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16 20:02:33瀏覽633|回應0|推薦1 | |
台灣人才 只有五年優勢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年輕時代有過多姿多彩的生活,就讀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時,他課餘經營的「酒精燈唱片行」,就是新竹年輕人重要的西洋音樂挖寶聖地,每月還固定捐出盈餘給孤兒院。 由工程師、行銷人員等基層職務做起,杜書伍不到三十歲就當上總經理,如今他是全球第三大3C通路公司的總裁,曾被票選為「最值得投資的專業經理人」。杜書伍特別關心台灣青年的競爭力,在親身體驗過高科技社會對兩岸廠商現實的對待後,他認為,經濟社會看重的是實力,台灣年輕人要贏,不管小我、大我都要有正確的方向,否則難免被淘汰。 專訪杜書伍談青年人才的養成、社會價值觀和兩岸競爭力。以下以第一人稱記述訪問內容。 迎合市場 下一代變成碰碰球 我非常憂心我們的下一代。我們這一代,比起大陸、國際人才,都還能維持一定的領先地位;但現在看到剛畢業的學生,我總是憂心:如何保證他們將來會贏?事實上,這個目標是越來越困難。 這幾年,台灣社會缺乏一種領導力量,一種領導社會往對的方向走的力量。相反的,是社會去迎合一些年齡或知識較低的人口,只因為那個市場大、有利可圖。結果,對具有深入思考能力、有前瞻性的文化,卻形成反淘汰。 應該引領社會的人物不能堅持原則,大眾也跟著缺乏深思反省的能力。結果,大家朗朗上口一些名詞,少有人真正深思,人們變得膚淺。社會變得淺薄,很容易被政客或利益團體操縱,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在這種環境下教育出來的年輕人,容易缺乏深度思考、缺乏方向感。他們的人生就好像碰碰球,滾來滾去,碰撞後就轉彎,走的並不是理性選擇的路。這麼一來,導致絕大多數人對工作沒有興趣,缺乏成就感。隨著時間消逝,他們的專業實力沒增加,來自同儕、後進的壓力卻引發他們的憂鬱症,形成社會問題。 現代年輕人也有我們這一代沒有的優點。四、五年級生當年所受的教育其實很狹隘,只會悶著頭讀書,努力把事情做好,卻少了多元文化刺激。現在則不同,有大量的媒體與網路資訊。在某種程度上,視野比較開闊,這是好現象。 對於我們那一代的人,要煩惱的是太狹隘,現在年輕人則要擔心另一個問題。對於資深員工,我總是要求他們把頭抬起來,多拓寬視野;但對於年輕人,我則是煩惱要如何讓他們把頭低下去,把工作做好。其實,年輕人如果有正確的認知,及早開始,機會比我們這一代好太多了,問題是一定要選定目標,並且要能專精,最好從大學時代就要奠定基礎。 訂下目標 大學就該做好準備 學生在大學生涯就應該做好準備,進入社會才能扮演好角色。年輕人可以先想想自己的個性與喜好,一開始若不清楚,可暫訂一個,不能讓自己沒目標。了解後,一方面去選修相關的課程,不論跨系、跨學院都可以。要有藍圖,四年讀下來才會扎實。 我並不鼓勵年輕人立志當CEO(執行長)。因為當CEO是以後的事,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太早立志只是捨近求遠。應做的是尋找方向、找到好工作,再藉此反問自己該具備什麼知識。像我當年讀的是資訊科學,大學時仍去修習會計、管理、行銷以及心理學課程,就是想要了解技術以外的知識、做工程師以外的工作。 我相信獨立性很重要,獨立的人才會思考,依賴的人不會。大學時期最重要的是訓練邏輯,學習系統性思考、結構性分析,養成這樣的習慣,學什麼都容易。 現在社會上對年輕人的「草莓印象」,一部分是來自他們好吹噓,眼高手低。外商機構帶進的這種觀念其實很不正確,一味教年輕人勇於表現自己,結果導致小伙子很會吹牛,實際火候根本不足。我認為,行銷自己跟行銷商品一樣,要注意如何清楚、準確表達出來,最多在本身的能力上加兩成修飾,再多就不適宜了。 隨著大陸在全球市場日漸壯大,台灣年輕人馬上要面臨來自對岸的競爭。總體而言,兩岸人才各有優缺點,台灣的優點是社會資訊通透、文化多元,可培養出多面向的人才;但缺點是社會富裕,年輕人在溫室中容易不夠努力,反而沒善用好的條件。 培養國際觀 避免變成井底之蛙 大陸人力的優點是人口多,優秀人才的比例若照常態曲線分布,大陸人口是台灣的五十五到六十倍,絕頂聰明的人數當然就比較多。