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不會訂譜的王季烈《螾廬曲談》論崑曲譜曲之荒唐(7)──《論譜曲》第三章〈論四聲陰陽與腔格之關係〉糾謬(南曲中1)
崑曲南曲的所謂腔格,必須的前提是:以固定唱腔曲牌的平聲字做為基準,來討論崑曲南曲的七聲腔格才是正理。因為,崑曲的調腔,是一如吳梅所指出的,在『本牌的腔格』,隨着『聲既不同,工尺自異』的。而崑曲南曲的腔格的基準,全必須先確定該曲牌上該句的該字上,正處於固定唱腔上的哪一音上,如果是平聲字,那是崑曲調腔的基準,依此基準進行調腔。一如,明代第一位正式發表了陰陽七聲調腔方法的沈寵綏,在其於萬曆年間寫成的《度曲須知》的〈四聲批窾〉內有一段話,把陰陽七聲調腔法說個通透:
『昔詞隱先生曰:凡曲去聲當高唱,上聲當低唱,平入聲又當酌其高低,不可令混。其說良然。然去聲高唱,此在翠字、再字、世字等類,其聲屬陰者,則可耳;
若去聲陽字,如被字、淚字、動字等類,初出不嫌稍平,轉腔乃始高唱,則平出去收,字方圓穩;不然,出口便高揭,將被涉貝音,動涉凍音,陽去幾訛陰去矣。
上聲固宜低出,第前文間遇揭字高腔,及緊板時曲情促急,勢有拘礙,不能過低,則初出稍高,轉腔低唱,而平出上收,亦肖上聲字面。古人謂去有送音,上有頓音。送音者出口即高唱,其音直送不反也;而頓音,則所落低腔,欲其短,不欲其長,與丟腔相仿,一出即頓住。夫上聲不皆頓音,而音之頓者,誠警俏也。
又先賢沈伯時有曰:按譜填詞,上去不宜相替,而入固可以代平,則以上去高低迥異,而入聲長吟,便肖平聲,讀則有入,唱則非入。如一字六字,讀之入聲也,唱之稍長,一即為衣,六即為羅矣。故入聲為仄,反可代平……
又陰平字面,必須直唱,若字端低出而轉聲唱高,便肖陽平字面。
陽平出口,雖由低轉高字面乃肖……』。
後世的談崑曲南曲的七聲陰陽與腔格之關係,實應以沈寵綏之論為定論。
(一)陰去聲字與陽去聲字
吾人約略把此段文言文,依內容以白話說明。沈寵綏指出,以往沈璟說,去聲字應『高唱』,即,沈璟尚未分出陰去及陽去,去聲字一味唱如後世的陰去聲的高唱,所謂高唱(『高揭』),實即高於陰平聲腔格的基準音而向上方跳進(『高揭』)之義。但是沈寵綏分出陰去及陽去,所以指出,像『去聲陽字,如被字、淚字、動字等類,初出不嫌稍平,轉腔乃始向高唱,則平出去收,字方圓穩』,意思是指陽去聲字是『平出去收』,指出腔出自陰平聲腔格的腔,再轉成陰去聲的高唱,即,從陰平聲腔出腔後,向上跳進。按,一如吾人前所述,凡是仄聲字在腔格譜上以『─』表示,它的腔格,以前或後方的平聲字的腔格為腔格。而去聲字,即仄聲字的一種,故腔格譜上此處以『─』表示。它的訂正確陰去或陽去聲腔,看前後平聲字的腔格如何而定,必須最終高於此『─』被判定的陰平聲腔格位置的上方。即,沈寵綏所說的陽去聲字『平出去收』的『平』,此『平』從何而來,因為此處仄聲字不是平聲字啊,一如吾人前釋,原來此仄聲字處的所謂『平』,指前或後方的平聲腔腔格的工尺,必須從判定的『平』聲的工尺『出』腔,而收於『高揭』後的『去』。而陰去,無『平出』的工夫,直接從判定的平聲腔腔格的工尺上跳。所以,如果以《牡丹亭‧遊園》的【皂羅袍】一曲來舉例。如第二句『似這般(都)付與』之『都』為襯字,現在不討論而外,此句為五字句,依文字格律譜,應『仄平平平仄』,但湯顯祖填詞成了『仄仄平仄仄』,五字裡第二字應平填仄,第四字應仄填平,如果依固定唱腔,第二字及第四字對明代人唱來,就不合其流行歌曲【皂羅袍】第二句的唱腔,此二字『拗嗓』了。