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21 10:03:32瀏覽305|回應0|推薦1 | |
(本圖載自江逸子所繪"地獄變相圖卷") 78 第七十六圖覽 毒蛇地獄 《佛說善惡因果經》云:「今生個性惡毒,前世是蛇蠍。」又云:「今生多丈夫,死墮毒蛇地獄。」多丈夫者,是為愛欲人生,又因情愛而興醋海,甚而瞋怒怨罵傷身害命。此愛欲除色以外,更集於財貨寶物;《正法念處經》卷十五〈地獄品之十一〉云:「彼人取佛財物自食自用,不還不償,更教他取;以此惡業因緣墮生『黑肚處』;彼處眾生,飢渴燒身,自食其身,食已復生,受兩重苦。又有黑肚蛇,如黑雲色,執彼罪人,漸漸囓食,食後復生,如是蹂躪,難得休止。」此亦對應《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所說:「為人惡毒,心地陰險者,從毒蛇中來。」 佛語:「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貪欲不得心中滿苦,苦則身心不愉快,忿恨惱怒胡作非為,多懷忿恨則醜陋人厭。《十善業道經》云:「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也就是心無惱怒、無瞋恚、無諍訟,心直身段柔和,得大慈心,常行利益眾生,相端受人尊敬,語和忍速離惡世。若人歡喜看待一切,就不會執著於一事,想不開放不下,既放下則分別計較之心也沒了,心靜無波自然遠離禍亂。然而「心如功曹」(漢官名,掌軍機),我們應如何掌握這顆心呢? 有一天,阿難遇見摩登伽女,其心受到外境的誘惑,佛陀即連續問他:「有心嗎?心在哪?……」等問題,這就是《楞嚴經》有名的「七處徵心」典故。佛陀藉初徵七問來破除妄心,更由次徵來十番顯性;由此看來,調伏心念真是一件大事。 唐朝宰相狄仁傑,相貌堂堂文采出眾,心胸坦蕩個性爽直,甚得武后的器重,每有爭論武后都屈意從之,病故時武后泣說:「朝堂空也。」其所以受到武后器重,全在於伏念之工夫。有次他上京趕考,貌美的旅店老闆娘欲勾引他,他立即覺察心念偏狎,安住止息怦動之心,並勸告老闆娘說:「色欲之愛如毒蛇般,讓人喪智斷命,淫業後果不可收拾,一失足成千古恨。」又說:「師諭我:『遇年長者視為父母,見同齡者友為兄姊,待年幼者如己子女。貌美身強終歸無常,雞皮鶴髮老態龍鐘取而代之,筋肉皮骨終也臭水一灘。』」 五代時,南漢高祖劉龑有治績,惟晚期性情大變,肆行酷虐,廣施刀鋸、支解、刳剔、炮烙、截舌、灌鼻等刑罰,特別讓人將毒蛇放入水獄中,觀看毒蛇將犯人咬死,百姓將其喻為「人中蛟蜃」。若將劉龑的水獄與妲己的蠆盆、高緯的蠍斛相比,其殘酷程度更勝一疇,這類暴君害起人來,實在是比蛇蠍還要狠毒。然究其初時有治績,晚期狠毒殘酷,皆因心之變異所致。 《菜根談》云:「風流得意之事,一過輒生悲涼;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轉增意味。」真是將調心伏念說得既明白又易懂。因此,「心寂」實為佛陀開出的離欲滅瞋妙方,吾人這一念心若能持住,任憑外境如何炫惑,都將如如不動;貪瞋不起,禍亂不生,地獄毒蛇自無從為患;此皆是調心伏念的真功夫與受用處。 (淨域2006.12.01)
下文接 79 第七十七圖覽 夾頂地獄 http://blog.udn.com/huagong0501/5793037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