而且大陸幅員廣大,年輕人畫出的夢想藍圖就不一樣,開店動不動就是以二十家連鎖據點為單位,胸襟開闊。他們的缺點,是沒有好的、成熟的環境,企業管理仍在摸索中,比較不易受到好的訓練。 整體評估,台灣年輕人不會輸給大陸,但重點是要抓住兩地的時間差。我很誠實地說,台灣人才只有五年的優勢,若沒有好好把握,很快就會被趕過去。 提到胸襟開闊問題,有人批評台灣年輕人缺乏國際觀,這的確是事實。要如何培養國際觀?在認知上應分兩個層次來談。首先是對國際政經的了解,了解不同國家彼此的互動與影響;如此,才能進一步了解台灣經濟及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如何受到影響。如此一來,個人思考決策會產生較為精準的想法,同時也讓自己不要變成井底之蛙,人也會比較謙虛。 放任教育 好的更好壞的更壞 要怎麼做呢?第一,多吸收資訊比出國更重要,平常看電視、平面媒體的新聞,要多注意國際新聞,不要因為事發地點太遙遠就排斥或忽視。每天漸進地去感受,才能漸漸潛移默化;第二,出國旅遊時,除了注意風景,還要注意文化、制度的異同,要進一步思考台灣為什麼會不一樣,建立不同的文化觀點。 相反的,年輕人出國留學,重點並不在培養國際觀。其實很多留學生關在校園裡讀書是得不到什麼國際觀的,這時候我反而鼓勵留學生認真念書做研究,專注在專業學科上。 由前面的「碰碰球」概念類推,如果一個社會或企業的發展也像碰碰球,同樣容易被淘汰;在未來的世界,能力必須不斷成長才行。除了年輕人自己的努力,我們的社會也應該想想如何增加整體的深度思考能力,尤其近年教育過度師法美國,趨向放任管教,其實會犧牲很大的一群人,讓好的學生更好、壞的更壞,值得憂心。 就像是教育部必須負責訂課程大綱,不可能就開一千堂課讓學生自己選,國家社會也應該盡心力帶領社會找出路。例如,可以規定新聞節目裡一定要有三分之一的國際新聞,提升整體視野。當然這只是舉例,做法仍需討論。而媒體也應該多走進社會,利用校園研討會等機會,培養年輕人閱讀習慣。 【2005/01/10 聯合報 記者蔡靚萱/專訪】 杜書伍 說到做到 危機感超強 兩撇招牌鬍子,穿著永遠整整齊齊,這是一派名士作風的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的標準裝扮。當年進入職場,短短四年就當上聯強的前身——「聯通電腦」公司總經理,杜書伍在企業管理及青年人才養成上著墨甚深;他總是告誡學生:千萬別當社會的「碰碰球」。 杜書伍是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畢業,具有工程師的理性,身上卻流著教師的熱情。父母親都是老師,杜書伍大學時也在夜校當過兼任老師,或許因此對教育員工、年輕人特別熱中,他喜歡把對事物的觀察轉化為理論,並散發、流傳出去。近年他在交大、逢甲、元智、台北科技大學等校密集演講,題目涵蓋領袖格局的培養、創業經驗,成為年輕人重要的請益對象。 杜書伍認為,大學教育相當重要,工作上的訓練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性與觀念。他相當執著於員工訓練,早年親自為員工演講,現在,在聯強的網站上,每週都有杜書伍EMBA專欄,把他三十年來管理經驗整理成文章,吸引上萬外來訂戶加入,他也計畫在退休後從事青年教育公益活動。 杜書伍處世一絲不茍。為了聯強神通集團創辦人苗育秀一句「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他至今一直留著兩撇鬍子,每天花大量的時間觀察、思考。聯強一路走來循序漸進,沒有策略大轉彎,說到做到、逐步壯大,反映了杜書伍的處世風格。 許多年輕人將杜書伍視為標竿型企業家,他也最喜歡告誡年輕人「第一步要站得住腳」,千萬不要到了出社會的時候,像碰碰球一樣地撞來撞去,沒有方向。他是一個超有危機感的人,考上交大後,竟然因為怕畢業找不到工作,到處修學分,當時就抱著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厚重的書趴趴走。 杜書伍曾說,有危機感,你就會care(在乎),就會專注。在如此競爭激烈的大環境裡,杜書伍的話不只對提醒年輕人或職場人有用,對整個社會,又何嘗不然。 【2005/01/10 聯合報 記者蔡靚萱】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