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12 17:13:26瀏覽166|回應0|推薦0 | ||
還有病人所能感受的醫療品質,與各個醫師信仰的醫療品質不同,在美國1970年代,許多醫師對開始推動的醫療品質,很不以為然,因為美國醫師常遇到「對醫療療毫不瞭解的,不專業的基層人員,來問東問西,就湊成一篇論文發表,修理醫學與醫師」,極大多數醫師不同意當年美國的醫療品質革命,醫師自認的醫療品質認為病人沒有申訴,他把病醫好了,例如開刀死亡率低,成功率高,就是醫療品質。 現在也沒有錯,這都是醫療品質的一部分,但是有人投入就會創造需求,醫療品質的研究人員與論文一多,漸漸就超越一般醫師的了解了,所以就有更多醫師投入醫療品質的研究與服務,造成醫療的進步,所以現在許多醫師都有醫療管理的學分,與學位,所以醫療品質比較沒有認知的歧異,因為許多不夠好的品質,嘗試管理階層對於醫療後勤補給的問題,貢獻了大部分原因,例如掛號系統,更廣義的資訊系統,在國內多是花很多錢,但是沒有功能所在多有,所以造成醫師在診間適應不良的系統,浪費時間,更不能滿足病人掛號,減少候診時間的要求,但是多數病人與院內的同仁,卻把候診過長的責任,到在醫師過多病人的垃圾桶裡,而不求甚解,醫師現在多在適應大小體系,而不是體系來後勤醫療。 洪醫師也從德國的傳統社會連帶的醫療品質,跟著國際糖尿病學會,一路走來到大學醫務管理系教書,再被指派到美國進修醫療政策與管理,再到衛生局協助主持糖尿病,可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不見山也看到山與水,對醫療品質一次次三溫暖體驗。 根據洪醫師對門診病人的問卷,病人要求的醫療品質為,看病快叫到我,拿藥方便、便宜就是醫療品質的要求,與國際上先進國家病人注重不同,以美國文獻為例,美國病人不注重: 候診時間(台灣最注重),醫院伙食(台灣很注重,日本與德國次之),裝潢,外表的設備,微笑(沒有壓力),停車。
國際上各個醫療品質監測是政府、人民團體的努力方向,只是洪醫師自1985年開始做品質與人文醫學,當年部分國人還不熟悉甚麼才是醫德,甚麼才是倫理,不習慣接受自我照顧訓練。先進國家看一次醫師很貴(美國的商業保險,看一次病自負額足夠繳交全家在台的一年全民健保費),或是很不容易排到看病(因為健康服務預算有限,每次服務量很有限,所以排程耗費數週),就醫性(accessibility)差,台灣是世界最沒限制的,就醫的自負額也最少(日本除了掛號費,還要門診診察費藥費與檢驗費30%的部分負擔),近年為了醫藥分業,更設計一次看病3個月吃到飽,藥費部分負擔費全免,所以病人要求更多藥,當然藥物的浪費就不得而知了,尤其中間又在看第2位醫師,健保就會因為重複看病而剔退醫院的申請,因為中間又去其他家看診,假如藥局一次就把3張處方籤給配了,原來的藥就浪費了。我很怕這種情形,因為我很支持健保,因為我希望我國有適當社會連帶,所以一直就遵守健保的規定,所以在市醫服務期間,鮮少被核刪剔退,沒有造成醫院加大20倍的損失,但是病人重複看病,審查醫師可以河山後面醫師的藥,以杜絕浪費,萬一被核刪,是現在每一個醫師很害怕的倫理與財務的課題,可是病人在我國健保設計是無所謂的,所以冷熱感覺不同。病人常會抱怨醫師,或要求醫師,但是醫師還是要守法,少數病人卻不聽說明,憤怒拂袖而去。台灣醫師又受不白之冤,醫德不好帽子又亂扣。 台灣可以直接掛任何專家,常常又不能限號,有時病人多出容量數倍,所以有一得(無就醫障礙)必有一失,無預約限制與小體系無排程管理,一次會無預警擠爆門診,造成大排長龍,於是候診時間拉長,與看診時間減少的後遺症。洪醫師希望流程完整,維持醫療品質,又沒有病人安全問題或小差錯,所以一直在候診時間縮短,與應有的品質要維持,兩個重要曲線中求取最大公約數,但是順了姑意,就逆了嫂意,總是有人會敲門大鬧。 在台灣病人對醫療品質的特殊看法,例如有些專業人士病人除了注重醫療的能力與有效性,還希望到乾淨亮麗的百貨店般的醫院,才比較安心,例如歐洲的大醫院多是老建築物,幾百年的博物館似的外表,與簡當隔間的病房,在日本的慈惠會醫學院附屬醫院,與濟生會中央醫院,都是百年前仿歐老舊的建築。台灣還期待醫師護士都正點又親切,沒有醫院的壓迫感,日本人有許人喜歡白髮皤皤的老醫師,所以近8旬老醫師還是病人多多,他說他的前輩至今年90歲還看診,他76歲還算年輕。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