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木桶理論:民進黨陷於「劣者決定」的危機
2006/08/30 11:12:20瀏覽1088|回應0|推薦4

【聯合報社論】
管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木桶理論」:一個拼裝的木桶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於最
長的木條,也不是取決於木條的平均長度,而是被最短的木條決定。民進黨目前
的狀況,完全符合木桶理論「劣者決定」的情境。

為了反制倒扁運動,幾名民進黨立委對施明德發動一連串無所不用其極的攻擊。
令人不忍卒睹的,不只是他們對付昔日同志之無情,而是其手段之卑劣,全然不
顧政黨的格調和價值,甚至到了「自毀」的地步。公布施明德獄中求饒信,是自
毀昔日民主運動的珍貴資產;慫恿其前妻出面公報私仇,是自毀執政黨的從政理
性和氣度,這些,分明都是「短木條」的思考。

這樣的行徑,一些綠營同志及支持者也覺得相當不妥;拖了一周,卻只見洪奇昌
等少數立委站出來表示異議,要求黨中央約束公職人員的反制行動。但這股反省
的聲音,又旋即遭到挺扁勢力的抨擊,指責他們的論調是「假清高」、「砲口對內」和「不合人性」。看來,「短木條」更盛氣凌人。

執政後,民進黨「長木條」對「短木條」的價值戰爭始終沒有停歇,且一直是
「短木條」勝出。公元兩千年底,施明德要求陳總統「交出行政院」遭圍剿而黯
然退黨,即是黨內民主信仰退縮的第一記警鐘。今年初,林義雄數度向總統建言
未遂而退黨,其實是重複施明德憂心的問題;他主張的總統不該直接約見閣員,
總\統幕僚、親屬不應打電話給閣員等建議,在在預告了總統府邸後來發生的貪
瀆醜聞。然而,當時黨內所有人卻對此保持沈默,視之為「個人事件」。

不僅如此,去年底選舉前,黨內青壯代企圖發動「新民進黨運動」,但隨即被指
為「世代鬥爭」便無疾而終;選舉也以大敗收場。今年三月,青壯代基於危機感
沈重再度呼籲召開「黨是會議」檢討黨的路線,結果再度受到壓抑,當時也併發
了林為洲的退黨。民進黨內改革反省的聲音,一次又一次被「短木條」所擊敗。

這些,都還是台開案爆發之前的事。五月趙建銘涉案之後,第一家庭陸續發生假
發票、總統密帳、珠寶案及阿卿嫂薪資等連串風波,民進黨中央卻依舊裝作若無
其事,繼續玩鞏固領導中心的把戲。作為黨主席,游錫?不僅帶領整個黨隨陳水
扁一起淪落,也放任同志以卑鄙手段對民主鬥士作人格謀殺;比起那些張牙舞爪
的馬前卒,這個主席的木條長度恐怕還更令人擔心。

在這波反施行動中,連一向扮演叫罵急先鋒的「三寶」都只能袖手旁觀,可以想
見其手段惡質到什麼地步。更反諷的是,這次出面要求格調、呼籲停止反制的,
竟是素以「好鬥」聞名的新潮流系;「好戰」的新系搖身變成「鴿派」,足見黨
的價值扭曲到什麼地步。新潮流一向是較有反省能力的派系,但上月民進黨全代
會卻針對性地通過解散派系,這不是「短木條」決定一切的又一證明嗎?

李文忠說,黨中央放任「打施」,「不但沒品格,且沒智慧」;林樹山則擔心,「打施」使中產階級覺得民進黨「很殘忍,又沒品」。憂心道德形象淪落,這
是「長木條」的懸念;但對民進黨的「短木條」來說,道德算什麼,他們只想獨
佔深綠代言人的地位。正是這種「只要我有水喝」的「短木條」思維,使得民進
黨的木桶容量愈來愈小,民意支持度愈來愈低。

「木桶理論」告訴我們:組織要避免「短木條效應」,就要避免「劣者決定」,
以免水從那裡漏掉。六年來,民進黨一再錯失反省良機,讓黨的價值流失,也讓
民心流失;現在,難道還找不到自己的停損點嗎?

百萬人民支持反貪倒扁,是希望阻止台灣這一口「大木桶」的能量從失德總統這
個「短木條」的缺口流失,這是人民的自力救濟。而當民進黨的形象敗毀至此,
也該自行補一補它的破木桶了!

【2006/08/29 聯合報】

-------------------延伸閱讀---------------------
       
        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中國營銷理論在繼承國外先進營銷經驗和通過自我摸索,積累了一大批市場營銷的新理論,其中,一個幾乎所有營銷人都耳熟能詳的理論,就是木桶理論。 
 
  其實,就木桶理論在中國,特別是在管理領域,也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其內涵已經 超過當時最原始的定義了。 
 
  木桶理論的最初含義是指:木桶的儲水量取決於最短板的長度。 
 
  營銷學上剛引進的木桶理論的含義,就是指:木桶的最高儲水量取決於木桶最短板的長度。它是設置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水就是企業的競爭能力。能儲多少水,代表的就是有多少競爭能力。而不管這水是怎么來的、如何保持儲存、如何使用……等等。 
 
  這個理論最初在策劃咨詢界、廣告界非常流行,用於與企業的項目洽談上提出,多少讓企業感覺新奇,以此拉個業務倒是挺管用。 
 
  後來,由於市場的競爭加劇,木桶理論越來越顯得其深度上的蒼白,許多企業開始真正理解並思考該理論的實際作用,而不是挂在咨詢公司嘴上漂亮的口號。於是木桶理論也經過了眾多的補充和演變,其內涵也越來越豐滿了。 
 