只是我們後人,對於明朝流行歌曲【皂羅袍】毫無所知,於是讚賞唱腔美極了,聽在明代當時平民百姓耳中,極不中聽透了,因此,今天後生的我們以為的美,正是明代百姓耳中的醜腔。感受似此句的第二及第三與第四字的唱腔唱錯了。但拗嗓的腔,雖不合明代該曲牌唱腔的應唱的平仄,不中聽,但是依崑曲之律,可依陰陽七聲調腔,而依前述的第二句的格,依格為『─,1, 1, 1, ─』,吾人前也指出,此第二句第一及第五字的仄聲字,依前或後方的平聲字的腔格,此字的腔格應皆為1,即,此句五字的腔格成為『1,1,1,1,1』。現在雖然湯顯祖的填詞陰陽七聲不分亂填,但因為此五字腔格為『1,1,1,1,1』,依沈寵綏的所說的崑曲譜曲調腔法,則第一字腔格(陰平聲字位)為1,即所謂的『平出去收』(『初出不嫌稍平,轉腔乃始高唱』)的『平』聲此一基準腔所在處。湯顯祖的填『似』正是陽去聲字,於是應調腔成『平出去收』,所以我們現今唱『似這般都付與』的『似』為何唱15呢,因為1即為此句第一字的『陰平聲腔』所在處,即,吾人於崑曲樂理裡訂名為『基腔』的陰平聲字位的腔之所在。自此一『平』的1『出』,『轉腔』(轉而始衝向上)而『收』於上跳(『高揭』)至去聲的5,5高於1,乃所謂『高唱』,即高於基腔(『平』)之腔。
第二字『這』依律,應填平聲字,沒想到湯顯祖亂填成陰去聲字,此字位平聲字(皆指陰平聲字為『平』之正義)腔格為1(即,基腔為1),所以陰去聲字『這』於今之《牡丹亭‧遊園》裡,則訂於1的上方的3,即沈璟所說的『高唱』。其實像是『似這』如果訂成13, 2也是合律的,能知律,則從心所欲無不合於規矩方圓,斯之謂。調腔也不是處處都是死死的,非在所有實務上都必調成哪些腔才一定合律,由上例即可見可變通調出的腔的一例。
以上舉了陽去聲字的『似』及陰去聲字『這』如何調腔,做為調腔的實例舉隅。以印證沈璟及沈寵綏的調腔說法是如何實際在運用的。
而王季烈講陰去乃『其腔格為自高而低』,而陽去乃『往往第一腔從低起,至第二腔忽揭高』,但何謂『高』,何謂『低』,王季烈因為不明格律,所以指不出來,因為,王季烈不知『高』、『低』是如沈寵綏所示的,如陽去聲字是『平出去收』,王季烈却誤為『從低起』,『低』是何義,王季烈因不明格律,所以根本也看不懂沈寵綏的『平出去收』四字的真義。不知不應是無法定義的『低』而是『平』(陰平聲腔格位置),即該字位的平聲字的腔格,一如沈寵綏及吾人前面以實例所釋明的,也因為如此,王季烈所謂的『高』及『低』,因不曉崑曲是在固定唱腔上調腔,且以陰平聲腔格為控制基準在調腔,於是也就是從王季烈起,把絕對的比照陰平聲的『高』、『低』,變成了在論學時,去蒙蔽了不合的,只挑恰合的,以曲解成所謂依字聲行腔的前後腔關係,把陰陽四聲與腔格化為前後腔的前進法的原因所在。
而且,尤其胡謅的是,他認錯了陰去聲的腔格是『自高而低』,而不是如沈璟及沈寵綏所指出的『高唱』或『平出去收』,即是以『平』(基腔)為基準而上跳(陰去聲)及平出而上跳(陽去聲),反而於陰去聲釋腔格時,把從『去』聲完成腔格的『高唱』之音,向下做連結音時,即把裝飾行進腔誤為腔格。陰去聲的腔格,說錯了,而把『副』在腔格後方的連接用的裝飾行進腔當成了陰去聲的腔格,主副顛倒講,觀念極度錯謬,定義莫明其妙,可以看出,這麼重要的腔格觀念都弄成主客異位,此人乃係崑曲聲腔格律程度實極差却企圖邀譽以致於心得習作的水平不夠還急就成章出版。(劉有恒,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