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09 11:21:13瀏覽440|回應0|推薦3 | |
【作者:陶短房】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的外交口徑是“支持巴勒斯坦正義事業,反對猶太複國主義侵略”,視巴解為夥伴,視前巴解領導人阿拉法特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並曾長期不承認以色列為獨立國家(儘管以色列在第一時間就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而軍方和研究機構則有所不同,總參某部和裝甲兵、空軍某些部門、院校自70年代末以來,一直將以色列國防軍作為學習和借鑒的正面楷模,而將巴勒斯坦和阿拉伯陣營當作汲取教訓的陪襯(對埃及評價要好一些),對巴解在約旦、黎巴嫩的“國中之國”頗有微辭,對其在黎巴嫩戰爭中以及“起義”中的軍事表現評價甚低。 出現這種貌似“不合拍”,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中國外交層面上和阿拉伯國家淵源深厚:被認為是“中國外交跨出周邊第一步”的萬隆會議前夕,周恩來總理所會見的第一位非周邊領導人,就是埃及總統納賽爾,當時周恩來破例親自在仰光國際機場迎接,並和納賽爾下榻緬甸總統府長談,1956年5月30日,埃及更成為首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非洲國家,為中國外交打開一片新天地,就在同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英、法、以攻入西奈半島和賽德港,共同的反帝、反殖目標把雙方的關係進一步拉近,鑒於埃及在前四次中東戰爭中的主導作用,中國在外交層面上長期親阿疏以勢在必然,且隨著冷戰對峙的加劇,以色列成為美國在中東的堡壘,意識形態層面也決定了中國外交別無選擇。 軍方和研究機構則相對“超脫”,無需過多顧及複雜的國際政治和外交取捨,而更多從“純技術”角度考慮問題,以色列在四面強敵的情況下越戰越強,很容易引起長期處在類似環境下的中國軍方共鳴,以色列先進的軍事技術、理論,豐富的實戰經驗,以及相對開放的交流態度,更形成對軍方和研究機構的強烈吸引力,加之在這一層面,中以的交流實際上早已有之、持續不斷,很容易形成一種傳統意識。 由於外交層面的態度是公開的,廣為宣傳的,而軍方和研究機構的成果因保密和其他原因,只在小範圍內傳播,所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中國給外界和國民的主體印象是親巴疏以,但後一種聲音通過報告文學、觀摩片等不同形式在社會上有所傳播,並也造成一些影響。 1990年,中國和以色列建交,不久冷戰告終,3年後巴以達成和平協議,巴勒斯坦問題一度看到和平的曙光,原本“不合拍”的兩個層面,也逐漸向支援和平協議的方向靠近;但好景不長,隨著拉賓的意外遇刺,巴以關係的重趨緊張,以及隨後阿拉法特被圍困、鬱悶去世,巴勒斯坦的分裂和巴以暴力衝突的重新激化,這種“不合拍”再次出現。 和此前不同的是,外界層面的主導口徑從“支持巴勒斯坦、反對猶太複國主義”改為“支持和平,反對暴力”,尤其反對針對平民的暴力,這一方面是因為中以已經建交,而阿拉伯陣營也早已四分五裂,另一方面,巴勒斯坦內部分裂成幾派,其中的哈馬斯派經常採用恐怖暴力行動襲擊以色列非軍事目標,在反恐成為國際共識、中國力爭做負責任國際大國的今天,在中國自身也受到恐怖主義威脅的現實面前,外交層面只能表達對巴勒斯坦民眾的同情,和對過度使用武力的遺憾。 而軍方和研究部門的聲音也出現了一些異樣:雖然對以色列軍事理論和實踐的正面評價仍是主流,但在“超限戰”、“殺手鐧”思想引導下,也出現了對諸如真主党、哈馬斯軍事活動的積極評價,猶以以軍對真主党不甚成功的攻擊後為甚。由於資訊的開放,原本限於小圈子的“挺以”(其實這個斷語並不確切)聲音開始登上大雅之堂,很多人驚呼“中國立場有變”,而往往忽視了一個事實,即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聲音不過是針對不同層面的反應,本身並不是對立關係,而且都是早已有之,“各說各話”,各自按照本層面的軌跡延續、發展、修正。 由於巴勒斯坦與中國相距遙遠,國人對這一熱點的資訊並不充足,長期以來多依靠媒體或正規傳播管道間接獲得資訊。在中以建交前,普通民眾同情巴勒斯坦的占絕對多數,這自然是因為當時公開傳媒的“一邊倒”,但“大院”和部分“消息靈通人士”則有相當強烈的“挺以”聲音,這往往是因為他們可以看到更多“內部資料”,並嘆服於以色列國防軍的“赫赫武功”之故。 近年來的情況則有所不同,由於資訊的發達,各種聲音都可以很方便地傳播,不論親以、親巴解還是親哈馬斯,都可以從浩如煙海的網路資訊中,尋得符合心意和需要的資料支援,因此在民間層面出現了“挺以”和“挺巴”旗鼓相當、誰也說服不了誰的局面。 事實上在民間層面,相當一部分人並非對巴以局勢很瞭解、很關注,而更多是通過對這一熱點問題的關注,宣洩自己的某種情緒和傾向。一些人把宗教等同於極端,再等同於暴力和恐怖主義,而另一些人把美國當作敵人,又把反以等同於反美,落實在巴以問題上,便形成針鋒相對的“兩極”,隨著加沙戰事的深入,將之類比為抗戰、越戰乃至二戰者,可謂比比皆是。 必須冷靜地看到,在民間層面,有關巴以的資訊僅僅解決了“量”的問題,在廣度、深度和專業性、可讀性方面,並無實質性進步,甚至由於發佈資訊門檻的降低,各種似是而非甚至根本不靠譜的假資訊也不脛而走,建立在這樣一種資訊基礎上,又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傾向的民間意見——不論“親哈馬斯”或“親以色列”,其YY程度之高、靠譜程度之低,也就不難想像了。 更多好文章:http://blog.ifeng.com/1403898.html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