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學術界的中國音樂調式大誤判
2014/01/02 07:13:05瀏覽398|回應0|推薦0
談學術界的中國音樂調式大誤判

不管當今中國音樂學界或戲曲學界(含昆曲學界)對於調式的觀念,往往是受到西方音樂的大小調及古希臘及中古教會調式音樂的影響,把其套用在中國傳統樂學上,於是在中國傳統樂學的闡述上,就往往無法正確詮釋,及無形中使中國傳統樂學的理論蒙塵。

吾人可舉一例來看。對於從明代以來,燕樂二十八調之亡,而工尺七調之興,就往往因為沒有廣察史料,所以以為燕樂二十八調一直存在在昆曲南北曲或明代以來的民間俗樂裡,於是對於昆曲的宮調就闡述成與史實不合,亦無法正確判明昆曲的各宮調裡的所謂的調式。其實,於明代以來,中國各種俗樂民樂音樂的樂曲的調式,亦往往發生普遍地判別錯誤,影響所及,就呈現了受西方音樂影響,生吞活剝而致消化不良而致舛實走調的病態現象了。

如果以近取譬,拿調式而言,不少研究者,如果,看到不論昆曲也好,或明代以來俗樂民樂裡多使用如西方音階的1, 2, 3, 4, 5, ,6 , 7的音階,於是看其結音,如果:
收結於1,就謂為宮調曲,
收結於2,就謂為商調曲,
收結於3,就謂為角調曲,
收結於4,就謂為清角調曲,
收結於5,就謂為徵調曲,
收結於6,就謂為羽調曲,
收結於7,就謂為變宮調曲,等等。


這些論著,遍及於中國音樂學界、戲曲學界、昆曲學界的各種著作及論述上,不堪備舉。但可惜的是,都錯了。

所謂西方的這種大調音階,即,以1, 2, 3, 4, 5, ,6 , 7構成者,在中國學界誤打正著(其詳請見《天祿閣曲談》),叫做下征音階,如其名,此音階是以宮音下方的征音為音階的第一音所構成的一列音階,其音階實際組成是:

(下方)征、(下方)羽、(下方)變宮、宮、商、角、變征

因為以下方征音為首,故謂之為『下征』調。其樂律上的屬性即,此1實為征音,故如果對於興旺及主流形成於明代以來,中國民俗主流上多所使用的所謂的1, 2, 3, 4, 5, ,6 , 7的音階,如果一定要談調式,則,豈不實應為:

收結于1,應謂為徵調曲,
收結于2,應謂為羽調曲,
收結于3,應謂為變宮調曲,
收結於4,就謂為宮調曲,
收結于5,應謂為商調曲,
收結于6,應謂為角調曲,
收結于7,應謂為變徵調曲,等等。

但在明代以來的工尺七調的時代,俗樂音階的1, 2, 3, 4, 5, ,6 , 7,其實因為燕樂二十八調的破壞,在燕樂二十八調和工尺七調之間,其實並沒有對應關係,雖然明代以來,不少學者,想要找對應關係,但都各唱各的調,沒有定論。其理由勢必如此的原因,是,其實,燕樂二十八調因為有均有調,形成嚴密的經緯脈絡,所以如數理的x-y軸,以x軸作為調(調式),以y做為均(韻),但一旦燕樂二十八調的均調製被破壞,『均』被工尺七調取代之,則x-y的交鏈關係即告瓦解,均自為均,於是調式實即滅亡。於是,我們可以在昆曲的南北曲裡,發現到一種遺存物,那就是『移調式』,北曲存在於部份宮調的部份曲牌裡,南曲存在于一些集曲的曲牌裡。何謂『移調式』,即,在工尺七調的均調體系破壞下,於是均自為均,成為工尺七調,而調式即出現游離現象。

如,一段旋律,原為1, 2, 3, 3, 2, 1,以小工調唱奏,但被記譜成:
2, 3, 4, 4, 3, 2,此時,不可以謂『移調』,因若移調,則應唱奏成:
2, 3, 升4,升4,3, 2,故此實為『移調式』了,此即以,調式上,它是被從以1為結音的徵調式,移往以2為結音的羽調式去了。如果此旋律是使用中國傳統近代以來普遍用的俗樂音階的1, 2, 3, 4, 5, ,6 , 7,一如吾人前所述,以1為結音應為徵調式,以2為結音應為,羽調式,即,由俗樂音階的徵調式移往羽調式,而不是由小工調移往尺調唱奏。

這種調式漂移現象,實即燕樂二十八調消亡,而轉而由工尺七調之下,『調』因『均』的不存在,而有漂移現象的一個實例。故其實,工尺七調之下是無『調式』的,至多,只能言:
收結於1(上),應謂為上調曲,
收結於2(尺),應謂為尺調曲,
收結於3(工),應謂為工調曲,
收結於4(凡),就謂為凡調曲,
收結於5(六),應謂為六調曲,
收結於6(五),應謂為五調曲,
收結於7(乙),應謂為乙調曲,等等。
(按,此非指工尺七調的上字調,尺字調,小工調,凡字調,六字調,五字調,乙字調)

(劉有恆‧取材自《天祿閣曲談》)
( 興趣嗜好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uhuuhang&aid=1030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