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如同那個“沖繩苦瓜”,它早已成名,而且都已經成名好幾代人了!
誰搞的清楚它們是“苦瓜”抑或是“山苦瓜”?
是問題提錯了!
因為三年前,當紅的是食譜,是長壽,而不是萃取。所以苦瓜就是苦瓜,沒有苦瓜會願意淪為不好看又不美味的“山苦瓜”!
但是就在這二年,引進到臺灣的卻都掛號啦,一夕間都正名為:”沖繩山苦瓜”!
只是在日文的廣告中,它依然“本姓不改”的是“沖繩苦瓜”,是以富含維生素C為主要訴求的健康食品,強調的是“果肉、種子”的全利用!
(沖繩苦瓜和臺灣的白玉苦瓜體型相似,而顏色為暗綠色,維生素C含量為其主要特點,其餘的各項營養成份與一般的苦瓜同。)
(沖繩食譜是以它的外層果肉來做料理,至今依然是沖繩觀光主題,號稱是沖繩人長壽的關鍵。)
(以沖繩苦瓜做成茶飲或顆粒營養食品時,是以整棵苦瓜來利用,特別強調的是其中的種子。而所謂的"四國專利製程",也不是指的將其中所蘊含的某種特定物質予以萃取.這與山苦瓜的功能性萃取是不同的模式。)
電視媒體上大聲說,而且大字給你看的“日本專利製程”則更是有看有聽卻沒有給他明白了。
日文中的漢字“切”,本意是指的分隔,可以比作將水龍頭旋緊的動作,而到了中文裡,就被直接的暗示為“分解”,然後這個“分解”的暗示又進而變成了正解!
所以“油切”就被“正名”為“將油分解”,所以當茶用時就是“分解”茶!
然後山苦瓜當紅,就再進一步的將山苦瓜也拉到了一起做伙!
這次可不是四國專利,而是“日本專利製程”!
反正“分解”了,也不知道什麽才是山苦瓜,更別說是製程搞有沒懂了,反正騙死了誰?有誰知道!
(國科會所支持的所有對山苦瓜的學術研究成果中,獨缺“分解”的功能。)
(製程的專利,不會改變對山苦瓜研究的成份認定,而成份才是山苦瓜成名的關鍵!)
(由於山苦瓜在臺灣的分佈及產量均有限,因此國科會所支持的研究成果在轉為商業性的生化科技產品時,產量也就必然有上限,目前臺灣有條件并實際能進行這項商業性生產的廠家只有一個。)
(至於日本的產能?有興趣的先去查看日本的山苦瓜產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