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定,境才能安;心安,人生才能自在
2023/07/09 23:22:21瀏覽50|回應0|推薦1

以下為三為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替別人著想,並不吃虧。正確的價值觀是「不思善,不思惡」,隨緣自在。

 

每個人的內心思想不同,在價值觀上的體現也就不同,所選擇的路當然就不同。

 

記得七歲時母親就走了,父親需兼母職,一邊賺錢,一邊照顧我和弟弟,平常也會給我們零用錢花。

 

有一次,父親問我們零用錢怎麼花?

 

我說:「要把錢存起來,買漂亮的衣服、買很多東西。」

 

父親就幫我用竹子做存錢筒,把錢存起來。

 

弟弟說:「要去買糖果、吃的東西吃。」

 

父親問:「那你現在不存錢,以後沒錢花怎麼辦?」

 

弟弟說:「沒關係。」

 

這句沒關係,影響到日後的成敗,差點身敗名裂。一個人的思想觀念最難轉變,很多時候,不是沒有好的機會,而是沒有好的觀念。

 

我們家雖然不是很有錢,但有乾淨得體的衣服穿、有房子住、有飯吃,日子過得平淡安逸,這樣已經很幸福了。

 

如果遇到與他人的觀念不同怎麼辦?那就一切隨緣,不為難自己,也不勉強他人。不爭自然平安,無欲當然清閒;心寬可享安樂,淡化一切煩惱。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亂一切亂,心安一切安

一切唯心造,直心自解脫。

 

佛陀也教導我們,如果遇到為了利益、仗著權勢待人處事的人時,要用「慈悲、包容、感恩」的心態去面對他們。

 

人生就是不斷地遇到問題,不斷地克服困難的過程,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修行,從「心」開始,改變,也是從「心」開始。感恩佛菩薩。

 

分享二

 

記得小時候跟媽媽去買東西,她很愛殺價,當時覺得媽媽好厲害,連買菜都可以拗到ㄧ些蔥!自己長大後也跟著學,但無奈臉皮太薄,一、二千元的東西能殺到一百元就要偷笑了,怎樣都不像媽媽一樣討價還價。移居到美國後,美國的公司行號有很友善的購物退貨服務,只要不滿意的貨品都可以不問原因退換。我公公是個完美主義的退貨大王,買了東西十之八九會不滿意退回去,有次我看到他買了一袋柳橙,吃幾個沒味道拿回去退錢,也看過他用了兩年的一組鍋具覺得不好用,也打電話給原廠寄回退換,常常覺得公公行為太誇張。

 

我雖然覺得媽媽和公公行為誇張,但我也是有樣學樣。前陣子買了一家超市的幾樣生鮮食品,到第二家店後發現同樣的商品便宜了一半,第一家超市的東西賣比較貴,我和先生很不高興地趕緊折回去退貨。後來我有反省,我們將生鮮食品退貨後,商家是不是就不能再賣了,我開始後悔去退貨這件事。

 

回想多年前看到一篇報紙的讀者來函,有位阿嬤投稿,寫到她疼愛的一個孫子,高學歷有著美好的前程卻選擇出家,讓她不解和心疼。有天孫子跟她去超市買東西,她在水果攤上翻翻撿撿挑水果時,她的孫子卻勸阻了她,解釋如果她挑了好的水果,剩下的水果就賣不出去了。她聽了孫子的話後對他出家的想法有所改變,這個故事種下了我心中的菩提種子。

 

阿伯說:「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自己要有智慧去判斷,莫人云亦云,要自己去學習判斷是非對錯,才不至於跟著沉淪。」六祖大師:「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自己學佛修行之後更要時時警惕,變三毒為戒定慧,不要人云亦云、讓習性牽著自己走。

 

分享三

 

一天清晨早起盥洗準備誦經前,腦中已開始唸著:「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咀嚼這句話良久,惠明大師當日如果沒頓悟,他可能因此而鑄下大錯,而不是成為惠能大師發揚佛教的助力。善惡的意念在當下所造成的行為竟會影響後來的人生,這是我學佛前始料未及的。這些年我經歷了家人分遺產的風波,「不思善,不思惡」這句話總在我心中響起,提醒我在此事中處處要「善護念」。

