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18 09:54:15瀏覽3910|回應8|推薦62 | |
台灣在野陣營為了打馬,冒出一個盡穿黑衫或白衫的「公民運動」,表示是第三方,非藍非綠,黑白分明,欲以中立角色,想取得更多中間選民信任,但戴上這種人皮面具就經得起檢驗與分析嗎?
從1985聯盟回溯更早的野百合運動,從文林苑到苗栗大埔,這些一連串的街頭演出,都可看出有在野政黨或濃或淡的身影。這個政黨在立院以霸佔主席台,拳打腳踢,舉標語牌等方式,干擾議事進行。而其在所謂的「黨外」時期,更取「黨外」兩字裹脅非藍非綠選民,只要你不是國民黨,「黨外」這個標籤,就能扣到你頭上入夥,也因此他們的意見,就成國民黨以外所有人的意見,那時期台灣人,真不知莫名其地妙被強姦了多少次民意。
這次,亦復如此,他們在自己為區隔「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成立政黨多時後,把「黨外」這面具,扔了老遠,但那種「黨外」天生具備客觀獨有的中立特性,因而獲得的政治上的甜美滋味,哪能忘記?於是,假借「公民運動」等同「黨外」中立性質這塊招牌,發起「倒閣」,想借屍還魂重溫「黨外」的歷史舊夢!
「公民運動」是不是非藍非綠?首先看他們歷次走上街頭的訴求打倒對象,全是國民黨,即知是否真的非藍非綠?陳水扁貪污集團自始至終不見這些人走上街頭;民進黨霸佔立院主席台,破壞了民主制度,影響國家經濟發展,這麼重大的事,他們不走上街頭;王金平與柯建銘以法務部預算關說施壓司法,他們不走上街頭;台南市的鐵路地下化涉及較文林苑(一戶)及大埔(四戶)利益,多達幾百倍住戶,他們不去抗議包圍台南市政府,這種選擇性的訴求,能叫「公民運動」嗎?能不讓人懷疑其背後不是在野黨泡製出的「公民運動」假象嗎?
在這些歷次運動中,以早期野百合學運來說,很多當時發起的重要成員,都成後來民進黨陣營裡的中生代接班人,如前總統府副秘書長馬永成、民進黨秘書長林佳龍、前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羅文嘉、立法委員段宜康、前立法委員鄭麗文(後因故脫離民進黨)、郭正亮、前內政部政務次長顏萬進、前新聞局長鄭文燦等,因此某種程度上,這種不掛在野黨旗幟,但你能否認後面沒有在野黨支持,沒有在野黨「影子」嗎?
因此,野百合之後,社會對這種毫無組織的公民,竟然能在歷次的抗議活動有如此效率、如此經濟來源、如此系統動員,是再也不信那是公民自發,代表公民那麼純真而獨缺在野黨其中唆使。
我們可以預測,不知哪一天?這些在後搞學運、社運的帶頭人,包括這次「公民運動」,在結束後的某段時間,以民進黨接班人之姿冒出來!就像野百合運動一樣,變成在野黨的接班梯隊,人們是不會驚奇,也不必驚奇。
|
|
( 時事評論|政治 ) |