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烹的今生
在我小時候的高雄市鹽城區,仍然保有日治時代割烹的招牌,不是現代漢語,所以不太懂字義,只覺得割烹是高不可攀的印象。後來研讀得知,例如大板割烹店「浜作」在昭和三年搬到銀座,稱為「本店浜作」,「關西割烹料理」,至今仍然由第三代主人,在銀座營業。割烹風氣吹到關東地區,的確給人傳承歷史文化的高級感,又令人親近價格,延續了千年「割主烹從」傳統文化,所以大正以後,以割烹出名的餐飲店很多,也出現過割烹學校之名,戰後日本漢字改革,因為烹字已不在「当用漢字」裡面,現在割烹比料理使用度低多了,只剩以割烹為店名,或副店名的店。
在吧台或餐桌可以輕易食用客製化的「板前割烹」,稱「即席割烹」或吧台割烹(カウンター割烹),是大正時代後期,京阪開始流行的飲食形態,目前京都濱作第三代掌門人是森川裕之,曾多年來得過米其林兩星,2014年莫名其妙被降為一星,樓上現代化沙發,擁有84座位(圖2B, 2C, 2D),一樓吧台8個座位,菜單多種,房間部有宴席的平價菜單,從午餐5,000日元,晚餐10,000日元起。看來光材料管理就複雜度很高的專業。
割烹與料亭的不同
問他割烹與料亭有何不同,他說:「料亭是下降局面,割烹是上升局面」,因為食材都是在客人面前生猛處理,而在料亭則是先調理等客人來,當然食材的好吃度就下降來。例如他的回流鰆柚庵味噌燒,就比料亭不入味,不過鹹,不過度添加調味,而不覺得噁心。食材也保有原來新鮮鰆魚的齒感與爽脆聲在齒間響起,更沒有腥味。最後他拿出一隻一公斤重的紅伊勢蝦,現場處理(圖2E),在拿到廚房輕炸五分熟後後,切成塊狀,裝入大碗公裡,淋上湯葉,成為很鮮很鮮,比沙西米還鮮的龍蝦,種鮮味與刷刷聲齒感,是我第一次吃到。這就是割烹的精神中源頭,所以使用最好食材,而不是使用各種出汁來入味,他以明石市的真鯛腹部給我當造里,把腹部「順目」切割,所以沒有筋會塞牙縫,或覺得有硬度酸了牙齒,這就靠刀工,與對食材的了解。
在廚房的君子
再舉一例,他用有賀山葵,高大挺拔,硬度夠,枝椏切口不會變黑,真是大開眼界(圖2F),。出都是死保存這些有型想到這是海拔最高的山葵產地,長得慢而實在,味道堅實,辛辣而無雜味,與京風相合。另一個原因是他使用40年的磨板,經過數十萬次使用,突齒變得平,所以抹出來的山葵更細膩,有乳糜感(圖2G)。同樣蒸蕪菁,也是成乳糜狀,很細膩,裡面添加百合根,有料玉子燒、穴子鰻、地雞、甘鯛等,我覺得有東方的含蓄,就像包子一樣,他微笑以對,真的料多,味道較比他家好。
許多河井寬次郎的瓷器,吃完後再上樓上,這是一個大空間,裝潢成歐式,有高級音響,森川先生是一位發燒友,裡面有許多唱盤與CD(圖2D),更愛玩相機,更是德國粉絲,問我在德國哪裡唸書,居然知道邁因茲在哪裡,他回答說每年一次到歐洲,最喜歡去德國,令人驚訝的是,他對德國比任何台灣人還清楚,我母校在哪裡?離法蘭克福多遠,離科卜連茲多難他都有譜。說著說著就拿出一隻伊勢蝦,半相送吧?由於一樓通道,佔了一半面積,加上內部空間,所以內部空間小到只有8座位,所以客人一吃完,就拉到樓上,吃甜點,賞音樂,古典音樂(圖2B-2D)。他最喜歡布拉姆斯,與我同調,可見其纖細。好一個第三代的料理人的人,替日本人高興,他們廚房裡有君子,君子就是會讀書思考的人。
超級客製化
和食套餐仰賴師傅在預算內發揮,稱為omakaseおまかせ,在料亭一定如此;割烹則在座位前,客戶可以口頭吩咐,而作客製化調理,類似壽司屋吧台,可以多加芥末,少加醋飯粒等,比法國桌邊服務還高級感,台灣饕客喜歡坐在壽司吧台前,享用客製化幸福,此外舒適地坐在椅子席位,與師傅聊天,隨緣愜意點幾道菜,多麼輕鬆自在,是祇園藝妓,名人,演藝人員時常進出的原因吧!
我問他與法國菜table service有何不同,他說這可是大差異,因為法國菜在廚房完成,在客人面前分食而已,割烹則是在客人面前把生猛海鮮做成料理,鮮度完全不同,所以稱板前割烹,在調理板上作割與烹煮。
20世紀初,一種車越時空的料理,稱為割烹,超越假冒,食安,新鮮與客製化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