  演變一:一個木桶的儲水量,還取決於木桶的直徑大小。 
 
  每個企業都是不同的一個木桶,因此,木桶的大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直徑大的木桶,其儲水量自然要大於其它木桶。也就是說,一個企業在進入市場之初,他的起步也是不完全一樣的,有的基礎扎實,有的基礎局促,有的資源面廣,有的資源面窄,這都對企業的最初的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 
 
  演變二:在每塊木板都相同的情況下,木桶的儲水量還取決於木桶的形狀。 
 
  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在周長相同的條件下,圓形的面積大於方形的面積。因此圓形木桶是所有形狀的木桶中儲水量最大的,它強調組織結構的運作協調性和向心力,圍繞一個圓心,形成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圓。 
 
  因此,從做企業來說,企業的每一塊資源都要圍繞一個核心,每一個部門都要圍繞這個核心目標而用力,作為總經理來說,偏頗任何一個部門都會對木桶的最後儲水量帶來影響。 
 
  有一句話說得好,結構決定力量,結構也決定著木桶儲水量。 
 
  演變三:木桶的最終儲水量,還取決於木桶的使用狀態和相互配合。 
 
  每個木桶總會有最短的一塊板,最初的木桶理論告訴我們,木桶的儲水量取決於最短板的高度。不過,在特定的使用狀態下,通過相互配合,可增加一定的儲水量,如有意識地把木桶向長板方向傾斜,其儲水量就比正立時的木桶多得多;或為了暫時的提升儲水量,可以將長板截下補到短板處,從而提高儲水量。 
 
  木桶的長久儲水量,還取決於木桶各木板的配合緊密性,配合要有啣接,沒有空隙,每一塊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順序,不能出錯。如果每塊木板間的配合不好,出現縫隙,最終只能導致漏水。 
 
  一個團隊,如果沒有良好的配合意識,不能做好互相的補位和啣接,最終儲水量也不能提高。單個的木板再長也沒用,這樣的木板組合只能說是一堆木板,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木桶、一個團隊。 
 
  如果把木桶比作企業競爭力的支持元素,那么儲多少水就是企業的真正競爭力,但是,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靜止的並且是理想的一種假設為前提:即所有木桶都是放在同等的取水狀態,比如是下雨的天氣,所有木桶都在接收落下來的雨水,並且不管接住的雨水用於何處、如何使用等等。 
 
  因此,這樣一種學術平臺,本身就是缺少實踐的土壤。 
 
  其實,儲水本身是一個動態過程,做企業、做品牌,也並不僅僅是一個儲水的過程,不是儲水越多越好。其實最重要的還在於如何更有效率地儲水和如何使用所儲之水。 
 
  木桶理論的動態演變: 
 
  首先,在儲水前要清楚這樣一個疑問,是先有水還是先有桶?先有大木桶還是先有小木桶?按照木桶理論,必然是先有木桶,再有水,然後不斷調整,從小木桶到大木桶,從短木桶到長木桶,沒有哪只木桶一開始就非常大非常深的。然而在實踐上,也許是先有水再有木桶,或者是先有不成形的木桶,甚至只有幾塊木板,而不是桶,然後通過這幾塊緊缺的壟斷的木板資源,賺到第一桶金,然後才做出第一個木桶。 
 
  其次,儲水量的多少是動態的,目標設定儲多少水,決定於做多少長的木板,而不是越多越好。多了是浪費投資,少了是不求進取。 
 
  儲水量的多少,有時並不是企業競爭的全部,市場競爭並不是所有木板都超過對手,有時為了競爭需要還故意賣個破碇給對手,而以自己的集中優勢攻別人的相對弱勢取得勝利。就如田忌賽馬。當敵眾我寡時,就需要集中一點予以擊破。這就是相對競爭優勢。 
 
  木桶理論中水的使用演變: 
 
  所有的儲水過程,還在於都是為了讓水得到最大的使用價值,是可資使用的水。 
 
  一個木桶,首先它至少要有兩塊最牢固的木板裝成提柄,以能輕松提取。這兩塊長板必須能負荷起整個木桶的重量。這就是板塊的明星效應:光光這木桶的板都一樣長,只是說明你有這個儲水潛力,如何發揮潛力及把它運用出來,必須要有一定的借力,運用提或拉的動作操作起來。 
 
  君不見,無論中外的影視明星走到哪,鎂光燈就會閃到哪;這就是明星效應,中國難得有幾個好的影星,卻有幾百上千的媒體記者走到哪跟到哪。因此,明星的效應,就是制高點的效應,它具有以點帶面的導向作用。 
 
  從木桶本身來說,一個木桶至少要有兩塊木板比其它木板更長更牢固,才可以在上面裝上借力的提柄,在裝提柄位置的木塊要特別經得起提拉,所謂提綱挈領就是此意。作為企業,必須要培養核心競爭優勢,以這一二點核心優勢能夠統領整個公司的發展。否則只是作為一個光溜溜的木桶,實在困難將它提起。 
 
  同樣,一只太深的木桶,卻裝著太淺的水,這必將將影響木桶的使用效率。這同樣也不是一個企業追求的最終目標。 
 
  最後,我們認為,世界上沒有所有木板都一樣長的完美木桶。這樣的木桶,只有存在於理論當中,做企業,不僅僅是做一只木桶這么簡單,要不然,所有的木工都可以成為優秀的企業家了。

作者/轉載者: 陳敬文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daanita&aid=42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