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18 20:28:43瀏覽74|回應0|推薦4 | |
113 – 外學 隋朝梁州(今陜西漢中)慧全禪師的座下有五百弟子,其中有一人舉止粗率怪異,慧全禪師對他總是漠然置之;有一回,他忽然對人說自己已證得阿那含果。那時,慧全禪師因病閉門歇息,這弟子逕自前去問候,然而房門是緊閉的。 第二天依舊閉門,這弟子又來到榻前,問候完便對禪師說:「師父命終之後,當生於婆羅門家。」禪師問:「我一生坐禪,為什麼會投生於婆羅門家?」他回答說:「師父信道不篤實,對於外學猶未能棄絕,雖然有福德業報,但還沒能達到超然脫俗的境地。」 現前的出家人,有學老莊清靜無為者,有學舉子攻讀經史子集的,有學毛詩、楚辭、離騷及古詩詞賦的。慧全禪師一生以坐禪為主,只是對外學沒有完全放棄,尚且影響他的道業。如今,出家人將大部分的時間精力投於外學中,而把參禪學道的事置若罔聞,真不知日後會有怎麼樣的結局。 註一:感應事蹟 蓮池大師所述之故事,乃出自《冥祥記》一書,為南北朝時期太原人王琰所彙編,內容為與佛教相關的神異事蹟。主要來源有三部分:第一、是東晉以前的各種佛教靈異記;第二、是東晉以後所記載的名僧行跡與雜傳;第三、是他自己親聞親見之事。內容雖記有名僧行跡,但不能與《高僧傳》等量觀之,雖歸之於親證感應之類,但在文學中仍有其重要性。 此事蹟之篇名為〈信道不真,便難成道〉。弟子之粗率本不為慧全禪師所重,但其能出入閉鎖之門,禪師也只好相信他證得阿那含果,並問:「如何才能成道」?這弟子說:「舉辦一次勝會,布施袈裟供養一位聖人,不論年紀大小,便可成道。」 勝會結束後,有一沙彌向前索衣,禪師見是弟子,便說:「我要供養的是聖僧,哪能給你。」但隨後想起「不論大小」一語,便歡喜地將衣物布施給沙彌。某天,禪師遇見這沙彌,問:「衣服還合身嗎?」沙彌答道:「那天有事,並未參加勝會。」禪師這才明白,先前的沙彌乃菩薩所化現。至於那位粗率的弟子不久過世了,臨終時並無神異之事發生,只是墓地常常出現白光。 此一見聞被收錄為靈驗事蹟,其實在點化眾生,當我執過深時,菩薩便應機來示現歸導;他不一定現莊嚴相,但可能是販夫走卒,這便考驗著我們的慧力。一句話能讓我們省悟而改過者,便是菩薩再來,此也是感應事蹟流傳的價值。 註二:阿那含果 阿那含果,係指沙門四果中的第三果位,是聲聞(聽聞佛法)乘之修行位,為五代後秦鳩摩羅什法師所語譯之佛教用語。證得阿那含果的聖者,已經斷了欲界的貪愛煩惱見思惑,死後將離開欲界,上升色界或無色界,得初禪而入涅盤,不再復還欲界,故其本義是「不來」或「不還」。 沙門四果乃上座部佛教修證的四種果位,前三果依然要受人天輪迴之苦。初果羅漢為「須陀洹」,本義是「入流」,四次人間與三次天界之輪迴受生,稱七返生死;二果羅漢為「斯陀含」,本義是「一往來」,兩次人間與一次天界之輪迴受生;四果羅漢為「阿羅漢」,本義是「無學」,已脫離輪迴,指比丘因地修行圓滿,佛陀、辟支佛等皆為阿羅漢。由此可見,常語之阿羅漢得初禪、離輪迴、出欲界、入四聖法界而涅槃。大乘佛教認為阿羅漢亦是菩薩,協助佛菩薩救渡世人,此如佛陀身邊的十大弟子皆是大阿羅漢。 淨域--2012.06.18
接下文 114 – 靈裕法師 http://blog.udn.com/huagong0501/6562017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