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醫療品質個人定義不同
2012/07/12 17:13:26瀏覽166|回應0|推薦0

還有病人所能感受的醫療品質,與各個醫師信仰的醫療品質不同,在美國1970年代,許多醫師對開始推動的醫療品質,很不以為然,因為美國醫師常遇到「對醫療療毫不瞭解的,不專業的基層人員,來問東問西,就湊成一篇論文發表,修理醫學與醫師」,極大多數醫師不同意當年美國的醫療品質革命,醫師自認的醫療品質認為病人沒有申訴,他把病醫好了,例如開刀死亡率低,成功率高,就是醫療品質。

現在也沒有錯,這都是醫療品質的一部分,但是有人投入就會創造需求,醫療品質的研究人員與論文一多,漸漸就超越一般醫師的了解了,所以就有更多醫師投入醫療品質的研究與服務,造成醫療的進步,所以現在許多醫師都有醫療管理的學分,與學位,所以醫療品質比較沒有認知的歧異,因為許多不夠好的品質,嘗試管理階層對於醫療後勤補給的問題,貢獻了大部分原因,例如掛號系統,更廣義的資訊系統,在國內多是花很多錢,但是沒有功能所在多有,所以造成醫師在診間適應不良的系統,浪費時間,更不能滿足病人掛號,減少候診時間的要求,但是多數病人與院內的同仁,卻把候診過長的責任,到在醫師過多病人的垃圾桶裡,而不求甚解,醫師現在多在適應大小體系,而不是體系來後勤醫療。

洪醫師也從德國的傳統社會連帶的醫療品質,跟著國際糖尿病學會,一路走來到大學醫務管理系教書,再被指派到美國進修醫療政策與管理,再到衛生局協助主持糖尿病,可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不見山也看到山與水,對醫療品質一次次三溫暖體驗。

根據洪醫師對門診病人的問卷,病人要求的醫療品質為,看病快叫到我,拿藥方便、便宜就是醫療品質的要求,與國際上先進國家病人注重不同,以美國文獻為例,美國病人不注重: 候診時間(台灣最注重),醫院伙食(台灣很注重,日本與德國次之),裝潢,外表的設備,微笑(沒有壓力),停車。

但是美國人非常注重醫療的能力與有效性。他們要與院方妥協得到尊嚴與尊重,免除疼痛與身體不適,擔心失能,試圖了解疾病,與治療,擔心醫師未告知所有已知的病情,以上是美國自由經濟社會,看得起病的是領有優渥薪資與包括健康保險等玲瑯滿目福利的上班族,但他們害怕這一切因為生病而化為烏有。但是大部分國人卻很怕醫師告訴自己有病,可能與我過去服務的是市立醫院有關,多數是歐巴桑,她們老人家希望平安就好,因為文化不同,對病魔的畏懼相同,但是反應卻迥異。


國際上各個醫療品質監測是政府、人民團體的努力方向,只是洪醫師自1985年開始做品質與人文醫學,當年部分國人還不熟悉甚麼才是醫德,甚麼才是倫理,不習慣接受自我照顧訓練。先進國家看一次醫師很貴(美國的商業保險,看一次病自負額足夠繳交全家在台的一年全民健保費),或是很不容易排到看病(因為健康服務預算有限,每次服務量很有限,所以排程耗費數週),就醫性(accessibility)差,台灣是世界最沒限制的,就醫的自負額也最少(日本除了掛號費,還要門診診察費藥費與檢驗費30%的部分負擔),近年為了醫藥分業,更設計一次看病3個月吃到飽,藥費部分負擔費全免,所以病人要求更多藥,當然藥物的浪費就不得而知了,尤其中間又在看第2位醫師,健保就會因為重複看病而剔退醫院的申請,因為中間又去其他家看診,假如藥局一次就把3張處方籤給配了,原來的藥就浪費了。我很怕這種情形,因為我很支持健保,因為我希望我國有適當社會連帶,所以一直就遵守健保的規定,所以在市醫服務期間,鮮少被核刪剔退,沒有造成醫院加大20倍的損失,但是病人重複看病,審查醫師可以河山後面醫師的藥,以杜絕浪費,萬一被核刪,是現在每一個醫師很害怕的倫理與財務的課題,可是病人在我國健保設計是無所謂的,所以冷熱感覺不同。病人常會抱怨醫師,或要求醫師,但是醫師還是要守法,少數病人卻不聽說明,憤怒拂袖而去。台灣醫師又受不白之冤,醫德不好帽子又亂扣。

台灣可以直接掛任何專家,常常又不能限號,有時病人多出容量數倍,所以有一得(無就醫障礙)必有一失,無預約限制與小體系無排程管理,一次會無預警擠爆門診,造成大排長龍,於是候診時間拉長,與看診時間減少的後遺症。洪醫師希望流程完整,維持醫療品質,又沒有病人安全問題或小差錯,所以一直在候診時間縮短,與應有的品質要維持,兩個重要曲線中求取最大公約數,但是順了姑意,就逆了嫂意,總是有人會敲門大鬧。

在台灣病人對醫療品質的特殊看法,例如有些專業人士病人除了注重醫療的能力與有效性,還希望到乾淨亮麗的百貨店般的醫院,才比較安心,例如歐洲的大醫院多是老建築物,幾百年的博物館似的外表,與簡當隔間的病房,在日本的慈惠會醫學院附屬醫院,與濟生會中央醫院,都是百年前仿歐老舊的建築。台灣還期待醫師護士都正點又親切,沒有醫院的壓迫感,日本人有許人喜歡白髮皤皤的老醫師,所以近8旬老醫師還是病人多多,他說他的前輩至今年90歲還看診,他76歲還算年輕。

但是國際上醫療管理學認為,病人太過注重直接的感覺,反而醫療的專業品質被忽略,例如看新陳代謝門診時,身高,體重,糖化血紅素,血壓,血脂肪等必要步驟測量,稱流程指標process indicators,與其治療的稱結果指標outcome indicators等,是必要執行,且透明化,並請病人一起參與自我照顧(既然得病,不能不喜歡),才是正道


當洪醫師1985回國開始推行德式自我照顧時,千山我獨行,可謂吃力不討好,1991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歐洲糖尿病聯合會,就已經明白看到將來的趨勢,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在會場內設攤,有價邀請有病人自我照顧經驗的醫師,傾曩相授流程軟體者,依價值給酬勞,洪醫師就有預感回國後走的是正確的路,且全球會在後面跟過來。現在則因材施教,但是理想一樣,不想學的講少(洪醫師還是白目,別人根本沒在聽,每次都是我不知道),想學的多講。最簡單的最基本的安全要求,是看病人可否改掉飲料與零嘴,正常吃三餐。



請參閱人文醫師洪建德網站文章-『無垠的人文-人文是什麼?』 『洪醫師如何看待人文』站文章

網站 http://www.humanityman.com

部落格 http://blog.udn.com/humanityman/article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