 

阿伯說:「修行需修『二邊三際斷』,斷兩邊就是不思善、不思惡,把握在中庸;斷三際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要去想。」

 

聖嚴法師說:「如果常常有善、有惡、有好、有壞,心中始終被這觀念所混淆,就會愚癡而沒有智慧,唯有不思善、不思惡,才能明心見性。」

 

如果我執著於遺產爭奪,事情就會變得更複雜、更難解決。每半個月一次的修行社團心得分享,學習對這些家庭紛爭一次一次的放下,心情也慢慢趨於平靜。

 

精舍部落格有一篇文章:〈狀元地〉,我拿給先生閱讀,希望能幫助他對輪迴轉世、人與人之間的因果關係有所了解。大伯對婆婆的過度反應是有其因緣,我勸先生要放下對大伯的嗔恨心,做好我們該做的本份、善盡人子的責任。阿伯說:「人要單純一點,要修清淨心;人各有因緣,每天唸經,把事情做好,其餘凡事努力後,一切隨緣。」「心定,境才能安;心安,人生才能自在。」以此自勉。

 

(分享完畢)

 

修行是修心,不是修表相。「以經為師」才能吸收佛菩薩的無上智慧,漸漸地明心見性、提升心性;「以人為師」是非常沒有智慧的,很容易被誤導修偏不說,還會人云亦云,沒有智慧判斷是非對錯。

 

無明習氣都深藏在阿賴耶識裡頭,會在不知不覺中控制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這就是造業的根源,也是痛苦與煩惱的產因。修行是用心修,依照大乘經典去懺悔、改過、修正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真正地去執行佛菩薩的教誨,而不是用嘴巴修。嘴上說要改,心裡卻不這麼想,行為也沒有調整,說出來的話一樣是無明,這就不是真正修行,只是嘴巴說要修,卻沒有修入心。

 

阿伯說:「修行是要依照大乘經典修,要用心修,修入心,不是常常請示、跑精舍就叫做修的好,自性要自度。」請示,是透過佛菩薩的開示知道自己的問題根源在哪裡,要依照佛菩薩的開示去做,要自己想辦法、對症下藥去解決;而不是請佛菩薩告訴您答案,也不是請佛菩薩替您擔。「自性自度,自業自銷」,修行要靠自己,若自己不努力,佛菩薩也幫不了。

 

《三字經》:「玉不琢不成器」,修行一定會有考驗,就好比在打磨璞玉,越磨就會越溫潤透亮,價值就越高。若是禁不起千錘百鍊的,那就沒辦法凸顯其價值,最後淪為一顆普通、平凡無奇的石頭。

 

「人生酬業」,每個人來到這世間都要修行。修行無止境,要天天誦經,體會經義,對照反省自身的習氣盲點,深入內心挖掘缺失、修正不足之處。認真反省,一定會找到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欲望,是習氣的反射,是七情六慾、貪嗔痴導致眾生引發無窮無盡的欲望。修行,就是依照大乘經典把這些習氣一一消除,讓心漸漸地修得清淨、恢復光明。

 

每天懺悔反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小編每天早晚都會跪著向佛菩薩懺悔往昔所犯的過錯,反省一天下來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是否合乎經典及佛菩薩的教誨、是否走在正道上,還是已偏離軌道?在我進行早晚懺悔的這段日子以來,發現自己對於起心動念更加敏銳,有異常的狀況就能較快覺察、立即改進。懺悔就好比向佛菩薩承諾,往後不會再犯相同的過錯,更能約束自己好好修行,不要再重蹈覆轍,所以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就會更加謹慎小心。

 

修行是一輩子的事,每天都要誦經、改過,不可荒廢。依照大乘經典的智慧去修、去改,持之以恆、日積月累一定可以改變命運。修行要靠自己一步一腳印,絕對不可能一步登天,或是靠佛菩薩加持就證悟。修行過程的每一步都是智慧的累積,要堅持不輟,自性自度,才能有所得。

 

20220101 (67).jpg

20220101 (66).jpg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ngrybb_hk&aid=17957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