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13 23:39:25瀏覽1174|回應0|推薦0 | |
【發稿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 洪建德
【發稿日】103年03月13日(星期四) 【新聞稿】 張醫師,自小不愛吃蔬菜,即使當上醫師也沒改變多少不均衡營養。喜歡吃麵包或小吃攤,喝咖啡、飲料,紅酒,但是不抽煙。目前單身在台,自己不開伙,沒有吃正餐習慣,常以麵包果腹,長期下來諸多水溶性維生素不足,礦物質不足,必需脂肪酸不足,有時蛋白質不足,腹部突出,掉髮,沒有精神。43歲時,夜診後,查房途中突發腦血管病,幸好同事急救,有效恢復正常功能,但是虛弱與大舌頭,病人留意時仍然可以發覺。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基層門診觀察顯示,明顯營養不良的患者比例約佔5-10%。身高過矮、體重不足、發育遲緩的兒童青少年,或在減肥門診中,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症、暴食症、其它不典型飲食障礙的少女,就患有貧血以及次發性無月經症,都有同時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症狀。 洪建德指出,營養過剩、營養缺乏、營養不均衡、營養素不足,都是屬於營養不良。長期的營養不良在兒童身上會影響到身高、體重與發育,甚至是智力的發展;在成年人則會引起虛弱易喘(貧血、低血壓)、水腫(血中白蛋白降低)、口角炎、舌炎、手腳冰冷、體重過輕、易脆指甲、體脂肪減少、皮膚薄、肌肉萎縮、容易感冒與感染、傷口不易癒合、易骨折…等症狀。 醫師也會營養不良!洪建德提到,一般人常誤以為醫護人員會更懂的要飲食均衡,其實由於工作的忙碌,飲食上往往都是要省時快速,吃麵包或點心裹腹,配杯含糖飲料,不知不覺中造成營養不良。 一般成年人理論上比較容易獲得均衡的營養,因為有了國民義務教育,對於飲食除了有天生的驅動力外,會有第二層的大腦皮質判斷的保障。但近年來自由自在、無厘頭、分工專業化、加班等因素,使得成年人也常有某一程度的營養不良。 好發族群為何?洪建德說明,居住在貧窮地區者,例如戰亂中的非洲,易缺乏蛋白質併熱量缺乏的Marasmus。此外,年長者、有慢性疾病、生育期女性、獨居者、社區中貧窮線以下家庭、食物癖好與宗教理由,都是營養不良的好發族群。 年長者由於牙齒的不適或口味的改變,使得年長者可能會出現偏食,長期的不吃某些食物,造成攝取的營養不均衡。慢性疾病患者,常會被醫護人員提醒要注意飲食,但有時會誤解,或矯枉過正,例如告訴要計算醣類幾份,就會誤以為不能吃,導致只吃某些類別的食物,造成營養不良。生育期女性經血過多,以為正常,或只注意到子宮肌瘤,而忽略貧血與其他全身系統性症狀,或是為了維持身材減肥,過度飲食控制,或是長期吃素者,都易發生營養不良。 改善方面,洪建德說,要均衡飲食,儘量便當上班上學,尤其在體重調整時;在治療時的飲食,是修正,不是脫離均衡飲養的原則;若有長期服用藥物,要了解藥物對飲食可能的副作用;營養品的補充要用對症。 最後,洪建德提醒,許多人都可能有營養不良而無明顯症狀,平時除須留意食物的量外,還須注意食物質,要種類均衡;若發覺有營養不良時,要找出為何會發生營養不良的原因,對症下藥,甚至找出更嚴重引起營養不良的潛在疾病。常見營養不良徵候,如:倦怠與沒勁兒、體溫稍低、體重減輕、貧血、骨質密度低於同儕、肌少症、脂肪肝、血清膽固醇過低或過高…等;全民注意稱重飲食,才是預防營養不良的王道。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