造成了粵語熱,隨後是趙本山等人的小品使東北話流行全國。近年來大衆娛樂的興起,無厘頭的《武林外傳》、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等又將四川話和重慶話等地域方言推展至全國。但理性的人們不難發現,這些地區方言的流行並非主流文化意義上的方言侵入,乃是具有娛樂和調侃色彩的大衆調劑。因爲經過國家多年來普及普通話的努力,國家共同語的主流地位已在全民心中紮根,難以撼動。舉個例子,香港的粵語地位看上去是無可撼動的,別說港民大都滿口粵語,就是港府官員、影視媒體也都操有粵語甚至帶有粵語方言意味的文字。但盡管如此,影視娛樂等大衆文化載體除卻粵語外,還有一個並行不悖的普通話(或曰“國語”)版本或系統。隨著香港回歸進入第二個10年,港人學說普通話的熱潮也是此起彼伏。再如台灣,雖然“台獨”勢力基于政治操作突出強調閩南語,但國語依然在台占據主導地位。
有趣的倒是內地,伴隨著社會多元化,各地開始呈現出一種地域文化的保護意識,而方言作爲地域文化的載體被首先提上日程。如上海計劃在五六年內建立上海方言庫,對上海話開展保護性研究。如廣州網民“維尼仔”在網上發帖《北方方言占廣州報紙,大家找出後發上來,齊齊捍衛粵語尊嚴!》。甚至更有北京學者建議將老北京話“申遺”。其他各地也都開始對本地方言“敝帚自珍”起來。
如果從社會多元化和文化多樣性分析,各地保護本地方言並無不妥。但這要有一定限度,若將本地方言極端到超越普通話和歧視其他方言的程度,則是一種狹隘地域主義的偏見。尤其是各地城市,將方言保護納入政策設計更是不合時宜。因爲城市方言的保護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僞命題。
在中國城市的語言系統中,都擺脫不了三個圈次的形態。一個是官方意義上的普通話,是媒體、學校和官方交流的主體語言;一個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地方言,彌漫于市井街巷,是市民的日常用語,也反映了本地的曆史文化風貌;還有就是處于邊緣化的外來人口所帶來的其他方言和語言。在這三個圈次中,城市方言因爲有久遠的曆史文化支撐和占優勢的本地居民日常交流的托底,在各地城市比普通話的交流範圍更廣泛和更具社會性,而且城市方言的發展軌迹是和普通話雙向共存的方式存在的。因而,所謂保護城市方言其實是杞人憂天。
在當今中國打破城鄉邊際,全國各地尤其是發達城市吸納衆多新移民的情勢下。伴隨著信息時代語言文化的交融和合,各城市方言中融進了其他方言有生命力的詞彙是一件好事,不僅爲本地城市方言注入了鮮活的語義表達要素,也促成了不同方言居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和諧相處。如果北京維持方言自閉的純正“京片子”,就不合北京首善之地的文化氛圍;如果上海偏執自己的吳侬軟語,新移民就無法在此城市生存,上海也就不會成爲中國最開放的經濟重鎮。同理,若廣州市民排斥北方方言的進入,這個擁有最多外來人口的城市就失去了感召魅力,那是一種自我封閉的自戕。故對中國的城市而言,不切實際的保衛方言並不能阻止其他方言的融入,而開放式的擁抱和接納普通話和其他方言,也不會動搖本地方言的根基。只要一個城市有足夠的曆史傳承,有相當的文化積澱和本地市民一定的數量,代表該城市集體文化性格的方言就不會流失。縱覽中國各地城市,這樣的文化格局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會改變。妄言保護方言豈不是自尋煩惱。
當然,移民城市是個例外。如新疆的石河子是由內地援疆的軍墾人員肇建,由于沒有哪種方言能夠占據主導地位,因而是普通話的天下。還有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名片城市深圳,其人員構成來自五湖四海,包含了全國56個民族的語言和漢語的八大方言,還有英語、法語、日語等諸多語種。在這個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茁壯而起的年輕城市裏,普通話毫無爭議地成爲官方和市民的共同語言。深圳成爲一個沒有方言的城市並不意味著她文化性格的單調和行政主導下的標准化蒼白。相反,鵬城市井裏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單元交流中,不僅有原先紮根于當地的深圳客話、基圍話、粘米話等的袅袅鄉音,中華各族各地的語言和方言乃至各種外語依然有著各自的生存空間。但深圳能在粵語重鎮消弭掉方言的地域包圍和文化的侵漬,並非人爲原因,乃是這個城市開放和民主選擇的結果。深圳的經驗也表明,在人口流動的情勢下,自然選擇比人爲的方言保護要明智得多。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深圳處在廣州、香港和澳門之間,這種普通話占主體的語言環境並未使得深圳和這三個粵語城市隔膜起來,反而更加融洽和諧。這又是爲什麽呢?百歲老人、著名的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曾說:“‘大都會化’在中國正在前進,上海的方言照樣可以用,但方言要和普通話競爭是不可能的,在‘大都會’裏不可能通行本地的方言。” 可見,中國的“大都市化”使得方言無法和普通話抗衡。
可以預見,普通話作爲中國共同語的主體地位會不斷加強,各地城市方言也不會喪失。當我們在用普通話進行無障礙的交流時,也會對活躍于娛樂界的各種鮮活方言發出會心的微笑。
更多精彩内容:http://blog.ifeng.com/article/2149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